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卡梅隆23年的夢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戰鬥天使》終於定檔在2月22日在中國上映。
從本片(以下簡稱《艾莉塔》)的短評區可見,它可能是豆瓣電影頁面中短評橫跨時間段最長的一部片子,裡面有很多9年前的評論,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這也恰恰說明了這部由日本漫畫《銃夢》改編的電影是如何讓粉絲們望眼欲穿。
然而實際上,期盼最切的人恐怕是卡梅隆自己。
《艾莉塔》本來是卡梅隆一直在著手籌備的一部巨制,但後來導演換成了《罪惡之城》的導演羅德里格茲,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卡梅隆的鉅製《阿凡達》上映時,他自覺可能餘生都會用來繼續拍阿凡達的幾個續集(這種用餘生都來專注做一件事的人很讓我欽佩,一種捨與得的選擇),可是作為《銃夢》(美版引進漫畫名為《戰鬥天使艾莉塔》)的粉絲,羅德里格茲很關心卡梅隆會如何處置《銃夢》。卡梅隆就說,嘿,如果你能把劇本改成拍攝腳本的話,不如你來拍吧!
羅德里格茲欣喜若狂地抱著卡梅隆的資料(186頁的劇本和600多頁筆記)回了家,整整一個夏天,他把卡梅隆的186頁劇本精簡到了125頁,並且沒有拋棄任何原有情節。羅德里格茲每有疑問,隨時可以電話或郵件給卡梅隆,對方都巨細無遺地把自己的所知所想發過來,畢竟《銃夢》也是卡梅隆的最愛,他早在2005年就購得了版權。
但真正想把《銃夢》拍成電影,這個念頭起源於更早的1995年(原版漫畫1990年開始在日本發行)。所以對於卡梅隆來說,這是一個持續了23年之久的夢。甚至某種程度上說,《阿凡達》都只是在為《艾莉塔》做準備,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不成熟,無法展現卡梅隆心中完美的《艾莉塔》世界,所以他先用《阿凡達》去演練數字拍攝技術。
1995年動了念頭,1997年他先完成了《泰坦尼克號》,2000年時卡梅隆又註冊了「戰鬥天使艾莉塔」的域名,之後我們見到的就是他每年都用各種理由來解釋這部電影要推遲到什麼時候,先是因為《阿凡達》,又因為《潛水》,又因為紀錄片,直到2010年,他還仍然堅持不願放棄拍攝《艾莉塔》,說拍完兩部《阿凡達》就接著去拍《艾莉塔》。2015年才有報道說羅德里格茲在協商接過導筒。也就是說,從動念想拍,細心準備,然後意識到自己真的無暇拍攝《艾莉塔》,這個過程整整花了卡梅隆十幾年的時間。
其實這種「暫時沒空拍但是又抓著不放」的心情,恰恰說明了他太愛這部作品。就像《艾莉塔》片中的依德醫生與艾莉塔之間的「父女之情」一樣,卡梅隆用了23年的時間,在虛擬世界中塑造和培育著「戰鬥天使」,一個「女兒」。
至於片名為什麼叫《艾莉塔:戰鬥天使》,而為什麼不是像美版引進漫畫一樣叫《戰鬥天使艾莉塔》,原因簡直讓人大笑,也是因為卡梅隆的日常迷信。他拍攝的電影絕大部分都是英文字母A或T開頭的,比如阿凡達(Avatar)、泰坦尼克號(Titanic)、異形(Alien)、終結者(the Terminator),戰鬥天使(battle angel)是B開頭不符合要求,所以用「艾莉塔(Alita)」開頭,就可以順利站入卡梅隆家族的隊列了。
即便卡梅隆掛職的僅僅是製片人,但是這部片子還是名正言順地歸入了卡梅隆家族序列,可見羅德里格茲可能僅僅是替卡梅隆完成夢想的執行人。
所以羅德里格茲說,他指導過程中最怕的事情,就是有朝一日卡梅隆看完之後會說,該死的,早知道我就應該自己來導!卡梅隆簡直成了他的心理陰影。畢竟羅德里格茲從未導過如此巨額投資的電影,他壓力很大。甚至連他自己也覺得是在幫卡梅隆做執行,希望自己導出來的可以是一部典型的「卡梅隆式電影」,一個導演在一個數億美元鉅製的影片中如此地淡化自己的存在,處處凸顯另一位的名字,還真的是不多見。羅德里格茲這個「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虛心模樣倒是蠻值得我們學習。
一個細節是,卡梅隆作為一個製片人,卻對片子的很多細節做了事無巨細的關注和修改。比如首個預告片出來後,外界評論對艾莉塔那雙過大的漫畫人物式眼睛有疑議。話傳到了卡梅隆那裡,他命令修改,然而並不是把眼睛改小,而是繼續改大,同時豐富刻畫,讓它看起來更真實和飽含情感。儘管片中艾莉塔的形象是演員表演捕捉加電腦特技完成的,但導演並不喜歡她看起來真的像一個機器人或者電子人,而更喜歡她的眼睛可以像真人一樣傳遞情感。所以儘管數字技術已經大大進步,但是本片拍攝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就是對演員面部表情的數字化捕捉。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即將看到的《艾莉塔:戰鬥天使》,卡梅隆的烙印可能會遠遠多於羅德里格茲的,畢竟當年卡梅隆在那數百頁的筆記中,連每一個出場人物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念都寫得十分詳細,他對《銃夢》的世界非常之著迷。看過預告片之後,我個人感覺這部電影可能很像是「賽博朋克版的飢餓遊戲+阿凡達」。片中的未來城市會看起來有阿凡達外星球的某些影子,而死亡球決鬥賽的部分很可能看起來像機甲版的《飢餓遊戲》,但遠不止不此,因為此片的電腦特技團隊是做過《指環王》和《阿凡達》的團隊,這將是一大看點。
另外,原著漫畫中大概總共有30個故事,而在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中只改編了其中前面三個,也就是說這個「艾莉塔戰鬥天使三部曲」還會有非常豐富的延續性,完全不必擔心後面故事乏味或者跑偏。而首部《艾莉塔》的主題是她的自我認知過程。
既然是戰鬥天使的自我認識過程,所以片中最為人所期待的一處刻畫應該是艾莉塔的自我認識轉變點,就是她的過去和戰鬥能力彷彿遠古呼喚一樣在她內部湧動,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這副軀殼的關係。
所以飾演艾莉塔的薩拉查坦言說,她覺得很少有男導演或者男電影人能夠把一個少女的心聲刻畫得如此貼切,「那種感覺就是你覺得你不屬於現在的身體,你想從這個身體裡爆破出來」。直到她有了新的「身體」,機器戰衣,她才好像是找到了自己應有的歸宿一般獲得了歸屬感。這個過程是艾莉塔變身成為戰鬥天使的誕生過程。對自我的認知與超越,恰恰是原著漫畫《銃夢》的核心主題,戰鬥成為她尋找自我的一種方式。
自我找尋似乎就是卡梅隆最喜歡的主題。他的電影裡充滿了不是人的「他者」,從異形,到終結者,從外星巨人阿凡達,到機器電子人,然後從「他者」的眼裡看到我們自己,我們要如何與環境相處,如何與其他文明相處,如何與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