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卡梅隆膝下千金兩枚,藍皮是親的,鐵皮是乾的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流浪地球》成為中國科幻片史上一座里程碑時,卡梅隆帶著《阿莉塔:戰鬥天使》從火星空降地球。

由於詹姆斯·卡梅隆《艾莉塔》這倆名詞頻繁同框,不少觀眾會誤以為卡神終於又出手了。實際上這回卡神當起了製片人,導演是他的好友羅伯特·羅德里格茲

那麼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導演有沒有拍過什麼大片呢——沒有。

細數羅導的履歷,稱得上好的作品有《殺人三步曲》、《殺出個黎明》、《刑房》、《罪惡之城》,看名字就知道,羅導是個不折不扣的cult片導演,事實上他也確實很擅長去操作一些中等成本的動作犯罪血漿片,所以我說他沒有拍過什麼「大片」。

但《阿莉塔》可是卡神怒砸2億美金,n人團隊,耗時20年將自己心水的漫畫搬上銀幕的大項目,所以面對好友畫的大餅,搞慣了小成本的羅導掄的動嗎?

還沒上映的時候,《艾莉塔》就背負著「特效奇觀」、「電影技術革新」等噱頭大於電影內容的標籤。

不管這種宣傳手段是否合適,畢竟有卡神坐鎮,即便在這個特效滿天飛的時代裡,《艾莉塔》的每幀畫面依然顯示出作為流行電影大師的卡梅隆對工業水準的苛求。

聽說二十多年前,卡神就吃下了《銃夢》的安利,眼疾手快買下版權,親自為它編劇。

二十多年後得見大銀幕,冷硬的機械融合血肉之軀,散發著機油味的戰爭機器對撞象牙白的精巧軀殼,集合了業界頂配技術的《艾莉塔》在邪典美學上給人帶來的震撼遠超原著。

所以卡梅隆聲稱《阿凡達》不過是為《艾莉塔》探路CG的試水之作,似乎有點道理。

饒是如此,也讓人隱隱擔憂,東方文化在好萊塢的水土不服可是歷史悠久。

其中二次元日漫更是從畫風到哲學的雙重違和,成了重災區。

遠的不談,2017年另一大神級IP《攻殼機動隊》拍攝真人版,請來「寡姐」斯嘉麗·約翰遜、「日本電影新天皇」北野武、朱麗葉·比諾什出演,都沒有逃脫差評+票房撲街的厄運。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有卡神坐鎮,真人版《艾莉塔》依然讓廣大原著粉/影迷捏了一把汗。

所謂「畫皮難畫骨」,好萊塢式的日漫真人化,地域文化差異導致對文化理解的側重不同。日本文化中追求真我的命題,在二次元外殼下融入靈魂與生命的哲思內核,而好萊塢則更擅於利用工業標準提升對世界觀的塑造。

之前《艾莉塔》宣布國內定檔時,影迷與科技宅們一片歡呼,但在大眾市場上,真正知道《銃夢》並了解這個IP的人並不多。

這就說明,如果《艾莉塔》想要在票房上有所作為,要麼像《阿凡達》一樣在電影觀影上給大眾全新的技術體驗,要麼像《泰坦尼克號》一樣,給你一個足夠吸引人的故事。

照現在4天5億的票房來看,觀眾依舊為《艾莉塔》包含的雜糅賽博朋克、末世廢土風格的未來世界而激動。

然而很不幸,《艾莉塔》仍舊未能逃脫好萊塢改編日漫「西方式表達無法完全消化東方文化內核」的通病。

相比技術上的匠心獨運,故事上人物的感情與成長都顯得單薄,個人英雄主義成全了半機械的少女心。

這一點其實並不意外,此前卡梅隆在發布會上就曾說:「《泰坦尼克號》是兩個人之間浪漫的愛情故事,其實《艾莉塔》也是這樣的愛情故事。同時《泰坦尼克號》的故事中一個女性開始了解自己的能量,了解到她在世界上有怎樣的位置,是個怎麼樣的人,在《艾莉塔》中也有同樣的元素。」

