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繼《阿凡達》之後,又一次被成功種草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在「角色為王」的科幻電影世界中,沒有一個可以媲美「擎天柱」「鋼鐵俠」「綠巨人」「黑寡婦」這樣的獨特而深入人心人物形象,它憑什麼賣座?它憑什麼風靡全球?
再度來襲的電影大神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監製的新片《艾莉塔:戰鬥天使》,成為繼春節檔《流浪地球》之後,又一部引爆觀影熱潮的科幻電影。
這又是一部產生極致震撼性效應的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作品,部分觀眾將其形容為「視覺的極境」。但它的成功並不僅僅是因為「視覺震撼」,而是取決於「角色」、「故事」、「特效」、「主題」四重關鍵因素齊頭並進式的均衡發揮。
繼《阿凡達》之後,又一次被成功種草。
01. 角色:獨特而深入人心
「艾莉塔」(ALITA)這三個字,首先讓人聯想到的,不是其它的電影,而是一部文學作品——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著名小說《洛麗塔》(LOLITA)。在泛傳播的今天,「洛麗塔」基本上等同於「小蘿莉」的代名詞。影片《艾莉塔:戰鬥天使》,憑藉與「洛麗塔」這個經典文學形象所建立的互文性,讓觀眾在去電影院之前,就在心智模式上建立了很深的連接。
《艾莉塔》改編於日本的動漫《銃夢》。女主角身上也確實有很多東方的審美特質:大眼;黑色短髮;小巧玲瓏的身材;溫柔甜美略帶羞澀的微笑。最明顯的特徵莫過於她的胸型,它完全不像漫威英雄「黑寡婦」「貓女」那樣,擁有一對「豪乳」或「波霸」。嗜好這一口的影迷,可能會對「艾莉塔」角色形象有所失望。
「艾莉塔」的角色形象,在我過去的觀影體驗中,與她比較接近的,是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風之谷》裡的娜烏西卡,非常勇敢、非常純真又非常完美的虛構形象。相比與文學經典人物「洛麗塔」,這無疑是電影對文學的一次角色反轉。
另外兩個角色,一個是《暮光之城》中,由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飾演的伊莎貝拉·斯旺,另一個是在《雲圖》中,由周迅飾演的未來機器人。同艾莉塔一樣,她們也是每一個父親都希望擁有一個這樣的女兒,也是每一個少年都希望擁有這樣一個夢中情人。這種人物設定,對大眾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從角色塑造來看,艾莉塔毫無疑問是成功的,西方人能在她身上領略到個性十足的西方元素,東方人能在她身上感受到毫無違和感的東方美感。一部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高投入(1.7億美元)科幻電影,角色設定的成功,毫無疑問是商業取得成功的保證和基石。
換句話說,在「角色為王」的科幻電影世界中,沒有一個可以媲美「擎天柱」「鋼鐵俠」「綠巨人」「黑寡婦」這樣的獨特而深入人心人物形象,它憑什麼賣座?它憑什麼風靡全球?
02. 故事:殺戮而觸動人心
從故事這個維度來看,如果你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粉絲,能夠接受《泰坦尼克號》《阿凡達》這樣的故事,當然就能夠接受《艾莉塔》。這不僅僅因為卡梅隆是該片的製片兼編劇。
十年前的《阿凡達》同樣是部科幻電影,它講述的是人類社會五十年後的未來世界,一個名叫傑克·薩利的退伍士兵,去到一個名叫潘多拉的星球之後,他喜歡上了那裡納維族的女孩,最後為了對抗人類的侵略者,薩利放棄了人類的身份,變成了納維族中的一員,並率領他們的軍隊擊退了人類的入侵。
十年後,卡梅隆試圖將《阿凡達》的成功移植到由他監製的新作《艾莉塔》中,為此,他大刀闊斧地改編了他喜歡的日本動漫《銃夢》。細心的觀眾,拿它對比他的前作,就會發現兩個故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來自火聯共和國的艾莉塔,在26世紀,被人類社會(廢鐵城)改造人醫生依德復活,並遇上她喜歡的男孩雨果(Hugo)。為了愛情和狂戰士的使命,艾莉塔走上了一條反抗上層建築(撒冷城)統治的殺戮之路。
故事的主線,每個角色的動機和驅動力都被刻畫得一清二楚:依德為復活失去的女兒;雨果為了有一天踏入上流社會撒冷城;綺蓮為了重返撒冷;最大的反派諾瓦,是為了控制廢鐵城。
主角艾莉塔的人物動機也非常單純。影片的情節發展緊緊圍繞「她是誰」、「她來自哪裡」、「她為什麼而存在」這三個問題展開,將她置身於人與改造人、人與撒冷
人之間恩怨情仇中,從「女兒」變成「賞金獵人」,再從「賞金獵人」變成「狂戰士」,憑藉其戰力十足的「機甲術」,極其暴力地解決一個又一個戰鬥難題。
影片其中的兩處設置,給人一種又陌生又熟悉的感覺。
一個情節是,艾莉塔在心上人雨果成為通緝犯之後,為了搭救他,親手將他分解,又借助依德和綺蓮的醫術,將他復活成改造人,兩個人也因此突破了「人」與「改造人」的隔阻,變成了「改造人」與「改造人」的平等。
