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凱特布蘭琪:宣言13》影評:轉載:Julian Rosefeldt 今天誰相信凱特布蘭琪:宣言13?
凱特布蘭琪:宣言13影評
「德國藝術家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攜重量級個展「宣言」(Manifesto)亮相上海的昊美術館。儘管展覽的主角之一,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沒能親臨現場,但由她主演的13個《宣言》電影短片的海報和動態影像,在美術館展廳如神明般無處不在。」
緩緩步入美術館,偌大的展廳內13面屏幕錯落而立。藝術家朱利安有意將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情境主義、未來主義、漩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至上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激浪派主義、極簡主義、新浪潮主義、Dogma95等藝術家、建築師、舞蹈家、文學家、電影導演、詩人和政治家的刺耳宣言,精心編排後交給女神凱特,後者以極端刻板庸常的12個典型角色加以演繹,其中包括:潦倒的流浪漢、玩世不恭的朋克青年、私人派對上的女企業家、科學家、木偶製作者等。好萊塢式的卓越的化妝術與駕馭力使得那些跨越性別、國籍、社會階層的個體都順利消解於凱特的表述,成為純粹的言語的載體。你我作為觀眾穿梭其間,彼此迥異的場景在四周明暗顯隱,背景樂與獨白起伏漲落。行走本身即是剪輯,言語交響而成對話。單獨場景情節的淡化與「宣言」自身的講演性質使得各元素得以自由組合,也決定了作品相較於線性呈現,似乎更適於被打亂,此消彼長,時而共鳴,將嵌套在內的聯結與對立充分展開。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潦倒流浪漢
藝術和生活的交纏與分裂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的文本來源大多分布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葬禮上的弔唁人幾度哽咽,宣告著達達主義摒棄意義的憤世嫉俗;主持電視新聞節目的凱特主播遠程連線人造暴雨中的凱特記者探討概念藝術。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葬禮主持人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新聞主播
影片或許為觀者提供了前述自由組合中最接近創作者初衷的一種,但給人的感覺仍是無心插柳,衝突與交融皆為自發,也無需刻意調和。有些影片再現的情境中作為指導語的宣言與接受指導的具體藝術實踐幾乎完全錯位,說者與聽者卻也都以常態參與其中。如凱特作為中產家庭的女主人在飯桌上帶著自己真實世界的丈夫和孩子們禱告,冗長的瑞典公共藝術大師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藝術宣言《I am for an Art…》與不耐煩的家庭成員的沉默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戲劇效果。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中產家庭女主人
有些宣言作為畫外音呈現,倒也成為場景的解釋,為視覺信息賦予了新意。如凱特作為臃腫的垃圾場女工騎著電單車飛馳在後工業時代冷漠無情的現代建築旁邊時,德國建築師布魯諾(Bruno Taut)及意大利建築師桑特利亞(Antonia Sant’Ella)的《未來主義建築宣言》響亮而激昂地響起了。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垃圾場女工
在股票交易所工作的凱特正以證券經紀人的專業態度為電話那頭的客戶答疑解惑,鏡頭瞄準了佈滿建築內部空間的冷血而理性的電腦屏幕,此時畫外音傳來了未來主義畫家的宣言——「人類的痛苦對我們而言與電燈的痛苦沒兩樣」(The suffering of a man is of the same interestto us as the suffering of an electric lamp)。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證券經紀人
