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聽話?《艾莉塔》告訴你,教育孩子沒你想象的那麼難!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剛剛上映的《艾莉塔》,以精彩的動作特效俘獲了萬千影迷的芳心。艾莉塔那天使的容顏、英武的造型、純真的個性和多舛的命運讓這部電影在這個陰雨綿綿的季節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

然而,都說故事不過是現實生活的折射。除去充滿著動漫風格的激烈衝突和帶有機器人、科幻等吸睛元素的故事情節,這部電影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會給人不一樣的感悟。

01 什麼是「青春期的同一性危機」

《艾莉塔:戰鬥天使》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依德是鋼鐵城的改造人醫生,善於用機械修復那些殘疾的人。他在垃圾場意外發現了一個只剩下頭腦和心靈的少女,對她進行了修復,還用自己去世的女兒的名字給她命名,叫她艾莉塔。艾莉塔失去了記憶,卻有驚人的戰鬥天賦,她經歷了種種事件,發現自己是300年前天墜之戰的敵方倖存者。當她的記憶逐漸昭蘇,她發現了真正的敵人,遇上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於是開始了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戰鬥……

由於艾莉塔失憶,雖然她在電影中已經300歲了,但記憶仍停留在300年前的少女時代。她率真而叛逆,又在鋼鐵城遭遇了愛情,性格和命運發生了急劇變化,呈現出心理學意義上的「青春期的同一性危機」。

什麼是「青春期同一性危機」?

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艾里克森提到了這個概念。在他看來:

因為青春期的劇烈變化,孩子的自我概念混亂而不穩定,他要在青春期的自我和現在的自我中尋找連接點。度過青春期,孩子需要作出三個方面的承諾:(1)職業;(2)意識形態;(3)性取向。

簡單的說,就是孩子要解決「我是誰」這個問題。艾莉塔因為「前世」是戰士,天生就喜愛戰鬥。她被鋼鐵城的運動所吸引,在歷經重重磨難後,作出了三個領域的承諾:不懈地戰鬥、找到諾瓦完成使命和追求愛情。

這不是妥妥的青春期少女「升級打怪」之路嘛?

故事中的艾莉塔有些反叛。依德不讓她深夜出門怕她遭遇危險,可她就是不聽;不讓她從事危險的賞金獵人,可她置若罔聞。然而,艾莉塔總歸是帶著「主角光環」,平穩度過了叛逆期。可是,並不是所有的青春期少女都能如此幸運哦。

比如,在大名鼎鼎的《阿甘正傳》中,珍妮的青春期就度過的並不好。她一次次逃離家鄉,在青春期受到美國當時嬉皮士文化的影響,濫交、吸毒、自殺,一個非常美麗的少女最終成為了「悲劇少女」。

那麼,是什麼影響了艾莉塔和珍妮的不同命運呢?

02 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青春期同一性危機」的解決?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個體因素、社會環境以及心理因素對青春期的孩子重要性。而在這其中,父母的養育方式、同伴的影響以及文化等對青春期孩子各方面影響更大。

第一個因素是父母的養育方式。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父母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循循善誘,那麼孩子會更容易形成合適的道德觀念,也會和社會融合的更好。

咱們回歸影片。艾莉塔被依德修復後,依德承擔了對她的教育責任。依德因為對去世的女兒的愧疚,所以對艾莉塔的教育非常耐心。他仔細的向艾莉塔介紹了鋼鐵城的情況。當艾莉塔處於危難之際時,總是屢屢出手相幫。比如,雖然他並不願意讓艾莉塔走上戰鬥的道路,但當女兒一個人大戰賞金獵人時,他雖然年老體衰、力有不逮,還是毅然決然的去營救艾莉塔。而他自己最終也尊重艾莉塔的決定,發揮自己的機械專長製作了精緻的盔甲和機械幫助艾莉塔成為「戰鬥天使」。艾莉塔感受到了依德對她的愛,所以她雖然身上有叛逆的因子,但總體來說還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相比而言,珍妮就沒那麼幸運了,她從小被父親侵犯,終其一生都在逃離家庭。在青春期,她沒有得到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影響。雖然她的失敗固然有自身的因素,但家庭環境的影響仍不可忽視。

第二個因素是同伴的影響。

雖然艾莉塔是改造人,在弱肉強食的鋼鐵城處於比較低下的地位的,但她在這裡收穫了愛情。她和雨果不僅志趣相投,而且有共同的目標。在愛情中,艾莉塔學會了奉獻,完成了「社會化」的過程。他們的愛情模式並不是單方面的,艾莉塔甚至願意用自己的心臟換取雨果去撒冷的錢,而雨果為了艾莉塔甚至願意改變和放棄自己的夢想。

第三個因素是文化。

艾莉塔在尋找記憶的過程中,不斷回憶起自己300年前的經歷和所受到的教育。她逐漸認同了青春期之前的自我,決定不放棄自己當年的追求,繼續和諾瓦戰鬥到底。她逐漸在過去的自我和今天的自我中找到了平衡。

《阿甘正傳》的珍妮則受到了嬉皮士文化的影響,再加上交友不善,逐漸走上了一條不可逆轉的道路。

03 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現如今,青春期這個話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不少數據顯示,青春期少年懷孕、抑鬱、濫用藥品等情況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社會思想的多元化也給青少年帶來了更多的誘惑。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如何做呢?

1.認可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選擇。

2018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週刊聯合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這個調查基於全國數據作為樣本,很有針對性。數據顯示,超過兩成學生認為家長表現有待提升。21.8%的八年級學生表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

八年級的學生處於青春期,這個數據比較有代表性。由此可見,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忽略了與孩子的溝通。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非常重要。持續的溝通,能傳遞給孩子們父母的愛。這些愛給青春期的孩子以力量,幫助他們去跨越人生中艱難的時刻。

古往今來,不少名人父母通過書信的形式和孩子溝通對話。無論是曾國藩、梁啟超、傅雷,還是我國台灣地區的龍應台等人,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書信。最近,一向教女有方的演員黃磊,在大女兒多多13歲的生日那天寫了封信,刷爆朋友圈。從他的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女兒深情的愛。他的女兒多多非常出眾,在翻譯,音樂等方面很有天賦,離不開黃磊的悉心指導和耐心溝通。

如果說黃磊的信更多的是一種意識流的表達,那麼矽谷著名投資人吳軍的《態度》一書中的書信則更有針對性。在信中,吳軍亦師亦友,既認同孩子的感受,又談及自己的看法,說出事情利弊,還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2.區分「自我」和孩子,拒絕兩種傾向

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目前的中國家庭中,最典型的問題是分不清界限。

在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謹記提防兩種傾向:

一是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有些父母關注孩子的感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長此以往,孩子們不是沉默沒主見,出現「媽寶男」現象;就是雙方產生激烈的爭執和衝突,引發更多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二是把自己的期待傾注於孩子身上。比如最近台灣的片子中《茉莉的最後一天》就是如此。茉莉的媽媽要顧及家庭,沒有受到更高等的教育,希望女兒實現自己的願望。她採用高壓的措施,對女兒只有否定沒有鼓勵,兩個女兒不堪重負。

3.重視文化的力量,引導孩子做正確的選擇。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總有些東西能夠觸動孩子的心靈,給他們滋養。比如,《活出生命的意義》告訴孩子們在困境中應當採用的態度;《幸福的方法》教會孩子們如何追尋幸福。幫助孩子們用書籍找到「自我」,比喋喋不休的說教對孩子更有幫助。

蒙台梭利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但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看了這部《艾莉塔》,在感受了各種炫目的特效後,你還有什麼育兒「洞見」呢?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