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好壞參半,敗局已定:詹姆斯卡梅隆為什麼放棄執導《艾莉塔:戰鬥天使》?(斗膽分析)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我十分尊重,也特別喜歡卡梅隆,本文中對他放棄執導《艾莉塔》的一點揣測,如有無腦之處,還請勿噴。
《艾莉塔》的誕生,離不開「影視界第一宅男」,2018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1999年,是他把《銃夢》介紹給好友,《艾莉塔》的製片人,同樣身為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詹姆斯卡梅隆。
剛拍完《終結者2》3D版的卡梅隆對這本描寫機械與人類結合的日本漫畫愛不釋手,立刻聯繫原作者木城雪戶並買下電影改編權,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落實。卡梅隆非常重視《銃夢》的價值,數年來做足了功課,寫了一千多頁的手稿、注釋和心得體會。為了實現另一個原有的夢想,也為「《艾莉塔》探索新技術的可行性」,卡梅隆兩相權衡,選擇了拍攝《阿凡達》,取得了巨大成功。
故事進行到這裡,基本上令人信服。但下面這段故事的真實性,讓看完《艾莉塔:戰鬥天使》的我產生了懷疑。
正在卡梅隆忙於籌備《阿凡達》系列續集時,昆汀的門徒,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在一次聚會時點醒了他:「《艾莉塔》怎麼辦?」卡梅隆也相中了羅德里格茲的才華,就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資料交給他。羅德里格茲果然拿出了「令人滿意」的劇本,卡梅隆就把導演之位欣然相讓,自己當起了製片人,深度參與全片的製作,儼然第二個導演。
我對詹姆斯卡梅隆的熱情、才華和投入沒有絲毫懷疑,我十分相信卡梅隆對《艾莉塔》的熱愛,說是他的心頭肉都不為過。但令人懷疑的是卡梅隆在最後關頭放棄指導《艾莉塔》的原因。在我看來,並不只是所謂的「忙於拍攝《阿凡達》續集」和「找到了好下家」。
斗膽揣測,最根本的因素有可能是:在長期籌備中,目光敏銳的卡梅隆已經看出《艾莉塔》的薄弱和不足。為避免砸了「卡神出品,必屬精品」的牌子,珍惜名節的他找了個替罪羊。
為什麼這麼說?
在詹姆斯卡梅隆身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精力不足」。執著的性格,使得卡梅隆做什麼事都精雕細琢,做到最好,為一部電影籌備幾年是常有的事。他的代表作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經典佳作。他也是為數不多的,每次都能把續集拍的比第一部特色更鮮明,更好看的導演。
當年拍攝《異形2》的時候,還在為《第一滴血2》寫劇本呢。當年製片人把他罵的狗血臨頭,說:「《第一滴血2》的劇本再寫不完,你小子就別在好萊塢混了!」這麼忙,這麼逼人,「肝帝」卡梅隆還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指導的《異形2》票房口碑雙豐收,是公認的最經典的太空科幻動作片之一。更難得的是:科幻動作片從來不受奧斯卡待見,但女主演薛格妮薇弗還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由他編劇的《第一滴血2》也是如此。
詹姆斯卡梅隆雖然老了,精力依然十分充沛,多次乘坐潛水艇深入海底探索。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讓他把珍視的項目拱手相讓,除非他失去自信。
是什麼讓卡梅隆失去自信?
在《艾莉塔》身上,實際上存在著兩種深層矛盾。這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詹姆斯卡梅隆也不行。
第一重矛盾:改編與原作的矛盾。此外,《艾莉塔》還衍生出日本漫畫與美國大片的文化矛盾。
《銃夢》已經建立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賽博朋克世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電影主創的手腳。能否超越,能否如實重現,能否照顧非粉絲和粉絲的觀感?更何況,原作之中的很多血腥場景、過於黑暗和負面的因素,能全部照搬嗎?照搬了之後能不能完美復現,會不會影響電影分級,進而不得不放棄大量潛在觀眾(例如評為R級,對賽博朋克等科幻元素感興趣的大批未成年觀眾就無法貢獻票房,賠了本可就麻煩了)?
