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瞪大你的雙眼,前方依然黑暗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1,出來以後想了一會,心裡丟了句狠話,還好就叫了艾莉塔。所以凱莉依然是完美的!嗯!

2,若是過分強調這是一部我輩守候了十幾年的電影,反而讓現在感受裡的重點失去焦點。彷彿單純是因為很期待,所以才怎麼樣也不可能滿意。但並不是這樣。單純看劇作中人物和各項元素的配比,也是令人扶額的。

3,即便原作者畫的也是個跟西方廢土混搭出的世界,即便電影創作方對漫畫是喜愛且尊重的。一旦真人化,世界感以及人物調整都沒問題,別弄得跟龍珠那樣就行。確實,這麼高的投資,趣味和定位不可能太宅向,一定要把臉面對最大的觀眾群體。女主角又確實是個少女(外形),所以更加要把這點放大。

4,所以看的過程,腦子一直在調用對比的參考對象,絕不是漫畫。而是類似於《飢餓遊戲》《分歧者》這一類有大世界觀的青少年向電影成品。再近一點也可以想想《頭號玩家》,還……謹慎地比過寡婦素子。可這樣一橫拉,也覺得夠嗆。《飢餓1》觀影全程我都明白這個假想出的集權世界是諷刺什麼,對他們過家家的打打殺殺也談不上有興趣,但凱尼斯舉起那三根手指時,心裡還是有所震動。一整部電影都在用「無意義」鋪墊到這一刻態度的「有意義」。可艾莉塔對著天空舉刀的那一刻呢?我聳了一下肩。不過就是為了個男仔嘛……

5,當然,為了男仔又有什麼問題呢?沒問題。吃飯喝酒燙頭,該報的私仇,刮風下雨也得報。所以這並不純是高中生甜膩戀愛感的問題,而是這條線極大佔據了對這個世界各方面的交待,導致這城鎮的階層分布,工作分工,生活邏輯都比較缺失。並不能因為我們理解這些戲等同於「高中日常」,他就完全只做到高中日常就好了。雨果的人物塑造毫無特色,前面所有信息純粹是功能向(畢竟對視畫面總要給夠,這種段落就只說說廢話了),感受不到主創們對這個角色所賦予的熱情。所以只能賦予……戲份。艾莉塔對雨果的喜愛基於什麼呢?是張開眼來到這個世界看到的第一個……年輕男子?

6,如果他們真是高中生,這個級別的細節也還好。他以及夥伴們的父母是誰,除了互懟和打球還有什麼愛好,確實不用說清楚。可他們的存在,畢竟和城鎮的各種設定息息相關。這一類的戲,以雨果和黑人小哥兩人口角中互推的那幾下,達到了齣戲的頂點,那一刻他們完全就是一點不摻假的21世紀的接班人……拆零件小組算個雙面人特質嗎?這個設定的功能兼具了讓雨果後悔和讓雨果被通緝,但大危機在外面,這些事又算個毛呢?艾莉塔連「原來你是這樣的雨果」的憤懣都維持不了一秒鐘……忙著表現相愛,沒空表現愛。

7,這裡是否就是真正的矛盾點呢?美術團隊努力創造了廢鐵鎮的運作奇觀,劇情任務又要給倆熊孩子以輕鬆交往的空間,自然總體還希望觀眾感覺這地方是能活下去的。可如果能生活,那麼為什麼人物內在動機是如此堅決地要離開它。《頭號玩家》僅僅用了個洗衣機當床的設定,就把心態鋪完了。而《極樂空間》前面是用辛苦工作加絕症纏身給予馬特戴蒙非上天不可的理由。想想本片20來分鐘的劇情,艾莉塔和雨果在布魯克林街頭玩球,玩完吃巧克力,醫生和前妻在路旁的咖啡桌邊閒適地聊著天,這不就是正常的日子嗎?難怪有很多人都表示,完全無法理解雨果對撒冷的執念來自於哪。熊孩子死裡逃生不滿足,非要以逃避通緝為由頭往上爬。這樣一來,結尾那個經典時刻的悲劇意味蕩然無存。

