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他憑啥是電影界公認的神?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1999年,卡梅隆在陀螺的的推薦下,看了《艾莉塔:戰鬥天使》的原著漫畫《銃夢》。
據說還沒有看完漫畫,卡梅隆就買下了改編電影的版權。
當時,因為技術不夠成熟,卡梅隆並沒有開機。這一等,就是20年。
20年後的今天,《銃夢》的作者木城老師恐怕也沒想到,自己的漫畫會以如此高的水準拍攝出來。
2009年,計劃拍攝《艾莉塔》的第十年,卡梅隆覺得技術差不多成熟了。
但是當時,有兩個選擇在他面前,一個是《阿凡達》,另一個是《艾莉塔》。
最後大家都知道了,卡梅隆還是決定先拿《阿凡達》試下水。
這一試,就試出來了世界電影票房冠軍。近200億人民幣,還不算通貨膨脹和匯率變化。
我們說《阿凡達》的3D電影技術革新,開創了電影新時代,一點都不誇張。
如果要說劇情,那麼《阿凡達》就是一個男人靈魂轉移然後騎著大鳥打仗保護環境的故事。非常老套。
但是,當初進電影的人,看到的是另一個夢境般的星球和世界。是前所未見的奇觀。
就好比從未潛過水的人,突然被帶到海底,然後看到了做夢的夢不到的七彩繽紛的奇幻海底世界,震撼到忘記呼吸。
至於故事,似乎已經不重要了。
甚至直到現在,特效水平能超過《阿凡達》的電影也屈指可數。前幾個月被誇特效上天的《海王》,也還是拿著「水底阿凡達」的噱頭,在宣傳。
要知道,這可是過了10年。
然而,成也阿凡達,敗也阿凡達。
卡梅隆的作品,每次都會成為電影界的新標桿。《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阿凡達》,使他在電影界獲得了極大的權力,堪稱電影節公認的神。
但卡梅隆的完美主義,和拖延症,是眾所周知的。
當初《泰坦尼克號》,差點因為成本太高而流產。很多投資人對卡梅隆的態度以及崩潰。
不僅無限延長拍攝時間,而且對每一個細節道具,每張桌子每個燈泡都要求完美。
卡梅隆是以一種藝術家的態度在給世界的影迷打磨作品,只要他出品,絕對是良心。
最後,《泰坦尼克號》大獲成功,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再後來,《阿凡達》直接讓他走上神壇。從此可以說,他要多少投資,就有多少投資。
春節檔《流浪地球》和卡神互動認可了一下,就可以引起科幻迷的狂歡。
他的地位無可撼動。
但可惜,因為《阿凡達》太成功,所以他必須要負責拍攝《阿凡達2》《阿凡達3》。
於是,他心愛的《艾莉塔》,就只能交給好友羅伯特當導演,而他只能退居,成為編劇和監製。
靠《阿凡達》成為神,卻又被《阿凡達》限制,可以說每個項目都想得到卡神的加盟,但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終究有限。
雖然卡梅隆把自己幾百頁關於《艾莉塔》的筆記,交給了羅伯特。但其實,所有人都知道,《艾莉塔》是卡神的作品,是他計劃了20年的電影。
可惜,這部電影如今就要虧本了。
製作成本11.5億,需要30億票房才能回本。然而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這部電影很可能收不回成本。
在爛番茄,北美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滿意度為94,但評分卻只有56。豆瓣評分也只有中規中矩的7.6分。
大多數觀眾對電影的評價是:特效牛逼壞了,打鬥爽炸了,但是劇情和人物弱爆了。
那麼,這部計劃了20年,製作了近10年,花了11.5億人民幣的《艾莉塔:戰鬥天使》,究竟弱在哪,又厲害在哪?
首先我們來看缺點,劇情和人物的薄弱。
其實,這部電影的原著漫畫《銃夢》,劇情和人物都是非常屌的。
原著,在未來,人類的肢解和改造,也就是賽博人是非常普遍的。
是只要大腦還活著,就可以活下去的時代。
而人們生活的城鎮,已經沒有政府。弱肉強食,大街上隨意殺人,偷取別人的脊柱和器官。
各種變態,各種環境惡劣,可以說是「臟科幻」的末日環境。
類似《瘋狂的max4》和《第九區》,對這種氛圍的表現就非常好。
在這樣的環境裡,挖掘出的人性也是非常深刻的。
主角是一位只有大腦活了300年,併失憶的少女。
在原著中,主角在末世裡的孤獨和抗爭,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存在。
包括男主,想去天空城,也是因為童年時,自己的哥哥做了一個熱氣球,試圖上天,卻被擊落而死。
所以,男主的理想並不是電影裡那麼單純,而是繼承下來的一種類似伊卡洛斯的夢想。
人物絕不是電影裡那種浮在面上的,突兀的轉折。
而漫畫裡男主的死,自然也是超級感人,且引人深思的。天空城和鋼鐵城的對立,都可以通過這些人物表現。
甚至連電影裡那個反派,也不止是傀儡。他在漫畫裡,是一個悲慘的,被命運操縱的可悲的殺手。
從小生活在下水道,比陸地上的城鎮還要黑暗。任人欺凌,殘忍的肢解。最後被大BOSS諾瓦改造成變態殺手。
他活著就是悲慘的受罪,只想早日解脫。
這種立體的,黑暗的形象,是不是比電影裡的傀儡要深刻的多?
