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生硬的劇情,女性的A片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上映第一天的週五晚看完了第一遍《艾莉塔·戰鬥天使》,出了電影院之後,我對於這部卡梅隆以及羅德里格茲都如此重視的電影帶給我的觀影感受非常意外。
豆瓣評分7分,四顆星。如果讓我給電影本身評分,我可能會給三星。但是考慮到這部電影所介紹的銃夢的世界觀,以及對艾莉塔這個CG人物的精細打造,最多再加一顆星,總共四星。
最後一顆星給世界觀和艾莉塔完全是出於私心。雖然電影劇情本身拍得讓人有些遺憾,但是它引發了我這個從來就不看漫畫的人對銃夢世界觀的極大的興趣,以至於看完電影後我不惜花了800塊下單買了銃夢last order台版漫畫的全集;另一方面,艾莉塔這個人物的CG設計充滿了誠意,幾十萬根的頭髮,上千根的眉毛,比《指環王》全景多出十倍的像素只為打造艾莉塔的大眼睛和火聯的身體,這讓我看到了漫畫電影化的魅力。
但是無法辯駁的是,雖然打鬥場面看著很爽,但是劇情和角色總是讓人覺得有些地方不太對勁,就像是導演把人的胃口吊足了以為最後會給一頓海鮮大餐,結果掀開桌布卻發現都是死蝦死蟹。
為了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我週六又買了張IMAX的票進影院重看了一遍。第二遍看的觀影感受是第一遍的補充,為啥我會覺得這麼奇怪。
其實拍電影和寫小說一樣,寫過小說的人應該會有經驗,即便你很著急地想要男女主人公從初識到深愛,你也不能在一章裡寫完,而只能通過對二人經歷的描寫,讓觀眾覺得是他們被各自的性格推動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有些時候我們看一部小說,覺得代入感不強,往往是作者為了達到自己的滿足而不顧角色的心理成長速度而推動劇情,將腦海中的橋段硬生生地安排在角色身上,讓他們發生這樣那樣的故事,作者急於獻寶時,自己腦補了所有的背景和細節,但是觀眾看來就會不知所云。
一句話總結,這部電影評分遠不及《星際穿越》和《頭號玩家》這樣的科幻片的一個最核心的原因是:角色是為了劇情而設置的,是沒有生命的受導演控制的傀儡,看不到心理過程和成長痕跡,且後期在不堅實的性格厚度上又做了大量的反轉,最終導致觀影過程頻頻出戲。
我找幾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斷檔的感受:
- 紮潘的角色反轉
紮潘出場的時候,是艾莉塔剛來到鋼鐵城,還沒有什麼記憶。她和Hugo一起在路邊躲過巡街的百夫長的威脅,然後就看到了紮潘。
這是第一個電影中出現的全身上下除了頭都是鋼鐵身軀的改造人,他身上掛著的那把刀顯得殺氣騰騰,此時觀眾從Hugo告訴艾莉塔的話中知道,紮潘是賞金獵人。
角色的獨立的出場安排,專門的介紹和與當時主角的等級落差,想要傳遞給觀眾的就是這樣一個信息:他是一個Boss。
但是觀眾到了後面會非常意外,因為沒有過多久,我們就會發現在賞金獵人的酒館裡,剛剛註冊完獵人的艾莉塔就毫無懸念地羞辱並狠狠教育了紮潘,讓他捂著流著藍色「血液」的鼻子躺在牆角毫無還手之力。
此時觀眾難免不產生一個懷疑,那就是前期的Boss級別出場的鋪墊,究竟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觀眾最後看艾莉塔打敗紮潘後的爽嗎?
在分析這個角色的時候我還覺得,卡梅隆和羅德里格茲在如此大的投資下不會有閒筆,這樣搭建角色的出場必然有其用意。所以看第一遍的時候我不明白時就回來查了下,發現果然在銃夢第一部《銃夢Gunnm》的漫畫中,紮潘的被羞辱只是一個伏筆,最後他會歸來並真正成為艾莉塔路上的一個絆腳石,也就是一個確實需要挑戰打敗的Boss。
所以這個角色的反轉可以理解為,導演可能想要在續集呈現紮潘的後續,但是敗筆就敗在,因為《艾莉塔·戰鬥天使》這部電影只選取了《銃夢》的第一部分的前兩個篇章,導演也沒能在短短兩個小時中交代清楚這種背景關係,最後便讓扎潘這個角色的高光的出場,和電影後續的劇情發生了觀影感受的割裂。
2. 醫生依德的角色反轉
另一個讓人覺得突兀的就是醫生從殺手到獵手的劇情設置。電影裡有一段非常短暫的對依德的誤解,出現在艾莉塔在給小狗食物時撿起地上的一頁宣傳單,內容是懸賞一名殺了六個女性的殺手通告。後續的情節中,出現了一個中年女人在回家開鐵門的時候被擊殺的影像,以及隨後的艾莉塔夜間通過門縫看到依德回家時右手手臂受傷流血的鏡頭。