當然,文學作品和漫畫的創作比較自由,可以隨意增減集數,隨性構建世界觀,但是電影有時長的限制,不可能做太多鋪墊。更何況,這些作品中的「留白」技巧,更讓每一位觀眾可以在腦海中構建屬於自己的賽博朋克世界。變成具體的電影,總會讓人不滿,總會有點黯然失色。
同時,作為日本漫畫,角色多是亞洲人。但亞裔演員主演的電影,如今美國觀眾難以買賬。好萊塢做電影的最根本動力不就是掙錢嗎?觀眾已經習慣了白人拯救世界,突然來個陌生的黃種人,豈不是刻意增加了距離?《攻殼機動隊》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就把草雉素子交給白人美女,國際影星斯嘉麗約翰遜飾演,最後票房少得可憐,尷尬收場。說句實在話,除了經典影片《龍種》,誰讓白人演亞洲人,誰就是找抽。再好的演員也會壞事,格格不入。
詹姆斯卡梅隆與劉慈欣談話的時候,曾經說道:「科幻片拍攝最好採用原創劇本,我就是這樣。」要麼怎麼是大導演,說到點子上了。
第二重矛盾:科幻片與商業片的難以兼容的矛盾,即內容與形式的矛盾。
優秀的科幻作品,一定是對人類社會的觀照,科幻只是一種設定,一種工具。引人入勝的故事、深刻的主旨、對人性的剖析,都是成為影史經典的加分項。更何況賽博朋克風格的電影,本來就是對人類社會的階級分化、貧富差距、文化衝突的描摹,可講的東西非常多。而諸如《攻殼機動隊》和《銃夢》等漫畫則直接討論了「忒修斯之船」困境:當人體只保留大腦,其他一切都被機械取代,或由電腦控制人體,那麼人類還是人類嗎?這其中包括了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意識的產生與存在、靈魂與肉體的衝突、機械與人類的界限等更加宏大而深刻的命題。
這麼多東西,電影短暫的時長能不能接納?蜻蜓點水還是一點發力?這是科幻片的立足點;商業電影需要掙錢,沒有熱血的動作場景和強烈的視覺衝突,不太可能吸引多數觀眾,而這又恰恰是爆米花大片的擅長之處。詹姆斯卡梅隆歷來是平衡商業性與思辨性的一把好手,但他對《銃夢》的愛,有可能讓他難以取捨,因為牽扯的東西實在太多。
這兩大矛盾,是好萊塢數年來不斷磨合卻難以求同存異的問題。逐利的資本要的是票房,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推到重來總是戰勝原著漫畫,視覺特效總是掩蓋劇本質量。
在錢面前,什麼都可以讓步。可是讓來讓去,還是真正的改編嗎?曲意逢迎罷了。
個人認為,卡梅隆已經看到了這兩大矛盾的不可調和,他已經對《艾莉塔》失去了成為優秀作品的信心,打算找個背鍋俠指導這部電影。既顯得自己讓賢,還能免受輿論砲火的襲擊。
既怪他也不怪他。資本面前,藝術靠後。可是藝術一旦靠後,還能掙錢嗎?
