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全面盤點:這部科幻電影,值得十年的等待嗎?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對很多原著漫迷或卡梅隆粉絲而言,得知《艾莉塔:戰鬥天使》(《銃夢》),可能都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是2009年的年尾《阿凡達》火爆時,連帶著在時光網上得知的新聞。那一年,《阿凡達》席捲全球,成為全世界票房收入最高、也是歷史之上最成功的商業電影,之後獲得了奧斯卡的肯定。
而在不斷的漫長等待之後,《艾莉塔:戰鬥天使》也將在明年2月於北美上映。2009年—2019年,一跨十年便過去了,著實叫人感慨。那麼,這部即將面世的科幻電影,值得長達十年的等待嗎?
不斷延續的《銃夢》之夢
《艾莉塔:戰鬥天使》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經典漫畫《銃夢》,這個漫畫之後還曾經衍生過遊戲版和動畫版。《銃夢》於1991發表,分為兩部,第一部《銃夢》於1994年宣告完結,全9卷。第二部《銃夢-Last Order》則從2000年開始連載。
它的故事設定在未來的26世紀,那時,科技已經進步到能重構人的身體器官,不少人選擇換上機械身體,生化人亦隨處可見。漫畫中的未來世界採用了典型的「兩極分化」設計,被分化成了兩個區塊:一個是漂浮在空中、上層人士居住的都市「薩雷姆」,「薩雷姆」不斷向地面排泄各類垃圾廢物,而靠這些垃圾苟延殘喘的便是位處底層的「廢鐵城」。
就算身處「廢鐵城」中的日常生活環境極度糟糕,勒索、詐騙、謀殺、黑幫組織等治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但是,大群體之中卻少有人出來反抗上層統治,只是有少數人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到「薩雷姆」上去。畢竟,在「薩雷姆」統治之下的「廢鐵城」,與荒漠等地方比起來,還是好上了不少。城市之間的分工看起來階層化明顯,「薩雷姆」為「廢鐵城」提供AI智能操控的治安管理系統與城市防禦系統,還為它創造了大量低層次的就業機會和商品的直接供應。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利用底層居民所能創造的價值。
這是相當經典的「賽博朋克城市」的樣貌,在這部漫畫創作的年代,作者也算是有著超前的科幻思維——消極型發展社會、環境汙染與「廢墟都市」、人造人/機械人的存在……從這些設定出發,漫畫開始了它富有哲思的科幻想象、提出反烏托邦精神,還展現出了極為獨特的賽博朋克美學。
從《銃夢》往前翻,我們能找到它(或者說賽博朋克文化)的前驅,比如說1973年法斯賓德的《世界旦夕之間》、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等科幻電影;甚至是更早的,1927年弗里茨·朗的《大都會》。而從90年代往後看,我們又能找到類似的《攻殼機動隊》、《第五元素》、《黑客帝國》、《極樂空間》、《未來學大會》……
雖然風格各異,但它們都塑造出了類似的科幻城市,並提出「人何以為人」、「我究竟是誰」的發問。也許在未來,人類不一定比「非人」更像一個人;而人類作為「人本身」的概念,也會因此而變得模稜兩可。這就是卡梅隆和他的製片人盯上這個故事的初衷,它裡面蘊含著超越時代的複雜性。
雖然沒玩過之後推出的同名遊戲,不過特別值得推薦一下的是1993年出品的同名動畫片。這部作品由福富博監督,木城雪戶與遠藤明範共同編劇,是以《銃夢》第一部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故事為腳本製作完成,總共兩集的ova,分別是《Gunnm.1.Rusty.Angel》(《銃夢:生鏽的天使》)和《Gunnm.2.Tears.Sign》(《銃夢:眼淚的標記》)。如果想先對《艾莉塔:戰鬥天使》有初步的了解,不妨看一下這兩集動畫片。
這兩集動畫片並非是完整的《銃夢》故事,加起來時長也尚不滿1小時,對原著也有諸多修改,如果沒看過原著而單看的話,也許會有些雲裡霧裡。不過,必須要正視的是,它在製作上已經十分精良——無論是對原著所構建的世界觀的呈現,還是其在美術風格(人物造型、場景設計)上的還原度都達到了較不錯的水準。最重要的,則是它在短短的時空中塑造了完整的人物關係和真摯動人的情感線,甚至在最終帶出了悲涼的宿命感,可以說是具有相當誠意的作品。
艾莉塔——命中注定的戰鬥天使
「薩雷姆」首屈一指的生化機械醫生艾德,因不滿自己的上流生活而選擇來「廢鐵城」定居。漫畫就始於他在廢墟中找到一個少女的機械殘軀,並把她救活,將其命名為凱莉(也就是電影中的艾莉塔)。
她雖然已失去了以前的記憶,卻在記憶深處留著戰鬥的血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為了拯救艾德,她展示出了自身原先的超強戰鬥力,似乎她的使命天生註定就是要不斷地進行戰鬥,戰鬥就是她感受到「活著的感覺」。她的命運一直都被周圍的人或事所迅速地拉扯著,顯得壯闊而又多舛。
