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一部靈性電影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有一件事我印象一直很深:當年加州有一場大型火災,所有住在 Malibu 豪宅裡的明星權貴們都紛紛逃離,而卡梅隆老師自己穿上專業的消防服,把自己的房子噴上防火泡沫,然後坐在院子裡看滿山遍野的大火撲來。

他說,「那感覺就像看到世界末日一樣。」


上文引自知乎。

我聽說卡梅隆是一個開悟的導演。看《阿凡達》時只是驚嘆於其精良的電腦合成技術,以及對導演宏偉的想象的嘆服。而後來我偶然間看到一篇影評,從隱喻的角度解釋《阿凡達》,每個角色都有他代表的意義,把《阿凡達》解釋為了一部靈性電影,解釋的句句入理。比如男主角通過機器連接阿凡達的身體,象徵靈魂(真我)與肉體。又解釋了阿凡達的尾巴和萬物連接的隱喻,等等。

於是這次看艾莉塔,我便帶著這種眼光,思考每個意象,每個人物。想向我們傳達什麼。

電影如果不能向觀眾傳達思想,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對吧?

電影一開始,依德在垃圾堆發現了一個破機器人,給她取名叫艾莉塔。艾莉塔醒來後問依德:「我是誰,我在哪?」這是哲學的終極問題。孩子們在幼年時候,可能都有思考過。從艾莉塔的問話,及之後的種種情節,我認為艾莉塔的隱喻是——孩子。

而整部片,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最終人格昇華的故事。

走出家門的艾莉塔,認識了男主——雨果。雨果第一次看見艾莉塔,就被艾莉塔的性格吸引了。艾莉塔,是一位有靈性的女孩,像一個初生的嬰兒,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對這樣的女孩充滿嚮往的雨果,也是一個擁有美麗的心靈的人。

說道雨果,就先說一下我從這個人物身上看到的東西。

雨果始終在掙錢,他相信掙夠100萬,就能去撒冷。而撒冷的含義,我認為可以有多種理解,這裡我把撒冷理解為——慾望。

雨果一直追求著自己的欲望,以為只要把欲望填滿,就可以得到幸福。

而雨果的這種心態,就代表了人類社會大多數人的心理。人們遵循這樣一個邏輯:既然得到我想要的,就能得到快樂。那我一直得到我想要的,就能永遠快樂下去。

但其實,我們並不是想要得到某個具體的東西,如金錢、鑽石、高科技產品······我們只是想得到快樂。而快樂不是向外索取的,而是自己內心生出的。

現在社會,錢被當做成功的標準。大學老師也在向學生灌輸這樣的理念——為了將來月薪更多,你們需要更努力地學習。

而老師自己也在被欲望驅使。

誠然,滿足慾望,一時間確實帶來滿足感。但這種滿足感是依賴於外界的給予。「別人給你的,別人一樣可以拿走。」當我們獲得物質時,心也蒙上了一層對失去它們的擔憂。所以,從滿足慾望而來的幸福感並不長久。

艾莉塔影響了雨果,雨果開始動搖,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否正確。他先意識到搶奪別人的財物是不對的。他放下了刀。

但因果不會饒恕任何人。你從別人身上拿走的,終將還回去。雨果的身體被扎潘殺死了。

命運為了懲罰執著於欲望的雨果,讓他失去身體。但即使這樣,雨果仍抱著對慾望能救贖自己的幻想,渴望通過實現終極欲望來救贖自己的心。他用機器人的身體走上通往撒冷的運輸管道,這是對凡人的深深地諷刺,諷刺愚昧的凡人始終放不下對欲望的抓取。而執著於欲望的結果,必將是毀滅。

橋上,雨果含著淚說:「我屬於那裡!」艾莉塔聲淚俱下,彷彿耶穌救贖可憐的凡人,人生至理從她唇邊流出:「除了彼此身邊,我們不屬於任何地方。」

這句話,也是同樣執著於欲望的綺蓮在人生盡頭才領悟到的:「我想要的不在上面。」

電影一再告訴我們:慾望不能拯救人們。如同佛陀的比喻:三條吃人的龍:貪、嗔、癡。

讓我們回到艾莉塔身上。赤手空拳打敗三名惡霸後,在家裡鏡子前的心裡獨白,句句是人生哲理。她意識到:我有無限的潛力。

我們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

逃走的格魯什卡來到綺蓮的實驗室尋求幫助。我們了解到,格魯什卡是撒冷高層的奴隸。這也是為什麼沒有對他的懸賞。

幕後黑手——諾瓦,這裡首次登場。諾瓦威脅維克特,說,如果你還想要你的工作,就要聽我的安排。維克特和綺蓮屈服了。

我認為諾瓦代表著命運。大多數人看不到命運,而少數人如維克特看到了命運,卻認為命運是我們必須服從的,因此做了命運的奴隸。

古人云:「命自我定,福自己求。」《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惡。」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只是我們不知道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知反省自身過錯,不知積德行善。如《了凡四訓》言:「心粗而眼翳。」