有趣的是,不少國際藝評人抱怨凱特徒勞無功的表演將這些被朱利安選中的藝術宣言成功地淪為了好萊塢測試台詞的電影道具,失去了自身應有的語言重要性和深遠的精神意涵。尤其是一個世紀以前發表這些宣言的作者們,是有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帶來的無限恐怖才如此慷慨激昂,他們理應無一例外地感到被當代藝術家和好萊塢演員的不合理的詮釋行為所冒犯。但對藝術家朱利安來說,《宣言》展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被詮釋的宣言文本本身,而是它們被呈現的方式,其中就包括不在美術館現場的展覽裝置上顯示任何文本翻譯,聲稱這樣能夠讓觀眾專心於觀看藝術作品的視覺本身。這些無一例外的台詞與情境錯位的《宣言》短片彷彿在叩問著觀眾,過去的宣言已經成為現實,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宣言?如果美國現任總統發表了一系列宣言,又有誰會相信那些被政治選舉和娛樂選秀電視節目炮製出來的虛假謊言?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搖滾明星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編舞者
朱利安對作品的堅持還不止於此,影片《宣言》在開篇就表明立場:「要撰寫一份宣言,你必須以甲乙丙譴責一二三。」 宣言往往具有很強烈的政治性及共同的歷史脈絡,但當時間過去,這些激昂的話語還具有普世價值,得到眾人的認同嗎?影片中凱特面對著一批裝扮成外星人的舞者,大聲說出美國編舞家Yvonne Rainer的《反宣言》——「不要奇觀、不要炫技、不要變形、不要耍把戲、不要假裝……」;或由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凱特說出「我支持的藝術是政治的、情色的、神秘的,不是在博物館坐以待斃的」;小學老師凱特教育學生「沒有東西是原創的,所以你可以偷任何東西,去啟發或豐富你的想象力」;下一句借永遠在打破傳統的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戈達爾的名字去挑釁主張電影要回歸傳統的Dogma宣言。這些文本在電影中被放到對立面上,被重新賦予意義,引領觀眾再次思考及發掘各宣言中的思想脈絡。同時讓觀眾反思當被空洞荒謬的社會包圍時,這些曾經賦予社會生命力的宣言,能否再次為藝術家以及社會帶來衝擊。影片還在結尾處聰明地引用了《情境主義宣言》的喊話來表明立場:「你所相信的情境主義批評家們最終有一天也會回過頭來批判你(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小學老師
除了呈現《宣言》影片本身,藝術家朱利安在此次個展中為上海觀眾帶來了幾個較早期的影像創作,如隱喻現代人類脫離自然的荒謬而又現實的《小丑》(Clown,2005),直面人類及其對地球產生的重大影響和後果的《乾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與諷刺人類無休止的荒謬的貨幣交易慣性的《交易》(Swap,2015)。
JulianRosefeldt《小丑》(Clown,2005)
JulianRosefeldt《乾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
JulianRosefeldt《交易》(Swap,2015)
無獨有偶,去年7月朱利安就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移動的時間:錄像藝術50年」展上為北京觀眾帶來了獨具挑釁意味及女權主義色彩的影像作品《深金》(Deep Gold,2013/2014)。比較巧合的是以上這幾部影片幾乎都沒有設計任何對白,符合他一貫以來的創作風格,即避免使用語言,而運用誇張的姿勢逐漸形成一道舞蹈的風景,這對身處於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的人們而言既具有儀式感又難以捉摸,也為《宣言》展本身增添了一股神秘的懸疑氣氛。
JulianRosefeldt《深金》(Deep Gold,2013/2014)
JulianRosefeldt《深金》(Deep Gold,2013/2014)
毋庸置疑,藝術家朱利安和演員凱特聯袂演出的「宣言」展是絕對令人興奮的影像藝術項目,也給身為觀眾的我們帶來了深深的困擾。尤其在如今的社交媒體世界,政治人物、消費主義和娛樂明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習慣於以「宣言」的姿態對人們施加著超乎尋常的社會影響,你我稍不留意就會成為好萊塢式的虛擬景觀和明星精湛演技的犧牲品。流行於市而玩世不恭的「宣言」此消彼長,爭論和憤怒交互更迭,爭相湧向空虛的娛樂和統治的技術,卻很可能沒有為這個時代提供任何有意義的實際表達。在特普朗統治世界秩序的這個時代,這種玩世不恭的感覺就像寡頭政治的現狀一樣。如果說今天我們需要什麼,就是有人給出擲地有聲的「宣言」,並且讓我們有勇氣相信他。讓藝術家再問一次,今天誰相信宣言?
