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真的是卡神來編劇的嗎...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是的,這是一部漫改電影,艾莉塔大得瘮人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這一點。精緻得讓艾莉塔臉上每一顆毛孔都清晰可見的強大特效把這種不協調感放大到了極致。看得出來創作團隊花大力氣打造了一個典型的機械朋克的城市,幾乎所有人身上的機械部為,飄揚的黃沙,狹窄的街道兩旁有著不計其數的小攤販,越過頭上伸出半截的廣告牌,就會看到懸浮在空中的城市——「撒冷」。這個譯名一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疑惑,我自然的想起了現實中上帝的應許之地「耶路撒冷」,試圖從畫面中找到一些能與《聖經》中某個章節對應起來的隱喻。很快,我就放棄了這種努力。因為我發現艾莉塔居然在吃一個煎餅果子!然後街頭開過的突突車,男女主到樓上看風景時一閃而過的古希臘式建築,都讓我愈發的迷茫。最終我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座雜糅了香港、孟買和底特律等各種風格的貧民窟。
這些刻意填充進去的元素,自然是為了形成一個簡單直接的二元對立,與天上的「撒冷」城。
依德醫生說,地下的一切產出都是為了供給天上,除了成為動力球的總冠軍,下面的人永遠不可能到上面去。
偶爾掃過天空城的幾個鏡頭,展露出哪裡潔淨明亮的高樓,與地下的色調完全不同。
這樣兩個極端對立的場景,不由得讓人想到一本一個德國大鬍子1867年在英國出版的書。很顯然,可以視作是在地面誕生的女主角必然會走向對天空之城的反抗的道路。
那麼形單影隻的女主要怎麼去摧毀一個龐大的機構呢?
影片在這裡就又回到了典型的好萊塢式結構了:「發現問題→召集夥伴→戰鬥→失敗→得到更大的力量→失去一切→獲得成長→打敗BOSS」。
這個套路是如此的成熟,從星球大戰起就已經成了幾乎所有救世主類型電影的標配,因為它是如此的有效,即使觀眾已經熟悉了模式,卻仍然會被其所吸引。
但這個套路,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人物要有足夠的動機。
以《星球大戰》為例(原本想舉《頭號玩家》的例子,但當時光顧著看彩蛋了,現在回憶起來滿腦子都是高達,實在想不起來情節了)盧克之所以要去跟歐比王學習原力要去加入反抗軍,最直觀的原因就是,他的叔叔嬸嬸被殺害了,他無家可歸,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再看看本片,艾莉塔要去反抗的根本原因,除去直道片尾才給出來的男友的死之外,就是因為一個可以被解釋為命運的理由。
在目前已經透露出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知道,艾莉塔曾經是火聯的一名成員。這個組織在三百年前掀起了一場大戰,毀滅掉除了「撒冷」以外的所有天空城。
第一次透露出這個信息是在艾莉塔和她的好友們第一次出城的時候,在這裡,我還以為這個火聯會是一個反派組織。但隨著艾莉塔的回憶殺越來越多,似乎可以預見,這其實是一個類似反抗天空之城暴政的解放組織。而艾莉塔,在三百年前就是他們的一員,在攻擊「撒冷」之時失敗,遺骸在垃圾場裡堆了300年後被依德醫生撿到修復好。
而驅使她去行動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她的記憶,或者說,宿命。
這個古老的命題完全沒問題,但並不意味著人物可以因此胡亂行動,宿命只是指出了終點,但前往的過程依然要遵循一定的邏輯,「因為我上輩子反抗撒冷,所以這輩子我就是不好好做醫生的乖女兒學技術,一定要去作死害死男友害死繼母未來很可能害死老爸也要去反抗撒冷。」要是這樣的話,那我是不是可以說,我回想起來我上輩子是頭霸王龍,所以這輩子我也要去生吃恐龍?
扯遠了,總結一下,本片最大的問題就是所有人物都沒有一個足夠合理且清晰的動機來為他們的行動做解釋,而人物的動機,又與其性格,經歷等等有關。所以這個問題,可以通俗的解釋為「人設立不住」。
而一旦出現了這個問題,也就意味著觀眾無法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對角色產生同理心,無法代入角色的情感和體驗。那麼男女主角間的情感互動,就必然顯得格外僵硬和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