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影評(本文部分採取他人評價內容)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沉澱的這麼長時間,終於想寫影評了。看了很多評論,比較兩極化而大多數也是原著黨亂噴,本人也算是資深原著黨了。今天我想以一個中立的身份分角度全面分析一下這部電影。(其實也拿銃夢做了很多對比。。) ①特效:衡量一個好演員的標準其實就是內心戲的展現,而人物的內心都要通過面部表情來展現,這點虛擬的CG人物以往是不能和真人對戲的,而《艾莉塔》幾乎做到了,艾莉塔的面部表情採集數據量是阿凡達的三倍,從艾莉塔對醫生說「我不是你女兒,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時的哀傷,到換裝身體後和醫生父女般深情對望,再到比賽時看到醫生專門為其製作的腳輪後高興而又感動的快要喜極而泣的眼神,片中艾莉塔內心戲的展現可謂不勝枚舉,幾乎絲毫不遜於真人演員,從這點來說《艾莉塔》又是一次技術的飛躍,而片中艾莉塔利落的動作設計也是以往CG人物從未有過的。

②一部電影要做到精緻,結構很重要。下面讓我們來分結構衡量這部電影本身。 第一,時空結構:這個說白了就是世界觀,作品中的世界架構、整體社會結構等。簡單的說就是要有「完整而且邏輯分明的世界背景設定」。艾莉塔的整體世界背景定為天墮之戰的幾百年後,廢鐵城人為撒冷服務這麼一個廢土世界,並通過艾莉塔的片段回憶來引出這場大戰的存在性。這裡個人覺得如果說拍電影這次整體的世界觀構築比較小,個人覺得作為第一部應該構築的再大些,因為大家知道銃夢的世界觀是多麼的大(雖然在last order中才完善)。社會結構方面我認為相當的單薄甚至說是差,你本來想體現的是末世氛圍(好心人很少,惡人較多)而這部電影剛開始就給了一個機械人彈吉他開心的畫面和艾莉塔剛接觸世界是開心的樣子,這是完全違背世界觀,龍套和群演絲毫沒有體現出末世氛圍而是體現出了末世的美好??(提示一下配角不屬於龍套)到了賞金獵人酒館的局部結構倒還可以。 第二,場景結構:這個簡單的說就是小說三要素中的「地點」。也就是整個電影裡涉及到的「場地」。比如說,《艾莉塔》中的場景結構主要分布廢鐵城,一德的醫院,kasas酒吧,地底世界,機動球場,教堂,工廠等多個部分。而廢鐵城裡還要細化為好幾個小場景。這部分艾莉塔做的相當不錯,場景幾乎幀幀可以當壁紙。 第三,人物結構:說白了就是人物關係圖。 電影終究是講故事,而故事中的人才是核心,塑造人物才是重中之重。艾莉塔在人物塑造這方面被人們大多詬病。數量上來講能給人留下印象的到還可以:艾莉塔,雨果,醫德,綺蓮,紮潘,維克多,格盧什卡。但是內在深度和層次感極大的欠缺。而且都不夠完整度不高。完整的也只有艾莉塔,雨果,醫生。綺蓮雖說有始有終但反轉過於快速,死的也很草率對世界觀沒什麼幫助。維克多,紮潘,格盧什卡三個反派沒一個塑造完整。人物關係圖過於簡單好是好,壞是壞。(在銃夢中完全不是這樣的,這也是銃夢偉大支出之一)個人覺得基本加深石錘艾莉塔與醫德之間的父子關係反而一點好處也沒有,雨果和艾莉塔也僅僅成為情侶關係,雨果的動機和艾莉塔的動機嚴重缺失,厚重度極差(實在憋不住了,本來想後面說可是人物根本沒有過多體現末世氛圍,最後雨果掉落甚至可以理解為戀人身亡,而不是末日的殘酷,當然如果你以一部愛情科幻片來看,那以上觀點全部否定艾莉塔可就太棒了,關鍵你前期通過很多地方渲染末世卻。。。。。很無奈) 第四個,內在結構:這個就是人物的層次塑造,人物本身的內在厚度。人物內心需求:艾莉塔想找自己後來直接變成戀愛。外部表現:我要戀愛。社會需求:艾莉塔過強,社會無法限制。【將一個日式反烏托邦史詩,改寫成好萊塢化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故事:主角從茫然無知,到逐漸成熟,再在他人教誨與經歷痛苦後成功。這樣的劇情我們並不陌生,也的確幾乎每次都很奏效。但艾莉塔有一點特別,她是失憶的狂戰士,不需要經歷什麼訓練,磨難。也遇不上什麼挫折,失敗。從開始到最後,她就全方面碾壓所有人,如同一個誤入新手村狂虐菜雞的高級玩家。就算偶爾打輸一場,小case,換個新身體又是滿血復活。 通俗的說,這廝就是個掛逼。】取自:掉線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