緩緩步入美術館,偌大的展廳內13面屏幕錯落而立。藝術家朱利安有意將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情境主義、未來主義、漩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至上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激浪派主義、極簡主義、新浪潮主義、Dogma95等藝術家、建築師、舞蹈家、文學家、電影導演、詩人和政治家的刺耳宣言,精心編排後交給女神凱特,後者以極端刻板庸常的12個典型角色加以演繹,其中包括:潦倒的流浪漢、玩世不恭的朋克青年、私人派對上的女企業家、科學家、木偶製作者等。好萊塢式的卓越的化妝術與駕馭力使得那些跨越性別、國籍、社會階層的個體都順利消解於凱特的表述,成為純粹的言語的載體。你我作為觀眾穿梭其間,彼此迥異的場景在四周明暗顯隱,背景樂與獨白起伏漲落。行走本身即是剪輯,言語交響而成對話。單獨場景情節的淡化與「宣言」自身的講演性質使得各元素得以自由組合,也決定了作品相較於線性呈現,似乎更適於被打亂,此消彼長,時而共鳴,將嵌套在內的聯結與對立充分展開。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潦倒流浪漢
藝術和生活的交纏與分裂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的文本來源大多分布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葬禮上的弔唁人幾度哽咽,宣告著達達主義摒棄意義的憤世嫉俗;主持電視新聞節目的凱特主播遠程連線人造暴雨中的凱特記者探討概念藝術。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葬禮主持人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新聞主播
影片或許為觀者提供了前述自由組合中最接近創作者初衷的一種,但給人的感覺仍是無心插柳,衝突與交融皆為自發,也無需刻意調和。有些影片再現的情境中作為指導語的宣言與接受指導的具體藝術實踐幾乎完全錯位,說者與聽者卻也都以常態參與其中。如凱特作為中產家庭的女主人在飯桌上帶著自己真實世界的丈夫和孩子們禱告,冗長的瑞典公共藝術大師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藝術宣言《I am for an Art…》與不耐煩的家庭成員的沉默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戲劇效果。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中產家庭女主人
有些宣言作為畫外音呈現,倒也成為場景的解釋,為視覺信息賦予了新意。如凱特作為臃腫的垃圾場女工騎著電單車飛馳在後工業時代冷漠無情的現代建築旁邊時,德國建築師布魯諾(Bruno Taut)及意大利建築師桑特利亞(Antonia Sant’Ella)的《未來主義建築宣言》響亮而激昂地響起了。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垃圾場女工
在股票交易所工作的凱特正以證券經紀人的專業態度為電話那頭的客戶答疑解惑,鏡頭瞄準了佈滿建築內部空間的冷血而理性的電腦屏幕,此時畫外音傳來了未來主義畫家的宣言——「人類的痛苦對我們而言與電燈的痛苦沒兩樣」(The suffering of a man is of the same interestto us as the suffering of an electric lamp)。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證券經紀人
有趣的是,不少國際藝評人抱怨凱特徒勞無功的表演將這些被朱利安選中的藝術宣言成功地淪為了好萊塢測試台詞的電影道具,失去了自身應有的語言重要性和深遠的精神意涵。尤其是一個世紀以前發表這些宣言的作者們,是有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帶來的無限恐怖才如此慷慨激昂,他們理應無一例外地感到被當代藝術家和好萊塢演員的不合理的詮釋行為所冒犯。但對藝術家朱利安來說,《宣言》展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被詮釋的宣言文本本身,而是它們被呈現的方式,其中就包括不在美術館現場的展覽裝置上顯示任何文本翻譯,聲稱這樣能夠讓觀眾專心於觀看藝術作品的視覺本身。這些無一例外的台詞與情境錯位的《宣言》短片彷彿在叩問著觀眾,過去的宣言已經成為現實,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宣言?如果美國現任總統發表了一系列宣言,又有誰會相信那些被政治選舉和娛樂選秀電視節目炮製出來的虛假謊言?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搖滾明星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編舞者