就像《阿凡達》裡傑克·薩利最終變成了納維族人,而《暮光之城》裡的女孩斯旺也成了吸血鬼家族的一員,最終因為心靈上吸引力法則,而願意打破身體上的桎梏一樣。
另一個情節是雨果踏上通天索,準備獨闖撒冷城時,最終被強大的防禦環傷害而墜落,墜毀一刻,艾莉塔抓住了他的一隻手,拼命地往回拉,但無奈回天無力,最後眼睜睜看著心上人墜落人世間。
這心碎的一幕,當然讓人聯想到當年《泰坦尼克號》中,羅絲和傑克在海難中生離死別的經典情節,感人至深。
剝開《艾莉塔》一層層科幻外衣,影片的內核其實還是人、人性、人類的生存處境和困境,故事所映射的依然是平凡的我們、日常的我們。
03. 特效:極致而扣人心弦
動漫人物×視覺特效=好萊塢賣座片。
近年來,《變形金剛》系列如此;《速度與激情》系列如此;一年一部或幾部的漫威英雄式科幻電影還是如此。
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搜尋深入人心的動漫原型,如何在視覺特效上創新、突破,以求更炫目、更刺激,這是擺在每一位導演面前的兩道必選題。
全球觀眾的眼睛一步一步被好萊塢商業大片訓練出來,以至於對任何視覺上平庸一點、平淡一點,或平實一點的東西,都提不起興致。
我們去電影院戴上3D眼鏡,欣賞一部大片,很大部分原因,歸結於我們眼睛對特效的渴求和奢望。
《艾莉塔》完全滿足了觀眾這種渴求和奢望,甚至是超出了預期。
艾莉塔跟蹤醫生依德,卻意外遭遇到格魯依什卡等改造人的圍攻,她初露殺戮本色,那一場1挑3,像極了《功夫》和《殺死比爾》裡的精彩對決場面。
艾莉塔大鬧賞金獵人俱樂部,先是羞辱傲慢無禮的紮藩,再是單挑群雄,像極了昆汀·塔倫蒂諾在西部片裡設定的打鬥場面。
那個坐在輪椅上的賞金獵人,不就是以西部片某個人物原型創造出來的嗎?這不是赤祼祼地在諷刺西部片如今在美國的沒落嗎?
艾莉塔試訓機動球聯盟,那場球道中的你爭我奪、左衝右突、極速狂飆,一面讓人想起《哈利波特》和《馴龍高手》類似場景的爭霸賽,另一面也讓人聯想到《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中無比瘋狂、無比刺激的追車場面:
燃!火爆!血脈賁張!爽到毫巔!
那些奇形怪狀的改造人、機動球隊員,一方面讓人想到《變形金剛》系列中汽車人和《地獄男爵》系列中地下人的造型,另一方面讓人想到《終結者》系列中機器人的造型。
而艾莉塔對天墜之戰的幾段閃回,不禁讓人切換到《星球大戰》《我是傳奇》《駭客帝國》中人類反抗機器人統治的戰爭場面。
綜述諸如此類的特效鏡頭,可以說,《艾莉塔》片中頂級特效視覺的呈現,既集合了近十年來,好萊塢同類電影特效團隊的製作精髓,又在精髓之上再添妙筆,以此帶來的極致視覺震撼和感官享受,讓迷弟迷妹們一次又一次心潮澎湃,熱血奔湧。
04. 主題:普世而意猶未盡
拯救地球;拯救人類;反抗機器人的殺戮和殘暴統治……
這幾乎成了21科幻電影萬變不離其宗的常設主題。
《艾莉塔》也遵從此道,但依然不忘創新。
這種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影片在底層結構上,建立了一個人類、改造人、揶冷人、火聯人的等級世界,並由這種等級延伸出一個又一個特定群體,既有別於現實人類的社會形態,又高度吻合人類社會的眾生百態。
其二,影片中每個人物形象帶有一定的隱喻性,值得我們深思和考量。
比如「改造人」,隱喻現代人對機器的高度依賴和倚重,導致人類設計出來的計算機等設備,最終改造了人類自身的面目。
比如「撒冷城」,隱喻上層統治建築,其統治者,儼然一位「老大哥」般的存在——像極了奧格威在《1984》中虛構的「老大哥」形象;那句「我能夠看見一切」,好像也是出自奧格威的小說。
這個層面,也讓艾莉塔的反抗意志、戰鬥意志得到了普世意義層面的昇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戰鬥;為自由意志、為平等、為愛情而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艾莉塔。
片尾時刻,準備再次投身機動球戰鬥的艾莉塔,她與站在撒冷城的「老大哥」遠遠對視,這飽含複雜的感情對視,將她的新仇舊恨都深藏在她的眼神中,而新的戰鬥,彷彿一觸即發。
由此,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肯定有不少的觀眾和我一樣在想,《艾莉塔》的前傳「天墜之戰」或後傳「撒冷城末日」,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團隊還會接著拍嗎?
就像多年前我們開始期待《阿凡達2》一樣,卡梅隆又在我等迷弟迷妹們心目種下一粒名叫「艾莉塔」的種子——這或許就是「艾莉塔」IP效應的最真實的寫照。
但是這一次,我們又要等多久?
那些喜歡電競遊戲的觀眾,他們在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或許也在表達類似的情緒和感慨:《艾莉塔》同名款遊戲,我們還要等多久?
—————————————————————END————————————————————
【微信公眾號:唐瞬冷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