回到故事,艾莉塔從火星飛船中找到了狂戰士的身體。請求依德為自己換上。而依德卻因不想讓艾莉塔承擔這麼大的風險和責任而拒絕。艾莉塔便註冊成為了賞金獵人。來到賞金獵人的老巢。企圖靠自己的力量奮起反抗。

在老巢,紮潘這一角色正式登場。紮潘的人物設計很霸氣,也有其中含義。除了臉以外全部都是改造人的身體。象徵著臉對紮潘的重要。他自認為是賞金獵人中的佼佼者,唯我獨尊。我們看到,他在被艾莉塔羞辱後覺得惱羞成怒,對艾莉塔動手。

紮潘這一角色,在生活中代表著要面子的人。(把臉皮看的很重要)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要面子。其實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我們成長環境導致了這種現象。筆者就是這樣的人。小時候,媽媽會讓我按照她的意思做事,然後表揚。如果違背她的意願,就會被批評。這樣的教育之下,我成為了一個迎合媽媽的孩子,為了贏得媽媽的讚許,委屈自己的內心,裝出一個媽媽眼中的乖孩子。這樣的我很少肯定自己,只依靠媽媽肯定自己。長期下來就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念:我好不好我說了不算,別人說的算。而其實,人們的判斷標準千差萬別,把自己交給別人評判,只會讓我們無所適從。而所謂的人們,他們的判斷標準只是凡人的標準。真正的聖人都是孤獨的。正所謂「曲高和寡」

要面子的人往往心理會不那麼健康。他們會恨不肯定他們的人,讓他們丟臉的人。紮潘正是如此。格魯什卡闖入酒吧尋找艾莉塔,紮潘第一個表態:「她是你的了。」

最後他被艾莉塔砍下臉。他大叫著:「My face! My face!」

我從這個角色中學到:要面子的人最終也不會得到面子,反而會徹徹底底地丟臉。面子不僅不值錢,而且什麼都不是。

回到主線,面對格魯什卡,艾莉塔說:「面對邪惡,我不能袖手旁觀。」

只有足夠勇敢,心懷正義的人,才能抵達彼岸。

大戰之後,艾莉塔脫胎換骨。換上了狂戰士的身體。

在這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依德抱著艾莉塔的身體回家,這時綺蓮出現了。如果讓我當導演,我不會想到綺蓮,我會直接讓他們回家。但卡梅隆安排了綺蓮出現。她說:「無論你救活她多少次都沒用。」

這裡再提一下綺蓮。她無法接受女兒的死,去投靠了維克特。隱喻意是:失去了對孩子的愛,轉而希望欲望帶給她解脫。

依德和綺蓮走上了不同的路。依德明白,被流放下來的人再也上不去了(追求慾望是得不到解脫的),於是他把對女兒的愛,轉為對大眾的愛,做了一名醫生。依德是智慧的,他明白:只有愛,才是靈魂的渡船,才能讓人得到救贖。耶穌,釋迦摩尼,特蕾莎修女······他們都懷著對世人平等的愛,慈悲。

綺蓮被依德的行為觸動了,她看到依德始終堅持著愛,愛著艾莉塔。她看到了自己一直以來遺失的東西。後來她幫助艾莉塔保護雨果。在生命最終,她對維克特說出了她的感悟,這也是卡梅隆想要告訴觀眾的:

「我想要的,並不在上面。」

回到我們的主角,艾莉塔換上身體後非常高興。畫面轉換,她在房頂之上跳躍,這時背景響起依德的聲音:「身體不分好壞,關鍵在你自己。」

人和人的區別並不在肉體,而在心靈。

艾莉塔參加機動球,拯救雨果,雨果被殺,略過不提。

艾莉塔殺到Factory,一人挑戰眾百夫長。Factory代表制定規則的統治階級,一般人都只遵循規則行事。而她,敢於打破規則,看到更多可能。

凡事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

艾莉塔被埋伏好的格魯什卡偷襲,這時她的記憶又浮現了:夢中那個女人在教他格鬥,告訴她:「你是倖存者的靈魂。要看到更多可能性,發現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畫面一轉,她和戰士們通過管道往撒冷上爬。管道斷裂,女戰士拉住艾莉塔,說:「摧毀撒冷!」(摧毀欲望)

艾莉塔徹底覺醒了。這在影射一個人的覺醒。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人生的使命定的足夠高,任何困難就都不能阻止他實現他的使命,任何挫折都打不敗他。

這時我們看到,艾莉塔被擊中的部位自動癒合了。乾淨利落地手刃了格魯什卡。這裡的意思是:一個人內在的變化,會帶來外在的改變,影響現實的改變。

其實,沒有什麼外在,我們的世界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最後,艾莉塔站在機動球大賽選手席,把手中的尖刀,指向了撒冷,全場熱血沸騰,萬眾矚目。

時代的偉人,並不是他們追求出名而出名的,而是他們的思想的智慧的光芒讓人瘋狂。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