然而這些東西,電影統統沒有拍出來。
我總結一下原因:
第一,導演不是卡梅隆,肯定有影響。
第二,電影要敘述一個全新的世界,難免敘事臃腫,取捨很多。
第三,電影的定位是PG13,從一開始就把過於黑暗的設定拿掉了。
第四,電影明明有很多可以深挖人物的點,卻都太過含蓄,沒有直接表達。
第五,電影要考慮市場,就不能拍的太「哲學」,所以做了妥協和弱化,但沒想到,卻弄巧成拙。
於是,原本滿大街都是肢解和殺人,卻成了男主最大的反轉戲。
原本悲慘的反派,卻成了紙片傀儡。
原本強烈的人物動機,卻變成了瓊瑤劇。
原本引人深思,聯繫現實和未來的作品核心,卻成了爆米花片。
這些,都是這部電影的遺憾和缺點!
太可惜了,這電影原本可以成為神作的。
從看完電影到現在,想到最妥帖的一句評價就是:原本連觀眾都可以看出來,有很多橋段和細節都可以深挖,可以深刻,黑暗的背景甚至都呼之欲出了,卻硬是那麼含蓄,那麼平淡。
羅伯特好歹是拍過《罪惡之城》的人,他到底在慫什麼?
不過,缺點歸缺點,俊俊還是要說句公道話,這部電影劇情也沒有說很爛,只能說讓人略失望,沒有亮點。故事倒還算完整。
絕對值得一看。
為什麼?
因為光是特效就可以讓各位大開眼戒。
不談劇情,不談哲學,世界觀,幻想。我們就說這個技術有多厲害吧。
卡梅隆是電影革命先驅,技術控,電影工業標桿。
這部電影,特效好到什麼程度?
光是渲染,就用了3萬台電腦,合計4億多個小時。
100多個畫師,花了最少超過兩年的時間來熟悉人物。
燈光,攝影,設計,剪輯等等,共有700多人的團隊。
一隻眼睛就有900萬個像素。當年魔戒裡的咕嚕才5萬。
艾莉塔有超過13.2萬根頭髮、2000根眉毛、480根睫毛,甚至每根汗毛都是獨立。
皮膚和汗水栩栩如生。
《魔戒1》只有200多個特效,《阿凡達》1600多個,《艾莉塔》卻有2600多個。
40多個表情捕捉攝像機對準艾莉塔的真實表演者,一個動作可能要做上千次。
3D 電影普遍畫面太暗。
目前全球幾乎所有的 3D 電影亮度,僅在 3.5-4.5FL 之間。
於是卡梅隆把《艾莉塔》的亮度調到了10-14FL。
最被觀眾喜歡的動作戲,也是無數次的表演,模擬,捕捉,再加特效完成。
搶球比賽那段戲,是動作演員和攝影師長期磨合,做出連貫動作。然後再由畫師花大量時間在人物動作的基礎上去補充,最終渲染出來觀眾看到的效果。
甚至,電影裡有一段潛水的戲,他們為了使之看起來真實,於是真的找來了一個可以在水下憋氣8分鐘的大佬特技演員。
於是乎,觀眾看到的水下效果,水流,光,等等細節,全都是最真實的。
而這只是為了潛水那不到半分鐘的鏡頭。
所以,從技術和特效上來說,暫且不說影片對中未來壯麗而精緻的重現,也不提影片對各種賽博改造人的塑造。
單單就這份認真的勁兒,就盡顯卡梅隆嚴格的技術要求。就值得觀眾買賬。
這絕逼是當今地球人最好的特效電影,不看IMAX簡直浪費。
只可惜,自從《阿凡達》之後,現在的電影特效滿天飛,《艾莉塔》如此精細認真的做工,卻也難給觀眾當初那種驚艷的感覺了。
再一次,成也阿凡達,敗也阿凡達。
如今,這些電影技術的進步,已經淪為了一種娛樂和消遣。
再厲害的進步和突破,也被觀眾視為理所當然的。
受歡迎的永遠是能夠將生命刺激的痙攣顫慄的東西。
而那些婉轉和幕後的苦心嘗試和遺憾,都會被嗤之以鼻。
《艾莉塔》的成本11.5億人民幣,收回成本需要全球票房最少超過30億。
卡梅隆為此可以說是走下神座,賣命的宣傳。
但目前看來,這已經比較難達到了。
所以,這部原著優秀,技術頂尖,良心製作,世界宏大的電影,
卻在改編方向,在深入黑暗還是童話的選擇裡,以及在人物塑造和市場預期上,走錯了路。
20年計劃,10年製作打磨,10多億投資,電影界的大神作品,現在卻面臨虧本邊緣,如果沒有《白蛇》那樣的逆襲票房奇蹟,續集的希望也就此變得渺茫。
這結果,挺讓人唏噓。
完
PS:我個人極其喜歡《艾莉塔》,不是因為技術特效,不是因為工業水準,不是因為劇情人物。
而是因為這部作品的背景和科幻風格,與我的世界觀以及我自己構思的作品其中的一個環節,非常一致。
而在我自己的科幻世界裡,暫時是沒有主角的,這些都不重要。我喜歡的是宏大的背景,和俯視覆蓋所有人的命運議題,在此之後的世界觀和一個藝術家對此的記錄。
《艾莉塔》它背後的那些關於人,社會,未來,科技,等等一系列的東西,這些思考和我的共鳴,不是一個故事能講清楚的。而這些都讓我產生了無邊的美妙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