朱利安對作品的堅持還不止於此,影片《宣言》在開篇就表明立場:「要撰寫一份宣言,你必須以甲乙丙譴責一二三。」 宣言往往具有很強烈的政治性及共同的歷史脈絡,但當時間過去,這些激昂的話語還具有普世價值,得到眾人的認同嗎?影片中凱特面對著一批裝扮成外星人的舞者,大聲說出美國編舞家Yvonne Rainer的《反宣言》——「不要奇觀、不要炫技、不要變形、不要耍把戲、不要假裝……」;或由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凱特說出「我支持的藝術是政治的、情色的、神秘的,不是在博物館坐以待斃的」;小學老師凱特教育學生「沒有東西是原創的,所以你可以偷任何東西,去啟發或豐富你的想象力」;下一句借永遠在打破傳統的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戈達爾的名字去挑釁主張電影要回歸傳統的Dogma宣言。這些文本在電影中被放到對立面上,被重新賦予意義,引領觀眾再次思考及發掘各宣言中的思想脈絡。同時讓觀眾反思當被空洞荒謬的社會包圍時,這些曾經賦予社會生命力的宣言,能否再次為藝術家以及社會帶來衝擊。影片還在結尾處聰明地引用了《情境主義宣言》的喊話來表明立場:「你所相信的情境主義批評家們最終有一天也會回過頭來批判你(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宣言》電影中Cate Blanchett所飾演的小學老師
除了呈現《宣言》影片本身,藝術家朱利安在此次個展中為上海觀眾帶來了幾個較早期的影像創作,如隱喻現代人類脫離自然的荒謬而又現實的《小丑》(Clown,2005),直面人類及其對地球產生的重大影響和後果的《乾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與諷刺人類無休止的荒謬的貨幣交易慣性的《交易》(Swap,2015)。
JulianRosefeldt《小丑》(Clown,2005)
JulianRosefeldt《乾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
JulianRosefeldt《交易》(Swap,2015)
無獨有偶,去年7月朱利安就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移動的時間:錄像藝術50年」展上為北京觀眾帶來了獨具挑釁意味及女權主義色彩的影像作品《深金》(Deep Gold,2013/2014)。比較巧合的是以上這幾部影片幾乎都沒有設計任何對白,符合他一貫以來的創作風格,即避免使用語言,而運用誇張的姿勢逐漸形成一道舞蹈的風景,這對身處於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的人們而言既具有儀式感又難以捉摸,也為《宣言》展本身增添了一股神秘的懸疑氣氛。
JulianRosefeldt《深金》(Deep Gold,2013/2014)
JulianRosefeldt《深金》(Deep Gold,2013/2014)
毋庸置疑,藝術家朱利安和演員凱特聯袂演出的「宣言」展是絕對令人興奮的影像藝術項目,也給身為觀眾的我們帶來了深深的困擾。尤其在如今的社交媒體世界,政治人物、消費主義和娛樂明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習慣於以「宣言」的姿態對人們施加著超乎尋常的社會影響,你我稍不留意就會成為好萊塢式的虛擬景觀和明星精湛演技的犧牲品。流行於市而玩世不恭的「宣言」此消彼長,爭論和憤怒交互更迭,爭相湧向空虛的娛樂和統治的技術,卻很可能沒有為這個時代提供任何有意義的實際表達。在特普朗統治世界秩序的這個時代,這種玩世不恭的感覺就像寡頭政治的現狀一樣。如果說今天我們需要什麼,就是有人給出擲地有聲的「宣言」,並且讓我們有勇氣相信他。讓藝術家再問一次,今天誰相信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