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是如何敗給小破球的?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卡神的金招牌在我心裡破滅了。」

也許幾年前當羅伯特·羅德里格茲接棒卡梅隆,把那個大眼睛改造人女孩放入他的第25部作品時,並沒想到幾年後,《艾莉塔:戰鬥天使》(以下簡稱:《艾莉塔》)會讓東方影迷如此惋惜。

上映七天僅斬獲不到6億人民幣票房,《艾莉塔》徹底撲街了,卡梅隆英雄折戟,羅德里格茲或許要對他說一聲抱歉。

批評和誇讚之聲幾乎同時出現。夾雜在這兩種聲音裡,也有人針對艾莉塔的身世,甩出幾句抖機靈式的調侃,「我們的確是父母從垃圾桶撿來的,不是充話費送的。」試圖漫不經心地消解著有關這部電影的所有爭吵。

但這並不能讓觀眾們淡忘掉它的種種瑕疵,以及頭一回對卡梅隆滋生出的失望情緒。

長達二十年,卡神終於交出了他的作業,可惜這一次,是由別人代寫。

01羅德里格茲的背叛

羅德里格茲在《艾莉塔》中的表現簡直就像一個乖乖小孩。

這位在中國觀眾耳中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向來不按常理出牌。四年前,羅德里格茲就曾經玩了一次行為藝術,他的電影《一百年》的膠卷被放入了定製的保險箱內,直到100年以後,才會正式開啟並上映。

試想一下,一百年後,當人們首次觀看這部畫質古老的影片時,想象百年前的種種,在影院的電影裡,在歷史的文本中,尋找這個名為「羅德里格茲」的B級片導演,該是多麼有趣的一副畫面。

影迷們恐怕都會為他的這一舉動暗叫一聲「酷斃了!」

可誰能想到,這個曾經連電影發布上映都搞得如此朋克的導演,卻拍出了這樣一部套路滿滿的科幻片。

在卡梅隆和羅德里格茲的雙重加持下,影迷們對《艾莉塔》期待無比。可是很遺憾的是,在這部電影,我們看不到羅德里格茲的大膽、想象力、暴力美學色彩洋溢背後的思索與創意,即便是單純追求視覺快感的觀眾,似乎也無法從那些套路化的機甲式打鬥裡感受到別具一格的刺激。

艾莉塔,《銃夢》裡的改造人女孩加里,從人面腫中脫胎而出的狂戰士,在卡梅隆的劇本裡復活,卻被羅德里格茲變成了又一個模板化的美式英雄。

卡梅隆寫下186頁劇本和600頁筆記的努力似乎付之東流了,為了商業上的需求,羅德里格茲終於背叛了自己。然而美式英雄的套路和模板還是失效了,誕生在亞洲人筆下的故事文本,終究難以和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基因融為一體。

它趕不上此前的進口片《毒液》和《海王》,更趕不上已經上映24天的國產科幻《流浪地球》。

這並非在吹捧國產科幻,早了一輪上映的《流浪地球》,無論是故事文本還是電影裡所透射出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儘管這種價值取向已被許多人所批評),都十分符合中國當下國情,很能帶給不少觀眾心理共鳴,恐怕即便是在同一檔期,《艾莉塔》的勝算依然不大。

02高潮留給了續集

當諾頓摘下眼鏡,艾莉塔揚刀指向撒冷城的那一刻,所有人就已經預感到續集將會到來。

作為一部漫改真人電影,這種成系列的電影產出模式對於好萊塢而言一點都不足為奇。

漫威和DC早年的嘗試已經印證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唯一的區別在於,相比於此前美漫的成系列電影改編的產出,這一次,好萊塢面對的一部日漫原著作品。

無論是北美地區,還是在世界各地,這部講述生化改造人加里戰鬥及成長的日漫故事都非常小眾,受眾群體零零散散,讀者基礎弱,這既為電影改編創作上的自由度帶來了便利,又給影片傳播推廣製造了麻煩。

如同過去好萊塢的所有商業大片一樣,艾莉塔的製片團隊同樣試圖開啟一個新的科幻片系列,但他們同樣面臨著以往其他人所要面對的普遍問題:如何在開篇就能夠製造高潮的同時,不拖累之後的幾部系列?

