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奇蹟熱氣球》影評:飛躍藩籬!
奇蹟熱氣球影評
最近以東西德分裂史為背景題材的德國電影迎來一波爆發。前面胖哥才推薦了年度經典《無主之作》,講述藝術家為了精神自由,從東德逃到西德,並追蹤通過自己的作品找到真相和自我存在的故事。今天,再推薦一部觀賞性更佳,商業味更濃的德國電影《奇蹟熱氣球》(Ballon)。
故事發生在1979年冷戰高峰期,身在東德的岡特和彼得為了追求自由,用超過兩年的時間籌畫了一場「驚天大逃亡」。他們一個是電氣工程師,一個是會縫紉的設計師,憑藉著過硬的專業能力,兩個家庭聯合起來,動用一切資源,準備建造一個能夠裝下他們兩家人的熱奇蹟熱氣球,從空中穿過邊界,到達象徵著自由和繁榮的地方。
先說電影。影片節奏把控極為出色。敘事緊湊,推進有力,人物動機合理,前後兩端的高潮段落看得觀眾喘不過氣。影片一開始就是高潮。難得一遇的風向出現,預示著他們必須開始行動,趁著「東風」完成逃離。可彼得認為時機不成熟,加上很多個人原因,孩子太小,父母老邁,他選擇了放棄。岡特則堅定的認為必須把握機會。於是逃亡開始了。熱奇蹟熱氣球成功升天,達到了可以逃過機槍掃射的高度,但因為對於高空溼度,還有燃料供應預計不足,導致他們最終沒有飛過邊界。幸運的是,他們墜落下來時,沒有受傷,而且正好在密林深處,當時沒有被發現。但眼看邊界就在幾百米開外,也許多飛幾分鐘就能獲得自由,他們心情異常複雜。
開場的高潮過後,岡特一家一直在「停留」和「逃離」的矛盾中掙扎。失敗了,而且留下了很多線索,秘密警察開始搜查他們,形式迫在眉睫。要不然選擇繼續裝作一切沒有發生,銷毀證據,不再拿家人的生命冒險。究竟作何選擇一直困擾這他們,因為一旦再次失敗,很可能讓整個家面臨萬劫不復的地步。但選擇哪有這麼容易做出。
作為父親,岡特的每一步必須走的妥妥當當,稍有不慎,即會家破人亡。雖然得到了大兒子的鼎力支持,但妻子因為第一次失敗已經心有餘悸;作為兒子,雖然支持父親,對於自由無限渴望。但愛情展露頭角,在即將收獲美妙的愛情時,他必須放棄一切,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無疑萬分慘烈。
作為妻子,小兒子需要照顧,她如果被抓,兒子可能被送往孤兒院,她必須對此再三權衡。一開始選擇放棄的彼得一家更是需要放棄太多東西。彼得剛出生的兒子尚在襁褓,老邁的父母沒辦法和他們一起離開,如果逃離成功意味著他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父母。
自由很美好,但付出的代價,承擔的風險都不低。失去自己的生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會影響家人,改變他們的命運。《奇蹟熱氣球》第二幕就在表現這種掙扎。不斷施加壓力,逼迫人物做出選擇。眼看秘密警察的搜捕行動越演越烈,也許很快就要追查到他們下落。岡特一家人失去了退路,只能冒險再次飛行。而這次,彼得選擇了加入。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這次他們的方案更加完善,熱奇蹟熱氣球更加牢固,各方面都考慮的更充分。他們必須成功,機會只有一次。
可以看到,《奇蹟熱氣球》敘事緊湊的重要的原因是,影片不斷通過各種事件把人物逼向最終唯一的道路。
那種掙扎感逐漸消失,觀眾可以看到,除非願意等死被抓,岡特一家人唯一的選擇就是再次飛躍邊境。影片的第三幕極為亮眼。經典的好萊塢手法繼續發揮了功效。交叉敘事的兩邊,一邊是秘密警察眼看就要追查到家。一邊是岡特和彼得一家再警察到來之前,恰好出發。
追捕和逃跑,交叉剪輯下,讓故事加速,劇情升溫。象徵著自由的火焰燃起,熱奇蹟熱氣球高飛入雲端,最後的冒險終於到來。
不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可能會質疑這群人的行為,但就像電影說展示的那樣,兩家人的最後選擇並非無病呻吟,而是唯一選擇。他們因為上一輩的問題,而備受排擠,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現狀。不光如此,他們的下一代還是會繼續被牽連。
二戰之後,德國被兩個超級大國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一開始,兩邊都創造了經濟奇蹟,僅僅用5年時間,就把一片廢墟的德國變為當時的歐洲經濟中心。特別是西德,在二戰後,創造了連續15年的萊茵河經濟奇蹟,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緊隨美國和蘇聯。東德經過5年,就成為蘇聯的「社會主義櫥窗」,變成整個東歐國家學習的榜樣。
但表面的數字不能掩蓋雙方的差距。東德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都遠遠低於西德。在整個60年代,有數以萬計的人用各種方法從東德逃亡西德。為了顏面,東德領導人在蘇聯授意下,於1961年開始修建柏林牆。這「掩耳盜鈴」的方式不但宣布了東西德經濟實力的差距,而且更為刺激的民眾。
在柏林牆修建起之後,人口不足1700萬的東德,竟有超過百萬的民眾逃向西德。而且不乏各界精英人士。西德在70年代末度過第一場生產過剩造成的經濟危機後,各方面的實力再次騰飛,遠遠地把東德甩在了身後。而為了保持身份和臉面,東德開始大量開展秘密警察體系。到最瘋狂的時候,每4個東德人中就有一個是秘密警察。
影片中,岡特的鄰居就是大腹便便的秘密警察。他們可以憑藉自己的權力打通很多普通人無法觸及的關係。但諷刺的是,作為東德權力象徵的他們卻在偷偷用各種辦法收聽和收看西德的廣播和電視節目。雙方優劣,不需要宣傳和口號,就看人民用腳投票,走往那邊即可。
最後必須說下該片的導演米夏埃爾·赫爾比希。1979年,米夏埃爾·赫爾比希當時年僅11歲,在新聞上看到這則轟動全球的熱奇蹟熱氣球大逃亡,而該事件更在三年後被美國迪士尼改編成電影。這讓當時只是個孩子的他,從此再也沒有忘記這個故事,並立誓總有一天要將這個故事給拍攝出來。
走上導演之路的他,憑藉多部喜劇片積攢了人氣和資金,為拍攝《奇蹟熱氣球》打下了基礎。隨後,他向迪士尼交涉欲買獨家故事改編權,失敗多次仍不放棄。最後經由《獨立日》、《後天》的德國著名導演羅蘭·艾默里奇相助,終於拿下拍攝權。
雖然柏林牆早已被推翻,但它的殘骸時刻提醒人們自由的可貴。那個熱奇蹟熱氣球的新聞可以讓一個11歲的男孩銘記終生,並且最終指引他走上導演之路去實現他重現當年的夙願,這就是自由的力量。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