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一面黑暗,一面光明;二者之間,戰鬥天使降臨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漫談《銃夢》電影與漫畫

從得知卡神監製的《艾莉塔:戰鬥天使》國內定檔2月22日之後,就開始馬不停蹄地補原著漫畫《銃夢》了。趕在電影上映之前,終於算是補完了。原本只是想著稍微了解一下背景,想著可能有助於理解電影。但沒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原來是一個無比宏大、充滿未知的科幻宇宙,一段跨度極大、充滿勇氣的探索歷史,一個巨大無比、難以自拔的大坑。

在正式開始聊漫畫與電影之前,先讓我想想第一次聽說卡梅隆要拍《銃夢》這個消息是在什麼時候。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2010年前後。當時看媒體報道說,《銃夢》已經進入前期準備階段,2011年可以上映。嗯,當然最終結果如何,那就是一個聽者傷心,聞者流淚的故事了。

那個時候,《阿凡達》上映不久,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卡梅隆先生站在自己人生的巔峰,天天都在對新聞媒體說要馬上開拍《阿凡達2》啊。而每當被問及《銃夢》的情況時,他總是推辭地說要再準備準備。可沒想到的是,《阿凡達》的續集電影也是一拖再拖,而這部「再準備準備」的《銃夢》更是如此。當年看來,是那麼的漫長和遙不可及。

時間回到1991年,那一年年初,一個名為木城雪戶的日本漫畫家在雜誌《Business Jump》上開了一部名為《銃夢》的漫畫連載。這一開,就是連載二十八年:1991-1995年,第一部《銃夢》完結;1997-2006年,《銃夢外傳》完結;2000-2014年,第二部《銃夢 Last Order》完結;2014年至今,第三部《銃夢:火星戰記》還在連載之中。

三部《銃夢》漫畫和一部外傳,使得木城雪戶成為日本最知名的漫畫家之一。大家評價其作品風格凝厚大氣,以宏偉的世界觀及精細的描寫而為人稱道,善於描繪複雜的事物與人體動作。

木城雪戶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畫完第一部《銃夢》的兩年之後,大洋彼岸一位來自墨西哥的電影導演看到了這部漫畫,一下子就被漫畫中的世界和畫風所吸引,並隨後推薦給了他的好朋友。這位好朋友也是一名導演,同樣一下子就被漫畫所吸引,並決定一定要把它拍成電影。這兩位導演不是別人,前者正是《潘神的迷宮》《水形物語》的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後者則是大名鼎鼎的卡梅隆。

很快,卡梅隆便進入到劇本創作階段。但是面對《銃夢》這麼一個浩大的宇宙,如何取捨,如何改編,如何展現都是很大的問題。卡梅隆說:它「太浩繁」,也「太細膩」,「太未來」,也「太當下」了。

在劇本創作的頭四、五年,卡梅隆只寫出一小部分。在經過不斷的創作和修改,如今這劇本已成長了近20年。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為卡梅隆本人還得優先完成他的《阿凡達》續集項目,所以在2015年的時候,把《銃夢》電影版交給了《罪惡之城》《殺出個黎明》的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而卡梅隆本人則僅僅擔任製片兼編劇。

卡梅隆把這個項目交給羅德里格茲的時候,就像把自己的孩子送人一樣,不僅附送了186頁的劇本以及超過1000頁的手稿,從世界觀構建到各個角色小傳,還特別帶著了卡梅隆工作室中整個負責《銃夢》的全部團隊,而這個團隊早在《阿凡達》籌備階段就開始為《銃夢》項目做著準備了。

曾有記者問卡梅隆為何想要籌拍《銃夢》,他表示「我很愛這個主人公,這可能是因為有女兒的緣故吧。這個電影的主角就是一個小女孩兒,她堅強、勇敢、善戰,我很愛這個角色。」

究竟是怎麼樣的一部漫畫能夠讓卡梅隆如此沉迷,如此不計成本和精力地投入?當我真的看完漫畫已經完結的前兩部之後,或多或少能夠理解到卡梅隆的心情。

《銃夢》最初的定位是一部cult漫畫,充滿血腥橋段,爆頭、斷手斷腳、血肉模糊、腸子流得一地。故事發生在26世紀文明崩潰後的後啟示錄時代,作品圍繞著地上城市「廢鐵城」和天空之城「薩雷姆」的對立展開。漫畫的世界觀非常黑暗,一開始就是一個男人在堆積如山的鋼鐵垃圾上漫無目的地尋找著什麼,結果他找到了一具殘破的機械肢體,也就是女主角凱莉,電影中的艾莉塔。