正如所料,卡梅隆離開了導演之位,更能發揮他的熱情。《艾莉塔》完全走向了爆米花大片的套路,把視覺特效做的非常精緻,具體的宣傳,大家已經看過很多了。詹姆斯卡梅隆每次拍片,都標誌著電影視覺技術進出現重大進步,《艾莉塔》也是如此。無論是《異形2》巔峰造極的模型拍攝,還是《終結者2》領先時代的液態金屬電腦特技,或是《阿凡達》對亮色3D電影技術的巨大創新,卡梅隆都拿捏得非常到位。他可以說是經歷視覺特效發展的所有階段,還能把每門技術做成里程碑的導演。
《艾莉塔》採用了最先進的面部表情捕捉技術,其他動作渲染也集中展示了全球電影視覺特效的最高水平,對細節的精準把握更是讓人叫絕。對水下場景、高速移動等業界公認的高難度視覺特效,也能做的令人嘆為觀止,讓人絲毫不懷疑艾莉塔的真實性。
可是,相較於前幾個里程碑式作品,《艾莉塔》與《阿凡達》之間的特效進步還稱不上「劃時代」。預告片中幾乎囊括了所有視覺特效上的亮點,對觀眾的視覺衝擊不再強大,因為現在觀眾早就處於特效的狂轟濫炸之中。僅靠視覺特效拉動票房,這條腿似乎有點瘸。
然而,《艾莉塔》的特色也僅止於此了。對賽博朋克世界的構建的確前無古人,但對其的解釋和闡述卻明顯乏力。從頭到尾,上述兩大矛盾的互相拉扯和糾結,體現在每一個鏡頭裡,讓觀眾一道體驗著一種莫名的「患得患失,顧此失彼」。
劇本很明顯是「天之驕子跌落神壇,逐漸找回自我」的好萊塢俗套,《艾莉塔》甚至放棄了進一步探討重大命題的可能性,因為整部電影陷入了非正即邪、非善既惡、非黑即白的對立面。灰色區域,這個最有魅力,最富戲劇張力的部分,被人為的忽略了。
故事俗一點也沒關係,但角色的塑造也這麼疲弱就讓人難以理解了。艾莉塔的成長過程幾乎為零,天生就是開掛高手,對角色的自我挖掘變成了炫耀特技的瞳孔特寫,再加上幾個閃回鏡頭的自說自話。觀眾也就陷入了一開始就知道結局,只等著看特效的垃圾時間。
艾莉塔的「父親」,依德博士存在感極低,有沒有這個人絲毫不影響《艾莉塔》的故事推動。要知道依德博士在原作漫畫中不只是一個維修機器的師傅,但他卻在電影中被改編成一個不斷妥協、溺愛女兒的父親,完全喪失了作為艾莉塔人生導師的主動權。
艾莉塔與雨果的愛情,可以直接討論人的定義:有夢想,人生就有底色。這段愛情的產生,可以讓艾莉塔更加有血有肉;愛情的凋零,可以讓艾莉塔走向成熟和覺醒。但是,在電影《艾莉塔》中,「夢想」卻淪為口號,兩人的愛情也失去了跨越機械與肉體的感天動地,反而像青春偶像劇一樣,用一句「你是我見過最有人性的人」一帶而過?雨果動身前往撒冷的動力,在電影中更像是偏執或執念,沒有落實在雨果的一舉一動中,也就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
故事的衝突不足,導致整體比較平淡,但是起承轉合比較流暢。最後的結尾有點突然,好像導演也不知道該往裡面加什麼東西,草草收場了事。似乎《艾莉塔》本就是一部預告片,什麼都說了,仔細回味後卻什麼都沒有。同樣是「預告片」,我覺得《復仇者聯盟3》可圈可點之處比《艾莉塔》多。
兩大矛盾拉扯對抗的結果,就是讓《艾莉塔》選擇了高度還原漫畫的視覺場景,卻在人物形象和情感把握上頗為乏力。
這難道不是向資本的變相投降嗎?投降的結果,恰恰是北美票房慘敗。
想到這些,我甚至留下淚水。《艾莉塔》把卡梅隆的名字直接貼到宣發的所有顯眼之處,卡梅隆自己也來到中國傾盡全力宣傳,卻讓人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我本期盼著卡神能拿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全新改編,卻也只是比《攻殼機動隊》好一點而已。
這不是卡梅隆該做的事情。而他的一腔熱血,似乎只化作「安利」二字。
上初中四年級的時候,我把《泰坦尼克號》看了8遍,高中時《終結者2》更是百看不厭。我第一個認識的好萊塢女明星就是飾演Rose的凱特溫斯萊特,你一個叫上名字的美國男明星就是與卡梅隆多次合作的施瓦辛格。我驚異於他塑造的潘多拉世界,驚異於一個科幻片導演也能拍出《泰坦尼克號》這樣感人的愛情片。
詹姆斯卡梅隆是我欣賞電影藝術的引路人。
我沒想到,頂著「卡梅隆」三個字的《艾莉塔》,竟然是這副失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