首頁 > 電影

電影《出走巴黎》影評:我們都是出走巴黎

出走巴黎影評

在這個天氣火熱電影檔期卻略冷的八月末,我們終於迎來了這部萬眾期待的影片《出走巴黎》。

今年初的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它在歐容《感謝上帝》、王小帥《地久天長》等一眾強敵的「包圍」下脫穎而出,收穫場刊最高分3.0,並一舉奪得了今年的金熊獎。本片的導演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生於1975年的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皮德。之前作品分別入圍過洛伽諾電影節以及戛納電影節的影評人週,前作《教師》在評論界好評如此,還曾被好萊塢翻拍。此次帶來的是他的第三部個人長片,就已經斬獲如此大獎,我想用天才來形容他一點都不為過。

導演出生在以色列,年輕時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結束後,去往特拉維夫讀哲學,當上了體育記者,並開始寫作。拉皮德去法國的理由與本片的主角約阿夫幾乎一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逃避「以色列式的命運」。他說走就走,準備時間只有十幾天。落地後沒有任何居留許可,等於是黑在了法國,靠打零工為生,非法身份不能簽勞動合同,也就沒有法律保護。片中的男主是個從以色列逃到法國的人,在片中他迫切的需要由內而外的獲得「法國人」的身份,故事也就此展開。

為了可以更精準的重現這段經歷,拉皮德在選角時沒有去找同時會法語和希伯來語的演員來裝口音,而是把劇本翻譯成了希伯來語,在以色列找不會法語但願意學的人。當時還在讀戲劇學校的湯姆·梅西耶就是這樣被他發現的。飾演約阿夫的梅西耶有一個看上去很法語的姓,因為其父是來自法國西南部的猶太人。但父母在他很小時就分開,由生長在以色列的母親帶大,他幾乎只會說希伯來語(英語比較差)卻同樣嚮往法國文化。

拉皮德甚至沒有讓梅西耶到法國親戚家去學法語,而是在以色列上了兩個月課,然後就靠讀法文書和影視資源自學。整整一年,梅西耶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幾個小時,看電視、聽廣播,更把法國電影從谷克多到新浪潮看了個遍。這樣才能符合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並不真正了解法國社會,他需要的只是具備象徵性的法國,那個開放包容、自由博愛的烏托邦,從而最終與真實的法國發生了衝突。

這一點也是本片的核心要素,為了敘述最後的「決裂」,也就是出走巴黎,導演可謂費盡苦心,在故事於細節上精心設計。開場時,約阿夫洗澡時,屋內行李遭人闖入盜走,他赤身裸體的追出屋子,卻不知小偷是誰,求救無門的他,只能躲進浴缸繼續洗澡。次日,樓上的鄰居卡羅琳發現樓下房門敞開,跟著男友艾米勒下樓查看,救了約阿夫一命,當艾米勒和卡羅琳將全裸的約亞夫搬回他們家時,艾米勒說了句:「他割過包皮。」割包皮這一細節暗示了即便是赤身裸體,約阿夫的猶太身份還是伴隨始終,而艾米勒隨即拿出一條內褲遮住,也是預示著隨後幫助他獲得「法國」身份的故事走向。

身份、國族、語言、宗教、階級、外貌、膚色等標籤造成的隔閡無處不在。約阿夫也試圖拋棄希伯來語努力學習法語,他買了一本字典,認真的學習著書上的「出走巴黎」,在「美麗」的塞納河上怒斥著以色列,因為他覺得法國、巴黎才是理想國,結果後半段他在這個國度上為了生存為了錢還是要被迫說出希伯來語,還是赤身裸體。

若是跟法國女性做愛、結婚,便可能擁有法國國籍,於是約阿夫和卡羅琳發生了關係,並結了婚,依舊是赤身裸體。

本片中唯一有裸露戲份的角色只有約阿夫,但本片中的裸露鏡頭卻一秒也不曾有色情意味,本片中的每一次裸露更像是在展示真正的自我,一種迫不得已,這恰恰是全片最為諷刺的地方。

約阿夫在片中努力去除他的外國人身份,作為對過往經歷的一種報復或者療傷。約阿夫為能取得法國身份,必須學會法國國歌並理解接受法國思想。課堂上,老師問來自各國的學生許多是非題:

——你的兒子喜歡男人,父母毆打他,對還是錯?——錯!

——在法國每個人都有思考和表達的自由,對還是錯?——對!

——法國的道德準則僅適用於法國人,對還是錯?——錯!

學生們大多可以迅速的給出「正確答案」。但恰恰是因為擁有「正確答案」不就代表這一切背後還是有一套必須遵守的規則嗎?這是真正的自由嗎?

自由,終究要受限於群體,群體思維往東,人們為求自保只能往東;群體往西,只好也往西靠。約阿夫逃離不自由的過往,投身進他以為的「自由」,但其實是進入另一種不自由與不對等,其實這世界上哪裡有真正自由的土地呢。

電影尾聲,約阿夫終於認清現狀,打算離開巴黎,他想向艾米勒道別,但他家的大門對他深鎖,許久的呼喚也不起作用,他是否在家,無人知曉。最後他意圖撞開大門,但不管他怎麼衝撞,大門依舊堅固不為所動。。。在一次次的反復中,這個故事走向結束。

從二人的首次見面,彼此間沒有「門」且約阿夫是赤身裸體的坦誠,到片尾,他衣著整齊隔著一道門,我們看到的是分明是跨不過的界線,看到的是人與人因著思想、語言、選擇、身份、階級、愛恨而構架起的高牆。

另一方面,本片的視聽系統也在不斷為這個故事增添色彩:跟隨鏡頭的視點變化,男主街頭走動時運動鏡頭的快速切換,炫目的光暈,特定場景下劇烈晃動的手持到擁抱女主後短暫的穩定,在車身後突然的推鏡頭,似乎都在強調像主角這樣的理想化的想法的不真實以及主角與巴黎的「隔閡」。

這是個非常哀傷的故事,沒有母語沒有國別沒有過往,人無法為為人;但有了母語有了國家有了過往,人也無法活得自在開心;世界註定是沒有完美的,無論身在哪個地區國度,我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出走巴黎」,這是個無奈的事實。

最後非常推薦所有人都去仔細的觀看本片,除了最直觀的故事,本片還有諸多可供分析的拆解的細節供觀眾們去探索,儘管它有些破碎的敘事和後半段略顯無力的情節注定他不會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但它絕對是今年最值得反複觀看的一部電影。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