這些給觀眾造成懸念的鏡頭串在一起,直接指向了第一個懷疑——依德是一個隱藏Boss,這導致了在看第二天早上依德制止他正在給其換機械手臂的「病人」說昨夜又死了一個女性的故事,只因為不想被艾莉塔這個「小姑娘」聽見時,觀眾是有被開了上帝視角的感覺的,也就是觀眾會覺得,依德這個騙子,表裡不一。
但是當觀眾隨著艾莉塔跟隨者依德走到小巷中,並眼睜睜地看著她阻止了依德擊殺他跟蹤的紅衣女性後,心想,這個Boss該暴露了吧?結果卻發現依德是賞金獵人,而紅衣女性是他要擊殺的被懸賞者。而這就一段就成了鋪墊艾莉塔發現自己的戰鬥潛能的重要一幕。
這個反轉如果要形容,那就是有些刻意,導演的痕跡太濃。觀眾喜歡角色反轉,但是不喜歡看刻意的為了反轉而反轉的劇情。好的剪輯應當是,即便角色最後發生了反轉,觀眾往回溯,也只會認為是自己漏掉了某個細節,而不會發現自己前期的誤解只是因為導演在銜接鏡頭時候的刻意誤導。這種被人當猴耍的感覺並不好。
3. Hugo的角色反轉
Hugo在第二次出場帶著艾莉塔騎獨輪摩托車兜風的時候就說,他的夢想是去撒冷(漫畫中歷史上的兩個天空城之一,現實中的聖城耶路撒冷jeru-salem的salem),但是電影並沒有交代撒冷為什麼這麼讓這些人著迷,所以當劇情走到二人在老教堂的屋頂看著撒冷的對話時,Hugo有一句:「你必須付出代價。」就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到了後來觀眾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Hugo為了去撒冷,不得不做著搶劫並販賣改造人器官的營生。
但是問題在哪裡?觀眾看到了後來,仍然無法理解,為什麼Hugo會認為這件事情是在付出代價,莫非他本性是一個善良的人,所以才會感到內疚?對於Hugo的成長背景,電影裡沒有交代。
同樣的邏輯,觀眾也無法理解後來為什麼Hugo在艾莉塔機動球資格賽的時候,專程跑去跟兩個正在打劫的同夥說:「停手!」並且在同夥質問他為何最近一直不出現時回答:「因為我幹不下去了。」他為什麼幹不下去了?因為對艾莉塔的愛?即便這麼解釋,這個轉變也很牽強。
Hugo的人物設定太過單薄,性格的發展變化的情節塑造幾乎沒有。考慮到Hugo的人物本就是經過了改動,刻意從一個東方小子變成一個八塊腹肌的美國青年,目的就是為了和艾莉塔談一場青春戀愛,這個電影裡一看就是西方男性性格的人物成長的缺失也就不難理解了。
4. 綺蓮的角色反轉
綺蓮這個人物是最奇葩的,第一次出場拽著女主艾莉塔的手不肯放開,被女主怒斥「你這個人是不是有問題」。隨後便跟著醫生敘舊,然後因為醫生不答應幫助她回到撒冷,徒手,哦不,帶著皮手套在桌上拍死了一隻蟑螂。
這個在整部電影中只在這個鏡頭裡出現過一次的生物,似乎出場就是為了讓綺蓮拍死它。好吧,只能認為導演希望通過這個鏡頭,將綺蓮塑造成為了目的不折手段,毫不珍惜生命的心狠手辣之徒,以鋪墊她在後續出場時幹壞事。
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後來綺蓮這個角色表現出了難以理解的不調和性。
首先是反面性——受到撒冷附身狂魔的諾瓦指派,主導安排Hugo團體砍下機動球獲勝者的機械爪以讓自己的馬仔格魯伊斯卡安上來擊殺艾莉塔;
然後是正面性——看著醫生抱著艾莉塔的上半身的殘軀從面前走過,卻只是不痛不癢地說了句「你還是放不下過去嗎?」卻不下殺手;
然後是正面性——看到艾莉塔抱著Hugo將死的身體時選擇不告訴正打電話過來的維克托,而是去救Hugo;
然後是正面性——在對維克托匯報自己為什麼讓艾莉塔從眼皮底下溜走時,說:「我是個醫生,也是個母親」,最後被做成了活體器官標本,實現了在箱子裡去撒冷的願望。
所以,拍死蟑螂這個鏡頭,只是為了鋪墊唯一一次做壞人,然後角色反轉為了主角開掛嗎?即使是為了開掛,可是最後救了Hugo有什麼用,因為沒過多久Hugo就自己作死跑到通往撒冷的管道上被旋臂攔腰割斷,最後還是掉下去死了。那麼綺蓮的反轉,她的心路歷程是什麼?完全看不到。
所以細細品味電影中最重要的這四個角色,就是這樣為了劇情而反轉,最終導致電影從劇情的銜接上來說生硬無比。
總體來說,即便是依託於《銃夢》這樣世界觀龐大而細緻的漫畫,《艾莉塔·戰鬥天使》這部電影在劇情設計和人物塑造上,真的是失敗得一塌糊塗,三星不委屈。
不過雖然如此,如果有人請我去再看第三遍,我還是會去的,主要是為了爽。在現在這個女性獨立的時代,看到艾莉塔這樣果斷性格的蘿莉顏毫無對手地一路殺出重圍,對於我來說不亞於A片。
所以這一星還是要給的。o( ̄ヘ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