不過隨著連載和故事的發展,漫畫的定位又慢慢地變成了大型科幻格鬥。比如第一部中花費大量筆墨描寫的殘忍的死亡球比賽;還比如第二部中用以把故事推向高潮的宇宙星際格鬥比賽。而在這無數場格鬥之間,穿插了大量極具哲理高度的思辨,關於勇氣,關於自我,關於宇宙。

整部漫畫,不僅時間跨度極長,人物繁多,而且畫風多變,主題也隨之層層深入。其所創造出來的浩大宇宙,紛雜繁多,無所不含,從科幻、格鬥,到中國功夫、日本空手道,再到哲學、佛學、倫理學、社會學。

人何以為人?是記憶還是肉體。

人類怎樣才算活著?是活生生的腦子還是血肉之軀。

人類的未來又是如何?是一片光明,進入無比和諧的社會還是充滿混亂,注定滅亡。

科技進步究竟能到達怎麼樣的程度?人工智能、納米科技還是賽博朋克,是機器取代人類還是人類奴役機器。

類似的問題貫穿整部漫畫,發人深思。而在這些哲思的背後,是一股說不出來的悲涼感。就像很多日本漫畫動漫一樣,比如《攻殼機動隊》《新世紀福音戰士》《星際牛仔》等等,這種悲涼感是刻在充滿末世情結的日本人的骨子裡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反而會覺得由羅德里格茲來執導,可能比卡梅隆更加合適。畢竟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理解上總是存在一些偏差。

美國人的科幻作品,包括卡梅隆本人的,其內心深處依舊堅信:即使有困難但是人類絕對能夠勝利。比如《獨立日》中美國總統可以帶隊開飛機大戰外星人,《異形》系列中有異形就一定有牛逼的人類戰士,《黑客帝國》一定會有救世主。

這與《銃夢》風格是有些差異的。正如作者木城雪戶自己所說的那樣:「《銃夢》有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主題,黑暗模式涉及人生的陰暗面,而光明模式則包涵了人性的善良,在這個鮮明對比下,我又創作了在陰暗世界裡,為生存奮鬥的人類。」

所以《銃夢》不僅僅是人類的勇氣和善良,還有頹廢、混亂。一面黑暗,一面光明,二者之間,一片混沌。此時,戰鬥天使降臨,掃清喧囂,為世界而戰。這才是《銃夢》的真諦。

所以,在此基礎上選擇羅德里格茲來指導,卡梅隆當監製,反而是最佳的搭配。

一方面這位墨西哥裔的渾小子和他的好基友昆汀一樣,腦洞極大,手段殘忍,毫無套路,搞不好就會拍出一些令人驚喜的東西。另一方面卡梅隆在電影拍攝技巧和技術上一直是個銳意進取的導演,從《泰坦尼克號》到《阿凡達你》,都在不斷挑戰和推進電影技術的極限。有他的保駕護航,相信《銃夢》的特效勢必是令人滿意的。

如今看著電影公布的越來越多的物料,海報以及預告,結合原著漫畫,電影的故事線於我而言可能已經非常清晰了。很可能只有第一部漫畫中的一小部分,從艾莉塔的「誕生」到認識這個世界和自己,但是其細節算得上是高度還原。

首先是主角艾莉塔的設計,電影似乎採用了動作捕捉技術,融合了真人動作,靈活的展現了戰鬥少女的英姿。尤其是她的軀體和手臂和漫畫中十分神似,骨感的手指,纖細柔美,卻充滿力量。

其次主角所面臨的敵人機械人的設計也非常優秀,他那鏈條般可以伸縮的機械手指更是和漫畫中高度一致。他與艾莉塔之間的那場戰鬥,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一戰,艾莉塔理解了自己身為戰鬥天使的宿命。

另外還有整部作品的世界觀設定,電影版也有所體現。無論是「高端人口」居住的天空之城薩雷姆,還是下面底層人民居住的垃圾城市廢鐵城,都展示得淋漓盡致。一個是氣勢恢宏,偉大壯美,好像永遠高不可及;另一個則是衰敗頹廢,充滿混亂,好像永遠都逃不出去。二者所形成的強烈對比,正是原著漫畫中的重中之重。

不管怎麼樣,這部電影無疑是我個人年後最期待的一部了。從最開始聽說,到補完漫畫,甚至還看了僅有兩集的動畫,期待的時間已經夠久了。長達二十年的籌備,如今總算是不遠了。在期待的同時,小小地期望電影做出超級炸裂的特效,也能夠兼具漫畫中的賽博朋克、廢土文化的氣息。那樣可就完美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