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啦啦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掉線(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989517 都知道,卡梅隆的拖延症已經出了名,一個「阿凡達2要開拍」的新聞愣是拖了快十年,但被拖得更久的,其實是《艾莉塔》。 早在2005年就傳出卡神要改編著名日本漫畫《銃夢》的新聞,經歷了擱置,換導演,換檔期等一系列事件後,我們終於能夠見到它。卡梅隆也不餘遺力宣傳,反復強調自己雖退位導演,仍以編劇及監製身份參與其中。 一切都在向觀眾大聲宣告,這依然是「卡神出品,必屬精品」。 但電影顯然是令人失望的。 的確,如宣傳所言,動作設計,CG特效都是頂尖水準,論質論量都挑不出毛病,可就是沒讓人覺得很好看。而有的電影雖然槽點多,但往往在某一刻調動起情緒,也讓人會產生一種「太棒了!我要打五星」的衝動。 遺憾的是,艾莉塔連這樣的「高光時刻」都沒有,它平平無奇的開始,寡淡無味的結束。究其原因,是導演對故事的重點擇取不當,從而無法為觀眾提供堅實的情緒落點。 在詳細闡述這句話前,先要說說原作《銃夢》的劇情,世界被分割為「 薩雷姆 」和「廢鐵城」兩個科技經濟懸殊,互不相通的世界。 薩雷姆充滿未知,廢鐵城則像鬥獸場般冷血殘酷,是個崇拜暴力的畸形社會。 在前幾捲裡,各式各樣的「戰鬥」佔據了最大篇幅,同時讓艾莉塔帶領讀者了解「天上地下」的設定,社會規則等等 ,基本可以說是個打打殺殺的熱血漫,關於艾莉塔的情感生活,其實涉筆並不多。 電影則做了截然不同的改編,將視點從對未來世界的展現,轉移到更私人化的艾莉塔本人,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上。配角也相應調整。強化了艾莉塔與醫生的「父女」關係,和相比原著更細緻的愛情描寫。 顯然,羅德里格茲試圖將一個日式反烏托邦史詩,改寫成好萊塢化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故事:主角從茫然無知,到逐漸成熟,再在他人教誨與經歷痛苦後成功。這樣的劇情我們並不陌生,也的確幾乎每次都很奏效。 但艾莉塔有一點特別,她是失憶的狂戰士,不需要經歷什麼訓練,磨難。也遇不上什麼挫折,失敗。從開始到最後,她就全方面碾壓所有人,如同一個誤入新手村狂虐菜雞的高級玩家。就算偶爾打輸一場,小case,換個新身體又是滿血復活。 通俗的說,這廝就是個掛逼 個人英雄主義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通過揚抑的反復,能帶給人過山車般的情緒體驗,我們喜歡看主角心懷理想,卻總被阻礙攔住去路,在困難中一次次倒下爬起,終獲成功。這一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燃」。 可若是把一掛逼放這模板裡,劇情瞬間索然無味。試想一下,要是《頭號玩家》的男主十分鐘就通關拿到了哈利迪的寶藏,你覺得電影還有看頭嗎? 《艾莉塔》問題便在此,觀眾早早明瞭女主身為戰士的強大武力值,她的每次戰鬥就變成一場華麗的舞蹈秀。任你CGI再精細,動作設計再精彩,觀眾根本沒法從心底關心人物命運,為她的存亡與否緊張到手心出汗——因為誰都知道她肯定會贏。 所以要寫好艾莉塔的成長過程,就不能只建立在她的戰鬥經歷上。事實上,卡神撰寫的劇本也的確提供了另一個突破口:艾莉塔對自我的尋找。她對自己身為狂戰士使命的醒悟,和以諾瓦為代表的上層階級,艾莉塔必須帶領群眾反抗其霸權的責任的認識。 這其實是個更內化也更有深度的主題。遺憾的是,作為導演,羅德里格茲將這一部分幾乎拋棄。甚至可以說,他刻意將故事的深度部分」膚淺化「了 比如醫生對艾莉塔的態度變化,在最開始,艾莉塔像個叛逆青少年一般,她想要參加戰鬥,僅僅是因為本能在驅使她這麼做。在醫生看來這只是無理的反叛,自然反對。 可在與格魯依什卡大戰之後,他卻認可了艾莉塔的行為,甚至主動幫她修復軀體。這是因為他意識到。「女兒」對格鬥的熱愛並不只出於衝動,更是她嫉惡如仇,絕對正義的性格體現。反抗他們,是戰鬥天使艾莉塔注定要去做的事,甚至是她存在的意義。 然而這層變化觀眾幾乎感受不到,因為無論艾莉塔還是醫生,羅德里格茲都沒有展現足夠深層次的心理糾葛,始終停留在青春片一般的爭吵鬥嘴當中。於是在觀影過程裡,我們很難理解艾莉塔對格鬥術的執著,也無法明白醫生突然的心態轉變。 電影因此變成了「你生而戰士所以你就必須戰鬥」的蠢笨邏輯。 愛情戲也是如此,很多人說它是電影的最大敗筆,但其實在原作中,雨果(漫畫叫尤浩)之死是個非常震撼的情節點,不止因他是艾莉塔的初戀,成長的促因,更是他的死才讓艾莉塔真正意識到了」天上地下「制度的冰冷與無情。 雨果從小的理想便是進入天空城,也因此從維克多手裡接下骯髒的搶劫工作,相信了攢夠錢就能上薩勒姆的謊言。正是這極度純真的執念存在,才使得最後他幻想破滅,死在通往天空城的索道上讓人無比心痛。 可再看電影,關於他的家庭背景,他略顯天真的理想,他至死不棄的執念,這些都被導演剔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雨果光著上身和艾莉塔聊天,和她在雨中接吻。一個本代表著底層希望被上層霸權毀滅的象徵符號,完全變為了陪艾莉塔戀愛的附屬花瓶。可要是想看愛情戲,我又何必來看一個反烏托邦科幻電影呢? 總而言之,無論《銃夢》還是《艾莉塔》,其出彩的都是設定,將階級固化用血肉搏殺的形式誇張具象化,讓一個半人半機械,以格鬥為生存意義的角色去尋找自我。至於情節本身,真沒多少創意。 而羅德里格茲,精準的取其糟粕去其精華,完全拋棄了設定中關於人物與社會深度的部分,轉而做一個充滿腎上腺素的無腦爆米花,可強扭的個人英雄主義,你能真香嗎?我反正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