8,蕩然無存的當然不止這一點東西,還有真正的壓力。很長時間裡,觀眾對全局的認知,早於人物很多步。這種情況下,再花錢的戲都極容易顯得無聊。反派由於沒有實質性的「思考內容」,全部指令就是:殺了她!為什麼?不知道!那觀眾就只能腦補為,反正你是壞人,所以你就要殺好人嘛。多來幾次,等你想解釋也沒人想聽了。更關鍵反派使用的手段,只不過是一次次讓宛如薩姆沃辛頓(但配音居然是羅夏那個演員)的大塊頭去追殺…… 馬赫沙拉阿里全程就在COS楊秀清。 詹尼佛康納利全程就在凝望……結尾說她「如此自私的人都被改變」,頗是捨得誇。

9,急速滑行中的大戰是全片亮點,暴力尺度控制得也還不錯。但也就只能說不錯,如果要吹是近多少年令人難以想象的一場打鬥戲就是太過了。還是略短了點,交戰策略不夠多,也缺乏一定的趣味感。要說霍比特人的木桶那段還讓我更想重溫一下。

10,艾莉塔的角色塑造中間嚴重崩掉。這一點尤為以酒吧戲的一些做派為甚。她的整個表情體系忽然就從一個日系小姑娘變成屌屌的太妹了。以及其後的短暫演說,居然以挑戰各方獵人來希望他們助拳的邏輯,也是猛跳了一下。這哪裡是號召,這就是打碼頭嘛。基於後面追殺者馬上就來了,這動員毫無作用。只能理解為電影到這裡就希望她打一架,所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打。當然,順手塑造一點叛逆少女的性格變化,畢竟也是青春片必備項。

11,父女戲這邊呢,戲稍微完整一些。瓦爾茲的表演把自己的分寸控制得很好,交待前史的地方也沒那麼無聊。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和羈絆是需要大書特書一下的。主要矛盾看起來是一個,但是分為兩層。一個是父親的「我希望你不要去惹事,傷害你自己」對著女孩的「可是只有惹事才能找到自我」的覺醒,這可以和任何背景下的青春期成長無縫對應的。另一個是女兒的「我希望回去上面」和父親的「我就是從那來的,別回去了真的沒啥好的」,這裡因為涉及到後面的關鍵秘密,又講得遮遮掩掩,反而也就滑過去了。日式中二的「我是戰士所以必須戰鬥」美國人倒總隔著一層吧……

12,這個題材在敘事角度上其實有難度。一般說來,完全的新世界觀故事,需要以一個新人進入為契機,俗稱「學徒模式」,這樣其他角色才有機會跟觀眾介紹明白這是在怎麼樣的一個地方。所以視點人物就需要讓觀眾能迅速帶入,不要再為他的思維方式迷惑(最典型的《阿凡達》的殘廢男主,為了生活當臥底,在潘多拉得到新生)。要麼就是這個人自己身上帶著巨大謎團或者不確定感,你很難一下看清他。但世界的運轉邏輯是相對熟悉的,那麼觀眾就看著這個人逐漸從不適應過度到適應(比如《終結者2》的T1000,機器人如何學著去懂得愛與犧牲)。當兩個點都是比較虛的時候,能幫忙的就是整個事件清晰且緊湊。可本片的主事件是……談了半集戀愛發現要面對追殺?

12,要從頭倒,這個項目走到如今這個地步,有好幾個關鍵轉折點,但無論怎麼說總歸拍出來了,變成現在的樣子,一切就以看到的這個版本來說。選擇小羅來實際執導是不是最大的失誤,這點按下不表。但老卡把自己的劇本交給別人的那一刻,很多雷可能就埋下了。卡梅隆雖然之前的電影大多也都是自己編劇,但必須要說,他是一個導演型的編劇,他給自己寫故事的時候,創意和選材上可能也不錯,但劇情通常都是很大路貨的。也因為大路,所以便於他很精準地去安排自己想拍的東西在裡面發揮作用。可這個劇本一旦交給他人去操作並且放權的時候。那個對著你俗套劇情的導演,是不是真的知道該怎麼處理你其實並不會清晰寫出的一二三四五個打算呢?是不是可以改呢?一改是不是有些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我得補充解釋呢?解釋了是不是就冗長了呢?何況,這個故事裡還有原著本身的美學和經典場景在拉扯。現在票房差強人意,續集往前走世界觀會更接近成人感了,但又還能做成什麼樣呢?真的也不知道。

11,說了如此多不滿,但最關鍵的一點。這個虛擬人物大部分時刻,還是讓人目不轉睛的。肢體動作的真實,表情的細膩,以及機甲和盔甲的漂亮曲線。忍不住就想再多了解她一點。可,終於,還是懷念起凱莉。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