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看《艾莉塔》我選哪個廳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2009年12月,我在廣州大學城科技館的IMAX廳第一次看到《阿凡達》,儘管那裡並不是專門設計來看電影的,但全程我都嘆為觀止,看到的每一平方厘米都是「鑽石」(因為製作成為極其高昂)。在那時,全球特設的IMAX影院才400家左右,中國更是少之又少。而當時我也是第一次體驗到,原來電影可以如此逼真,「更深入地體驗到世界上更具創造力的觀影感受」,畫面身臨其境,環境觸手可及,音質精準細緻。(IMAX,即Image Maximum,標準來說,屏幕至少為22m*16m,屬加拿大公司研發,首現於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

即便如此,《阿凡達》導演卡梅隆還是向媒體「吐槽」過IMAX 3D:「在我的印象中,IMAX不是更好,只是更大。有時候反而還會更暗,而數字屏幕到能更亮,只是屏幕小一點。」

這是確實,在我最初的觀影體驗中,IMAX 3D,甚至就是單純數字3D,都比2D偏暗,導致我對《哈利波特》系列後幾部的影院印象——全程都是「黑黢黢」(整部最亮就屬哈利和鄧布利多在天堂國王火車站那段)。

按照早年間的行業標準,2D配14FL, 3D配4.5FL(FL:Foot Lambert,福特朗伯,亮度的測量單位)。所以2D和3D的亮度差異可見一斑。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說白了就是當初3D放映時技術還達不到14FL的亮度水平,所以行業中硬性下調了指標,捨棄了人眼觀看影像最舒適的14FL。所以,當年大家擠破腦袋去買IMAX 3D的《阿凡達》,其實,不如買一張更便宜的數字3D廳的票,可能效果更好(如果你不介意屏幕小一點的話)。

我的眼睛對光線非常敏感,這直接影響了我的觀影體驗。在我無數次抱怨3D太暗之後,突然有一天得知,好萊塢導演和製片公司開始倡導要將3D的4.5FL調至6FL,如果沒記錯,應該就是邁克爾貝和卡梅隆,在二位大神的共同努力下(還有盧卡斯大神,在電影其他方面的技術貢獻),高亮3D開始普及。到2013年《冰雪奇緣》上映的時候,迪士尼、20世紀福克斯、夢工廠幾乎都實現了數字3D電影以6FL的亮度配光。新技術達成的激光鐳射數字IMAX,投影分辨率提升至4K。我這雙眼睛謝天謝地!

昨天去影院觀看卡梅隆的N年大作《艾莉塔》的時候,我事先驚喜地發現,20世紀福克斯在面對中國市場時,居然推出了10FL的高亮版,加上維塔工作室(Veta Digital,新西蘭頂級特效團隊,一家全球領先的綜合性視覺效果公司)為《艾莉塔》操刀——艾莉塔的一隻眼睛做了16個月,每個全景渲染了100個小時,加上原生3D(Native 3D)忠於IMAX 3D拍攝手法(採用了IMAX專用雙攝影機拍攝,當然也是雙投映機放映),那驚艷!於是,我果斷選擇了擁有10FL的影院影廳。

至於XLand廳,是萬達自己研發的,自己訂標準:4K,7.1聲道,金屬屏幕;音效可以自主引進搭配;XLand屏幕一般比IMAX小,並且每個影廳會根據配置略有不同。效果來說,不如IMAX還原度高。

ScreenX廳(ScreenX:由韓國CJ集團研發),我不看好。雖說是世界上第一個多面投影系統,但ScreenX是在左、中、右各安裝一塊屏幕(就像他們喜歡摺疊手機一樣),拼接三塊屏幕而成270度多面投影,實際上,這對最佳觀影角度的選擇極其苛刻,稍有偏差就會感受不到均勻亮度,且視線被遮擋以致於看不全副屏,很掃興。技術來說,不如IMAX貼心周到。

最後,為了不影響尚未觀看《艾莉塔》的朋友們,我在此就只談技術、不劇透(或許過幾天再來)。

話鋒一轉,我依然忍不住想吐幾句給對面的那部電影:年前上映的那個啥啥地球最困的夜晚,吹上天的「長達一小時的3D長鏡頭」……你們真的有在好好創作麼(劇本能不能寫好一點?!),你們真的有在好好拍攝麼(2D轉3D,俗稱假3D,還了不得了?!);能不能少搞噱頭(長鏡頭就牛B?!我家貓的監控最擅長拍長鏡頭,長到貓都能靜止),少往自己的天賦上貼金(半路出家不誰都是天才),連累一眾國產文藝片(王家衛不願背鍋),牛吹得真可能連自己都信了(好歹看看人家‘流浪地球’怎麼做的——都是個球,差異咋就那麼大!?)。

----------------------------------

特別聲明:

本文版權為本作者獨家所有。

合作請聯繫 dearhaixiao@163.com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