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戰鬥是她的宿命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爽片在我這兒通常起評分不會太高,除非爽到一定程度。
我對一部爽片的要求也很簡單,就是你真得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時爽到我。
《艾莉塔:戰鬥天使》顯然符合這個標準。
通常情況下,爽片看一遍也就夠了。但《艾莉塔》我連著看了兩遍,儘管我承認,它在劇作上相對簡單了些,人物的情感轉變也略顯單薄,可是,在影片的視效和暴力呈現上,卻結結實實地「打」到了我,而且拳拳到肉。
一個有想法的導演都是從屏幕點亮的第一秒就開始掌控一切了。
《艾莉塔》的開始,20世紀福斯的廠標出現,數字卻換成了26,廠牌上鏽跡斑斑。緊接著畫面進入一片廣漠的廢墟,外科醫生依德正在垃圾場裡翻找零件。
影片迅速將我們帶入到一個未來情境中,而此時的世界已是一片荒原。
通常導演在處理大場面時,都愛用定場鏡頭,最好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一個恢宏的空間。
可《艾莉塔》沒有。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廢墟那場戲,影片刻意採用淺焦拍攝,前景的依德很清晰,背景全是虛的,隱約可見高聳的挖掘機在廢墟裡肆虐。
這是導演的底氣,不用故意擺給觀眾看,而是要讓觀眾自己在敘事中發現、自景深處窺探,從而建立整個空間。
影片後續也大量運用了景深處的調度,這是《艾莉塔》從一開始就讓我眼前一亮的部分。
《艾莉塔》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代表作《銃夢》。
什麼是「銃夢」?
木城雪戶對此這樣解釋:「銃」代表暴力,是物質層面的,「夢」代表內心,「銃夢」是物理和內心的融合。
儘管我沒有看過原著,但可以想見,原著著重探討的應是科幻的永恆主題:在科技與人性、物質與靈魂之間,究竟何為人類?
但凡涉及到義體人的作品,通常都繞不過這個話題。
同樣《艾莉塔》對此也有涉及。
單純從文本層面看,《艾莉塔》的故事極為單純,講述義體人女孩艾莉塔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
影片構建了一個兩層世界,上層是名為「撒冷」的天空城,下層是破敗不堪的鋼鐵城。
連接上下兩層的是一條不明來由的管道,像一條鋼索,卻不允許任何人通過。
如果說撒冷是「夢」的話,鋼鐵城顯然就是「銃」。
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展現「撒冷」的樣子,它只能作為一個夢存在,正如底層人根本無法想象上層人的生活。
而艾莉塔的頭顱是從撒冷被當作垃圾一樣丟下來的。
她或許曾經到過那裡,但現在,她被遺棄在了鋼鐵城——這個如「銃」一般預示著冰冷殘暴的地方。
乍一看《艾莉塔》,你甚至會想到《諜影重重》系列,同樣是講了一個忘記身份的人,發現自己竟身懷絕技並遭遇追殺,最終重獲身份的故事。
在整個過程中,對艾莉塔影響最大的是兩個男人:依德和雨果。前者承擔父親的角色,後者承擔愛人的角色。
正如一個人最終建立「自我」,都是從他人關係的映射中實現的。
一開始,艾莉塔在鏡子中辨認自己,後來,她從別人的眼裡辨認自己。
在依德那裡,她做回了一個女兒。儘管一開始,她只是一個替身。但最後,她損毀了依德女兒的義體,重新穿上了曾經的義體,並第一次喊出「父親」。這個過程就像是一次對父權的反抗和重新確認:「我不要做你死去女兒的替身,我是你另一個女兒。」
在雨果那裡,艾莉塔初嚐到愛情的滋味。
味道,是艾莉塔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帶皮的橘子和巧克力,同樣是苦中帶甜,那是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嚐到的滋味。
這場成長,從面對依德的第一滴淚開始,到失去雨果的最後一滴淚結束,在不停的閃回中,艾莉塔終於找回了自己的宿命,奔赴最終的戰場。
ok,簡單剖析了文本後,下面說說《艾莉塔》最震撼我的地方。
還是回到「銃夢」兩個字,我們換一種對位方法,將它們對位到影片的兩個創作者身上,你會發現,羅德里格斯就是「銃」,而卡梅隆是「夢」。
而《艾莉塔》就是一部運用科技造夢並呈現暴力美學的電影。
可以先說說卡梅隆的「夢」。
卡梅隆毫無疑問是當下電影界技術最牛的導演了。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艾莉塔》的幕後,你會看到一堆嚇人的數字,比如:
艾莉塔眼睛的CG模型由900萬個多邊形組成,臉上的細微絨毛超過50萬根,頭髮有13.2萬根,機械軀幹由7000多個零部件構成……要實現如此複雜的特效渲染,全片共使用了3萬台電腦同時運作,總計耗時4.32億個小時。
是不是挺嚇人的?