艾莉塔的人物形象具有非常強的代表性。她在漫畫中是個逐漸自我覺醒,並始終懷揣自我意識的頑強女性,性格上既孤傲、敏感,又十分好鬥、好勝。她不顧艾德的反對成為一名賞金獵人,之後又因戀人意外死亡成為了一名機動鐵球運動員「殺戮天使」,這在原著中用了大量情節進行展現,尤其是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內容,而其中的戰鬥場面也很精彩。
電影版的劇情,基本聚焦於《銃夢》的起源篇和她之後的成長,展現艾莉塔踏上解開身世之謎、改變世界的冒險旅程,但不知道其中是否還會兼具著原著中頗具悲涼意味的宿命感。從目前曝光的資料來看,電影很可能會選擇以更具娛樂性的方式呈現,不少激動人心的戰鬥估計都能被一場場還原。
從故事本身來說,也許在上世紀90年代誕生後就漂流了這麼久的這個故事,對於如今身處「科幻作品轟炸時代」的觀,已經談不上那麼新鮮了。但我們仍能對電影抱有不小的期待,因為它有著一流的美術、特效團隊,大概率能帶來非凡的視聽效果,以及其背後有所革新的技術呈現。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撐起這部電影的兩個締造者——詹姆斯·卡梅隆和羅伯特·羅德里格茲。
卡梅隆和羅德里格茲
關於促成這次好萊塢真人化的兩個人,其實無需多言,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
詹姆斯·卡梅隆,其憑藉享譽全球的《終結者》、《深淵》、《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等作品,一次次地引領了幾十年來好萊塢大片的技術革新。而他對科幻的理解,為何選擇創作曾經的科幻片,以及為何癡迷於《銃夢》的深層原因,也都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有著多多少少的體現。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不妨找來看看。
卡梅隆其實很早就籌備和策劃將《銃夢》搬上大銀幕,因為漫畫中所呈現的殘酷的未來世界、對於人性與命運的思索,都深深吸引著他。甚至於,卡梅隆曾經還自己公開聲明過拍《阿凡達》,就是為了《銃夢》做試手和準備。
他從2005年就購買了《銃夢》的版權,接著一拖就拖了10年。隨後,由於他的「下潛事業」和為拍《阿凡達》續集脫不開身。最終於2015年,把這個項目轉手交由了《罪惡之城》、《殺出個黎明》的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執導,自己則作為製片與編劇的身份繼續參與項目。羅伯特·羅德里格茲,或許沒有卡梅隆那麼被內地觀眾熟知,但他同樣是有意思的B級片名導和科幻愛好者。如果要用兩個詞來迅速形容他,那便是「惡趣味黑色電影」和「血漿爆米花」。
除了上面提到的他的三部電影之外,還特別想推薦一部他和基友昆汀,以及伊萊·羅斯、埃德加·賴特、羅布·贊比共同合作的「拼盤電影」《刑房》。在這部「臭名昭著」的電影中,《恐怖星球》一段絕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而這段就出自於他之手。
而拍攝一部充滿了CG特效的科幻巨制,對於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來說,也是非常新鮮的嘗試和體驗,他往日拍的各類電影都不曾需要利用動作捕捉來拍攝。他以往的電影往往是給人一種「不真實的夢」之感覺,而《艾莉塔:戰鬥天使》則不同,它要「給人一種,彷彿睜眼看著夢境、夢境走進現實一般的感覺。」
艾莉塔是全CG製作的人物。在預告開始之時,她的造型呈現就令人十分詫異:鏡頭中的艾莉塔臉部細節與真人演員幾乎無異,完全無差別融合在一個場景中,其皮膚的細節也精細得相當逼真,幾乎看不出CG人物的痕跡,並非是傳統的特效處理方式。
另外,有很多觀眾好奇為何艾莉塔的眼睛被設計得如此之大,其實這是卡梅隆的想法,他想要讓這個角色以往昔日漫中同樣的形象獲得新生。羅德里格茲在《帝國》的訪談裡也解釋了靈感來源和堅持的理由——卡梅隆堅持認為完全還原一個現實版的「漫畫大眼」是個好主意:「如果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我們有了相當漂亮的大窗戶,裡面藏著很多故事。每到了情感充沛的段落,它看起來將是不同尋常又具備相當衝擊力。」之前美版的《攻殼機動隊》嘗試著把原著中的原型套在了寡姐身上,那個造型最終卻並不成功,原因就在於沒有東亞氣息的顯現;而艾莉塔的樣貌則相對而言好了點,讓人能產生新鮮感。
總之,雖然不知道多次改檔的《艾莉塔:戰鬥天使》能否做到,在一部電影的時長里兼具娛樂性和原著的賽博朋克迷思,但仍期待它不要讓人失望吧。
2019.2.22 觀影後更新:
這次可以給《艾莉塔》70分,「值得一看」的推薦。
電影文戲問題有點多,第三幕的草率先放著不談,整體氣質的扭轉和部分橋段的「瓊瑤化」更加令人惋惜。演員們的狀態也有點放空,除了阿里外。但是話說回來,影片大致的主題與核心沒有被改壞,至少這點上就比美版《攻殼機動隊》強上許多。
特效技術的精細化處理很驚艷,最爽的顯然是艾莉塔參與比賽一段。而影片的美術設計還原整體上也很出彩,營造的世界觀沉浸感很強。
絕對可以放心去看,但也不用抱有過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