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戰鬥天使》:電影工業革命的「極限」在哪裡?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作為一個多年前買了《銃夢》漫畫卻沒能看完的「偽漫迷」,如今在觀看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時談不上有多少思想「包袱」;相比之下,我印象中詹姆斯·卡梅隆對於改編《銃夢》的心思幾乎和對漫畫的記憶一樣久遠,心心念念了近二十年,從200×年開始,直到2019年上映。

超凡級賽博朋克原作+神仙級電影技術大牛,我們沒有理由不期待這樣一部電影。

看完影片後,我心中的興奮遺憾是一樣多的:興奮點在於,影片的特效技術在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同時,還在向更高、更強、更逼真的境界探索,在世界觀塑造方面已做到了事無巨細、爐火純青;遺憾點在於,面對龐大繁複的原作改編,影片劇情勉強做到自圓其說,卻無法做到足夠「普適」。

《艾莉塔:戰鬥天使》並不爛,但它原本可以更好。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無論觀眾是否代入對原作漫畫的內容理解(相信90%以上去看電影的人都不會有原著情結),《艾莉塔》的故事都談不上能令人賞心悅目。

對喜歡《銃夢》的死忠粉來說,電影沒有拍出那種更灰暗的質感,對不熟悉動漫的普通觀眾來說,整部影片乏「合理」的內動力和說服力,線索複雜卻淺嘗輒止,看上去非常「不得勁兒」。

《艾莉塔》講述了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它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邊。

在影片有限的時間裡,艾莉塔與依德醫生的「父女情」、艾莉塔自身的「覺醒」兩條線是相當吃重的:首先,艾莉塔是個實際年齡超300歲的「火聯」士兵,一名身懷絕技腦中卻一片空白的戰士,其次,艾莉塔又是個被喪女父親再造、撫養的孩子,這兩種身份的交互影響,注定了她會形成另一種人格,成為全新的自己。

應該說,《艾莉塔》的故事邏輯沒問題,從艾莉塔對依德「黑夜身份」的懷疑,引出自己的神經記憶,再到為追求記憶碎片和依德發生衝突,進而開啟「賞金獵人」篇章……

問題在於,這種推進太快、太隨性,缺乏扎實的情感或設定方面的支撐,很容易造成頭重腳輕的「虛浮感」。

比如艾莉塔註冊成為賞金獵人後,第一件事便是跑到酒吧裡去找其他同行打架——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艾莉塔就是想找茬,雖然她「渴望通過戰鬥喚回記憶」和「性格單純」的出發點完全立得住腳,可這種想一出是一出的做派,以及之後格魯依什卡真出現的情節,會令習慣了傳統敘事的觀眾感覺十分怪異。

還有艾莉塔和雨果的感情線更是讓人有些無所適從……從篇幅和結果上來說,這條主線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前兩條,可其中的人物立場、動機和矛盾都不夠明確,很難入戲……

與此同時,《艾莉塔》的「黃金配角」也沒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克里斯托弗·瓦爾茲(依德)、馬赫沙拉·阿里(維克特)、詹妮弗·康納利(綺蓮),還有最後才露出真容的愛德華·諾頓(諾瓦),看上去陣容很豪華,但在服務劇情之餘,卻沒有多少顯示演技的餘地。

唯一印象較深的是維克特,他用「我能送你上撒冷」的縹緲希望引誘、懸吊著無數或貪婪、或單純的人為己所用,並在鋼鐵城黑老大與諾瓦傀儡的身份間不斷切換,算是在人物形象普遍扁平化的電影中較為「立體」的存在了(PS:《真探》第三季即將結束,阿里的演技還真是「豐富」啊)。

《艾莉塔》的導演是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他接過了卡梅隆近200頁的劇本和600頁的筆記,在卡梅隆工作室全方位介入下執導了本片,而卡梅隆則擔綱了編劇和製片人。個人覺得,影片技術上是卡梅隆的,風格上則是偏羅德里格茲的,兩個人其實都很棒,但這種形同「兩名導演」的製作模式卻模糊了影片的成型,讓卡神自己來導演說不定會更好……

話雖如此,《艾莉塔》在最核心的部分,依然保留住了它應有的風采。

對我來說,全片最浪漫的部分便是艾莉塔直接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雨果,讓他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這種至真至純、不加粉飾的奉獻,乍看之下很傻很天真,可這不正符合艾莉塔「一張白紙上一點鮮紅」的人設麼?