過往真正完成這一動作的人寥寥無幾,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幾乎已成絕響。

即便是漫威和DC,也曾經有過開局不利的情況,《美國隊長》票房慘淡,《正義聯盟》票房口碑雙雙撲街,種種經驗似乎都在暗示:漫改真人電影,開篇十部九「撲」。

《毒液》算是一個例外,僅1億美元製片成本,卻斬獲全球8.55億美元票房,稱得上是旗開得勝了。這其中多少有首次刻畫「反英雄」以及漫畫配角榮升主角的因素在裡面,換句話說,人物設定的反套路讓觀眾們多少嚐到了一絲新鮮感。

然而導演羅德里格茲卻並沒有這麼乾,他摘去了原著當中人物成長的細節,配角行為的動機,反派人物的複雜多面,只保留了一條平穩安全但卻毫無亮點的敘事線,而故事的真正的高潮,似乎也為了後續故事的順利展開,而保留到了後續的劇情之中。

「特技OK,劇情確實有點弱。」

「故事真的是新瓶裝舊酒,好萊塢的英雄片故事都是一樣的,雖然IP是日本漫畫。」

「全片沒有高潮,等到你以為高潮快來的時候,竟然結束了!」

無論是對影片持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的觀眾,幾乎都無一例外地表達了這一點遺憾:劇情弱,沒有高潮。

這並不是好萊塢大片第一次被批「劇情弱」。但回顧過去,無論是《復聯》系列還是《毒液》,或者《海王》,從來都沒有像《艾莉塔》這樣,由於這一原由而在票房上受到如此明顯的影響。

上映七天,擁有四成最高排片量的《艾莉塔》上座率甚至還比不上已經上映24天的《流浪地球》,可以說,作為影片監製和編劇的卡神第一次被本土片給狙擊了。

而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一向愛惜羽毛的卡梅隆為了更好的《阿凡達2》,終於急流勇退,不再做《艾莉塔》的導演,這是《阿凡達2》的幸運,卻也是《艾莉塔》的遺憾。

03我不是機器人女友

在影片當中,艾莉塔似乎只做了兩件事:戰鬥和戀愛。

網友在微博上吐槽:這不就是CG版的《我和我的機器人女友》嗎?

沒有看過漫畫原著的人可能想得更多,艾莉塔的超強戰鬥力讓一些年輕觀眾的童年記憶復甦,「暴力女版鐵臂阿童木艾莉塔」,他們如此稱呼這個改造人女孩。

資深漫迷會反駁:「改造人和機器人是兩碼事兒。」

人們爭論的焦點從影片的劇情轉移到人物本身,可惜影片速寫似的人物刻畫讓很多角色都變得過於單薄和扁平。

過於刻意的感情線,幾乎沒有給主線劇情提供任何推動作用,原本背景複雜、世界觀宏大的故事,結尾被電影演繹成了一個改造人為愛復仇的故事,也許是為了續集作準備,女主男友走上撒冷城的動機、大Boss諾瓦的秘密,都沒有給出完整和有說服力的解釋。

它脫離了觀眾的期待,並非人們想象當中的科幻大片,而只不過是一部小眾而平庸的類型片。

有人懷念起了諾蘭,在諾蘭的電影裡,從來不會只有視覺上的刺激,他的人性拷問、哲學思辯向來都貫穿於他的所有作品之中。

實際上,漫畫原著裡的撒冷,對於廢鐵城的居民而言,既是權力與等級的象徵,也成了一部分人的信仰和夢想,對於自由的渴望是故事所要傳達的主題之一。

《流浪地球》裡和《艾莉塔》存在一個類似的空間設定,影片裡的地下城,如同《艾莉塔》裡的撒冷,人類入住地下城需要搖號,這種規則看上去並不比《艾莉塔》裡的故事設定溫情多少。

兩種類型生存空間的設定,一個代表著個體服從集體的價值定位,另一個則象徵著權力與等級。

如果你看過《第九區》就會明白,這種設定在好萊塢電影裡並不鮮見。逃難的外星人在地球落腳,影片中的「第九區」成了他們唯一的避難所,第九區之外的世界,充斥著地球人類對他們的歧視、偏見和壓迫。

另一方面,正如卡梅隆自己所提到的,科幻片如何定義人?身體變成機械或者大腦被機器替換,又是否算作人?

科幻世界未來人類身份的自我定位也是許多科幻片在探討的主題之一。《機器人瓦力》裡,就曾經探討過這一點,一個普普通通的垃極清理機器人,最後也產生了和人類一樣的情感。

回到《艾莉塔》這部電影,我們了解到艾莉塔是如何變成改造人的,也看到了改造人在未來世界的普遍存在,然而影片卻並沒有告訴我們,在變成改造人的這個過程裡,人類經歷了什麼?或許也會在後續的故事有所提及。

《艾莉塔》的問題放到國產片裡也一樣存在,中國導演未必沒有這種能力,但他們缺的,恐怕也不僅是一種技術,當電影工業開始追趕好萊塢時,我們的廣闊視角,又能否從那些探索太空、賽博朋克上轉移到人類個體的命運之上呢?

《艾莉塔》固然敗給了《流浪地球》,但他們的嘗試卻給後面的電影提供了有益經驗,國產片同樣需要嘗試,失敗並不可怕。就像影片結尾,艾莉塔提刀向天的時候,傷痕終於變成了盔甲,她無比強大。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