如果這真的是卡梅隆的本意,那麼原作漫畫用了十幾卷篇幅,講述艾莉塔從廢鐵城失憶女孩,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感情落差最終前往懸空都市探尋前世的故事,被一頓操作濃縮成了艾莉塔要搞明白「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的哲學三問,於是費盡心思搞對象,搶裝備,拉團夥,獻愛心,最後回憶起了老領導的一句話:去奪取勝利。於是整個人都清醒了,從此走上了職業球員的道路,終成撒冷C羅。

因為弱化了艾莉塔的磨難,劇情沒能在對立的階級中進行深挖,然而強化情感色彩的個人英雄主義,走的還是超級英雄片的套路,不僅原作物哀美學和悲觀陰暗的世界觀被主角成長中的親情和愛情粉飾了,就連2億的特效都淪為了奢侈的代償。

實際上你可以認為,《艾莉塔》就是一個賽博朋克熱血少女成長記

但作為一個「熱血少女」,艾莉塔的人物弧光還未開始就已結束。她唯一的成長,就是水下尋寶升級了一次裝備,其他方面,從戰鬥力到對感情的理解,幾乎沒有變化。

如果她保持在戰五渣水平,起碼還能像《新喜劇之王》那樣,蹭一個「刻畫了社會底層的生存現狀,昇華了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事實恰恰是,導演從第一場巷戰就告訴觀眾,艾莉塔就是墜入凡間的超級英雄,闖進新手村的滿級戰士

再聊聊「成長記」,其實就相當於青春片的意思,所以雨果作為艾莉塔改造人與人類的感情紐帶,無論如何都不應該那麼雞肋。

雨果在片中的作用就是被女主一眼挑中,瞞著女主搶劫,瞞不住了賣慘讓女主幫忙,然後在女主重要關頭求她來救命,最後被全城通緝心態崩了要自殺,還要像哄小孩那樣被女主餵雞湯。

儘管我沒有看過漫畫,純按電影論,雨果應該作為底層民眾嚮往天空城撒冷,遇到艾莉塔後幫助她,使她覺醒過來自己要面對的敵人究竟是誰,顯示出反奴性重人性的命定主旨。但是一通瞎搞使得雨果離中心越來越遠,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成為艾莉塔的累贅。

總而言之——

單部電影上要承擔的東西太多造成的後果便是亂。

前段時間在卡梅隆與劉慈欣的對談中,卡梅隆說,「電影只有兩小時的時間,條件非常有限,根本沒有辦法把一個那麼大的故事講清楚。這可能要麼只能拍一小段,要麼你都拍,但是會很膚淺。我覺得這是科幻的一個老難題,我們最愛的小說,都是有很多內涵,你要把它在銀幕上呈現出來真的很難,所以我覺得最好的科幻電影都是原創的,不是改編的。不是說不可能改編,只是說有難度而已。」

這段話或許真的適用於《艾莉塔》吧!

當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選擇相信「拖期之王」卡梅隆。

這個自從二十多年前,被吉爾莫·德爾·托羅賣了《銃夢》安利後就心心念念,從女兒6歲拍到26歲的原著粉,終於完成了一個大長篇的序章。

卡梅隆最小的女兒今年12歲。

他說,這個年紀的女孩是《艾莉塔》最完美的目標群眾。

在這個父親的眼中,艾莉塔展現的,正是女孩們要經歷的內心危機:

我是誰?我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我能做什麼?誰會聆聽我?應該如何找到(回)自我?

《艾莉塔》,與其說是卡梅隆獻給市場的商業作業,或是獻給電影技術的讚歌,倒不如說,是一個父親獻給女兒的一份深沉的愛。

更多影評、音頻,請掃碼關注「煮觀電影」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