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戰鬥天使》:從殺戮天使降格為戰鬥天使不只是影片評級的下調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評分:7.0 / 10分,3.5/ 5分
與其說是改編自銃夢漫畫第一部,不如說是改編自銃夢的OVA動畫版。從整體的劇情,人物設定與人際關係,角色出場情況來看,都與OVA類似,尤其是保留了OVA原創角色綺蓮及其相關劇情。嚴格來說,OVA動畫本身就已經對漫畫做出了大刀闊斧的改編,矛盾衝突更加電影化、淺顯化和二元化,適合作為影視作品輸出。反觀漫畫,價值觀就不那麼普世與二元對立,反倒有大量複雜和灰色的內容。按以往好萊塢對東方作品的改編來看,去東方化和普世化以及價值觀單一化是其核心手段,只有這樣子才能拍出符合好萊塢語境的作品,至少不會在社會政治上犯錯。
當然,雖然大刀闊斧的改編,但影片就如同攻殼機動隊和古墓麗影的改編電影一樣,保留了不少原作中經典故事橋段與場景以及重要配角(加修岡和可由米你發現了麼),算是一種致敬,或者說對原作粉絲的照顧。然而由於整體基調,背景設定,核心主題,價值觀,以及上下文語境都存在改編,當把原生劇情放進去,就會顯得特別奇怪,尤其是邏輯上,彷彿存在兩套邏輯,彼此不搭。對於沒有看過原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有些地方邏輯講不通,或者角色的行為突兀脫節,看過的則因為知道人物本來的動機,會自行去腦補、修正電影的改編,反而更覺得電影邏輯詭異。
當然,電影只有兩個小時,卻放入了漫畫前半部分不少的故事:艾莉塔的起源,發現自己身手驚人並第一次擔當賞金獵人,和第一個boss格魯依什卡的恩怨,和扎潘的恩怨,重生後第一場愛情,以及機動鐵球。如此多情節本身可以看成是單元式的故事,卻必須融合貫通,無怪乎會參考OVA動畫的改編方式。而且本片對背景設定的處理,特別像之前的魔獸電影,重構了世界背景,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元素,重要的矛盾衝突全都簡單化處理。
原作中,格魯依什卡,紮潘,雨果都有豐富的背景刻畫與動機解釋,反派並非單純的邪惡體,卻有著悲劇的過往與讓人憐憫的苦痛。可以說,銃夢漫畫洗白反派的能力極強,頻率也很高,幾乎每一個作為主要反派出場的人都不同程度被洗白。尤其是電影中最後才露面的諾瓦,電影做出了最大的改編,完全修改了這個角色與撒冷的關係,重置了人物設定,從而喪失了這個角色原有的特色與個性。當然畢竟漫畫一開始也把諾瓦樹成敵人,保不準電影第二部也給諾瓦洗白白呢。
電影在技術上無可挑剔,大眼睛形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之前的頭號玩家已經演示了一次遊戲式好漫畫式的人物形象,這次改編日漫,不來點大眼睛萌妹怎麼行。然而筆者卻覺得艾莉塔的創作著實搞錯了方向,她最典型的特徵不是大眼睛,而是章魚嘴。官方吐槽的章魚嘴怎麼能沒有呢,這是艾莉塔最性感,最持久被吐槽的標誌,也是原作中不小的樂趣。
另一點,原作對大腦有著喪心病狂的惡趣味般的嗜好,電影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把這點去掉了,考慮到這個導演是和痞子昆丁齊名的血腥暴力惡趣味狂徒,真無法理解這電影竟不是R級,限制級才是最能呈現出原作視覺風格的評級啊。
幸運的是,原作對中國武術的崇拜在電影中有所保留。或許所有看過的人都對艾莉塔對著鏡子打出的一套類似於詠春的拳法記憶猶新。其實漫畫中的火星機甲術的設計就參考了中國武術和其他東亞武術。並且在漫畫的第二部last order中出現了更多中國功夫,甚至漫畫中最屌的一些格鬥家都擅長中國武術。因此電影保留這一點,其實是出自對漫畫的尊重。
艾莉塔誕生在日本科幻漫畫的黃金年代,雖說不是最佳、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但其中的科幻概念和哲學概念在當時來看還是很超前的。尤其是漫畫對核心命題:何為人、如何界定自我的探討,不斷拋出結論,又不斷推翻結論,隨著女主的認知變化,漫畫核心命題也在慢慢演變和加深。但這些話題擱在當下,就有點老套和過時,過去幾十年的科幻作品已經大量涉及類似話題。因此這部改編電影放棄原作的核心命題或許出於這個原因,但也是好萊塢單一化、簡單化價值觀的體現。日本畢竟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了大量的東方思想和本土思想,這對於好萊塢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去掉這些內容是好萊塢改編日漫永遠的第一步。
想起有朋友吐槽說,電影主創當初創作劇本時候看的漫畫可能是只有畫面沒有文字的版本,覺得畫面特牛逼就打算拍成電影,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和原作價值觀與核心命題完全不同的作品(只剩下了找回自己的記憶,是不是有點傑森伯恩的味道,但記憶決定我是誰這一點倒挺符合漫畫中一個階段的結論)。但就如卡梅隆自己說的,本片不是拍給漫畫粉絲看的,所以只要普通影迷覺得OK,續集就有希望。筆者也挺想看到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諾瓦到底能達到何種程度。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史歌吹殼子。關注微博:Mosquito史歌,公眾號:shige_show)
(史歌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史歌
2019年2月24日
ccounts/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