相比起不如人意的劇情表現,《艾莉塔》的畫面、特效和動作戲部分則完全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在觀看影片之前,我和許多人一樣,擔心艾莉塔不似人形的「大眼睛」會顯得違和古怪……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劇組沒有事先預設艾莉塔的形象,而是一直等到確定羅莎·薩拉扎爾飾演艾莉塔後才開始進行角色設計,充分利用羅莎的外特徵貌賦予這個角色外形特點,並切實有效地避免了「恐怖谷理論」。

從《指環王》系列的咕嚕姆,到《阿凡達》的涅提妮,再到《星球崛起》系列的凱撒,動作表演捕捉技術的方向一直都放在「非人類」角色的擬人化上——《艾莉塔》首次把動捕技術對象瞄準了「類人類」角色,貌似只是微調,技術工作量和難度卻是過去的三倍以上。

既然如此,幹嘛不用真人出演,或者用純CG製作艾莉塔,為什麼非要這麼吃力呢?套用一句符合《生活大爆炸》精神的台詞來說,便是「因為我們可以。」

真人表演、動點捕捉、三維模型、紋理渲染……為了營造出真人、半機械義肢人共處的世界,劇組選擇了最難也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艾莉塔與真人無異的逼真存在就是最完美證明,這種視效革命堪稱「嘆為觀止」。

《艾莉塔》的視覺成果不僅難在人物形象上,更難在人物細節上,艾莉塔第一次吃橙子和第一次接吻的肌肉褶皺與表情變化,讓我情不自禁暗罵了一聲「變態」。

比起宏觀的大場面,微觀的細節才是真正考驗技術能力水平的難點,《艾莉塔》用近乎「炫技」般的畫面鏡頭,不厭其煩地展示了目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頂級水準。

更令人驚喜的是影片的動作戲——平心而論,在《阿凡達》開啟了「新3D」的風潮後,有多少3D電影的畫面效果是可以完全勝過同源2D版本的?在看過網絡宣傳視頻後,我認為《艾莉塔》不僅做到了3D戰勝2D,而且還是碾壓式的,尤其是「酒館&地下室打鬥」以及「機動球大賽」兩場動作戲,高速移動、轉換狀態下顯現出的穩定性與逼真度,去看條件越貴越好的大銀幕越能值回票價(最近出現了不少類似這種廣告,看來還真不是瞎吹)。

而在動作戲方面,卡梅隆和羅德里格茲合作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硬件方面的科幻感和機械感,有卡梅隆把控,不可能掉鏈子,動作方面的流暢感和打擊感,則充滿了羅德里格茲偏「cult」風的趣味性。

這一點在艾莉塔的所有打鬥戲上顯示地淋漓盡致。

在艾莉塔用依德醫生女兒的義肢活動期間,受限於「體不配心」的不足,艾莉塔的格鬥技很像是傳統東方武術,一招一式行雲流水,並且十分尊重女性身體語言和「唯快不破」這個特點;等換上相匹配的「狂戰士裝甲」後,艾莉塔迅速突破了力道開闔方面的肉身極限,以流線形體之「柔」和精密金屬之「剛」為本,使出了被人類機體想象力所限制的機甲術,無限提升了「武道」的威力和魅力。

如此「東學西用」的賽博朋克式暴力美學,目前可以說只《艾莉塔》獨一份。

當然,並不是說處處體現微觀細節的《艾莉塔》就拋棄了宏觀方面的描繪——實際上,影片背景和大場景上的特效一直在遵循著卡梅隆的「特效使用原則」:收斂、內化,完全服務於故事,讓觀眾根本感覺不到這是特效。

「天空城」撒冷和鋼鐵城,兩類完全不同風格的末世建築群,影片從未費力氣地去介紹、展現它們的細節,而是通過劇情推進、旁枝末節來逐步還原26世紀的未來風情……

仔細想想,「卡神」的江湖地位如此之高,除了他卓越的票房號召力,更在於他每一次都在開拓電影工業技術的極限,《終結者》系列、《深淵》、《泰坦克尼號》、《深海異形》、《阿凡達》,再到現在的《艾莉塔:戰鬥天使》,無論是科幻片還是紀錄片,他總是站在浪尖上的弄潮兒。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吧: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電影特效是100分,那麼《流浪地球》是從30至40分勉強突破60分,工業基礎依然只有50分不到(所以才說「小破球」意義非凡,因為世界上除了好萊塢沒人及格),多數好萊塢A級商業電影是在80分至100分間徘徊,而《艾莉塔就》則是在拿到99分或100分的前提下,往101、102甚至105分的上限衝刺、探索。

不能因為劇情不夠理想就輕視了技術上的進步,電影在誕生之初只不過是供人獵奇用的西洋鏡,沒用幾十年就成為了「第七藝術」,如今它的吸金能力更是有目共睹——誰能斷言下一次「技術革命」會在何時出現呢?任何一次「嘗試」都值得鼓舞和禮讚。

此時我的心思早已不在《艾莉塔》這一部電影的成敗得失上了……我不由想到了前不久卡梅隆來中國宣傳影片期間和大劉的世紀性會面時的趣聞。

(周黎明、劉慈欣、詹姆斯·卡梅隆、郭帆)

卡梅隆酷愛著《三體》,而郭帆當年正是看了《終結者2》才在心裡埋下了拍科幻片的種子……在名曰「科幻」的世界裡,沒有敵人,只有志同道合的電影人,他們正用各自的方式,書寫著各自的科幻故事。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卡梅隆這個標誌性的「古人」,用《艾莉塔》證明了自己依然是最前沿的大師……這個時代,真好。

【也歡迎關注我的公號「有愛評論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