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平庸的視效控b級片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早在2005年就傳出卡梅隆要改編這本漫畫的消息,可後來他去創造了《阿凡達》並大獲成功。一直以來,身為原著漫畫粉卡梅隆一直對這部電影念念不忘。不過由於《阿凡達2》的拍攝,只能忍痛割愛,把導演全交給羅德里格茲。即使這樣,在電影宣傳時,卡梅隆依然用自己為噱頭來向觀眾傳達:‘’卡梅隆出品,必屬精品"的印象。

但直到看完了這部《艾莉塔》,我可以清楚的看到羅德里格茲對於電影的更多影響。他用盡全力在電影中添加自己的惡趣味:帶有強烈哥特風的生化人,如《王牌特工》一樣把人削成兩半,砍臉,砍頭,四分五裂的肢體,裝有人體器官的瓶子。。。

羅德里格茲的惡趣味和卡梅隆的技術,成就了這部大片。對於視覺控觀眾來說,這是一部屬於他們的b級片。

熟悉羅德里格茲的影迷們知道,看他的b級片不能過分講述邏輯:誰關心《恐怖星球》裡的女主怎麼開綁在腿上的槍?誰在意《殺出個黎明》後半段怎會從犯罪公路片突然變成大戰吸血鬼?殺的爽就行了,要什麼邏輯?

殺出個黎明
恐怖星球

對於視覺控觀眾來說,特效震撼就行了。imax一轟,裡面人物一打爽就好,要什麼劇情?

視效片之於視效粉,b級片之於b級片粉,正如a片之於宅男。都是用來感官刺激從而帶來精神娛樂的‘’爆米花",只考慮好不好吃即可,營不營養不在考慮範疇。

但若單純的和同類型的片子比較,這部《艾莉塔》顯然很平庸。從能不能帶來感官刺激來說也是不太成功。

對普通觀眾說,爽不爽不在於特效的狂轟濫炸,在於故事帶來的情感共鳴(變形金剛就是一個最好實例)。以類型片標準的劇本模式來看,一般套路是人物通過努力經歷各種失敗最後成功。在一次次失敗下逐漸獲得觀眾的同情,最後的成功才更鼓舞人心。人物需要經歷心態的變化,從幼稚到成熟,從懦弱到勇敢,從逃避到勇於承擔。但艾莉塔不具備這些,她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無敵的狂戰士,到最後她還是一個無敵的狂戰士。除了對男主的感情她沒有任何心理上的變化與成熟——所以導致觀眾情緒波瀾不驚,甚至打到最後昏昏欲睡的也不少。這就是對於觀眾情感著位點把握不充分。

對於b級片粉絲,爽感的產生在於弱小對抗強大,個人對抗集體產生的孤膽英雄的浪漫。《恐怖星球》一行人干全世界的殭屍,《殺死比爾1》乾翻大姐大的黑幫。他們是弱小的,或與對手實力相當的,在與對手對抗時觀眾的心才能時刻跟著人物走,被緊張的劇情始終吸引。但艾莉塔作為一個狂戰士,可以毫無誇張的說:她沒有對手。和那個傻大個打時,即使四分五裂的只剩一隻手依然能反殺挖對方一隻眼睛。在觀眾的內心裡就按下了這麼一個設定:無論怎樣艾莉塔都會贏。因此無論劇情怎麼緊張,觀眾的內心卻無絲毫波動:他們知道艾莉塔肯定贏,同時也就沒了看此片的樂趣。

四分五裂仍然輕易乾翻對手

劇情的設置也能挑出諸多硬傷,大的方面為了觀眾而捨棄的臟科幻風使世界觀的建立停留在走馬觀花的刻意展示,城市也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明信片。一個可以很深刻的影射階級的故事也變成了中二少女的青春成長,但正如我說的打來打去後艾莉塔並沒有成長。

城市的景象淪為明信片風的背景

小的方面,某些情節不妥。如賞金獵人要在賽場上殺艾莉塔處,明明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會更加緊張,但偏偏醫生的一個電話讓緊張洩了氣,打的再激烈也挑不起觀影的快感。因為都知道:這群弱雞肯定不是艾莉塔對手。

《阿凡達》上映的時候我慕卡梅隆之名第一時間去了電影院觀看,當時《阿凡達》對我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這個感受也間接讓我迷上了電影,尤其是電影院觀影。

不久前重看了一遍《阿凡達》。現在明白當時的大獲成功一大部分是第一時間沾了3d技術的光,然而在將近十年後重看故事帶給人的感受依舊和十年前一般,可見技術不是唯一決定標準。

《艾莉塔》用了幾萬台電腦,3d,動作捕捉技術,cg。。。它技術比《阿凡達》領先很多,但震撼卻遠不如阿凡達。

如果說你只看個熱鬧或是視覺控,那也不會損失票錢,畢竟最先進的技術帶來的視覺效果還是很震撼的。

但如果說你想看個《阿凡達》式的刺激感動的大片,那麼《艾莉塔》肯定會讓你失望。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