但其實這些數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數字落實到觀感體驗上。
在這方面來說,《艾莉塔》的完成度是極高的。
不說別的,就說影片開始不久艾莉塔甦醒的鏡頭,大特寫,拍艾莉塔緩緩睜開眼,頭髮、眼睛、皮膚在鏡頭中纖毫畢現,鼻子上還有一個自然的小坑。
看到這個鏡頭我就想起《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片一上來是一段手機拍攝的粗糙畫面,緊接著就進入120幀的高清晰畫面。
這當然是李安故意為之的技巧,從第一分鐘開始,他就要讓觀眾深刻體驗到120幀意味著什麼。
而《艾莉塔》的這個鏡頭,有著同樣的效果。
你或許覺得艾莉塔的大眼睛有些違和,但其實那就是為了區別於真人所做的一個標誌物,卡梅隆就是要讓你知道,這不是真人,但她又無處不是真人。
所謂「真人表情動作捕捉加CG渲染」技術,發展到極致,不就是和真人沒區別嗎?
可《艾莉塔》要先讓你看出區別來,然後再通過後續逼真的表情和動作,讓你最終信服,她和人沒區別。
技術牛,特效牛,這個沒得說。只要看你就知道了。
除此之外,我覺得不可忽視的是羅德里格斯導演為影片注入的暴力內核。
我個人很喜歡羅德里格斯,作為墨西哥三傑之外的墨西哥裔導演,羅德里格斯一直被人忽視。
他常年拍低成本血漿片,這也是他第一次執導大製作電影,或許藉此迎來事業轉機。
你只要看過他的《罪惡之城》《殺出個黎明》《彎刀》《老師不是人》等作品中的任意一部,你就了解羅德里格斯的「暴力」,比他的好友昆汀還要瘋狂。
具體到《艾莉塔》中,影片巧妙地利用義體人這一概念,規避了血漿四射的血腥感,但與此同時,生猛而純粹的「疼痛感」卻一絲不減。
四分五裂的軀體、殘肢斷臂、被削去半邊的臉、滾落的頭顱……不由分說的「冷暴力」場面,接踵而至。
當然,這不是一味的輸出暴力,而是隱含著表意。
首先,「暴力」是整個鋼鐵城的底色。
在這座失序的城市裡,暴力就是一切高尚與卑鄙者的唯一通行證。
影片就是用這種突如其來、不由分說又不留餘地的暴力,來渲染這個世界的殘酷。
其次,也是讓我感到尤其興奮的一個設定:「暴力」是艾莉塔的宿命。
整部影片,與其說是艾莉塔在找尋自我,不如說是她在找尋戰鬥的理由,找尋自己滿滿的戰鬥力究竟因何存在。
她雖然忘了自己是誰,卻從未忘記戰鬥。
她在機動球的競技場裡,和男孩們拼得你死我活;她一度懷疑依德的身份,跟蹤他並在巷子裡手刃了作噁的真兇;她在酒館裡,和賞金獵人們打鬥;她被肢解並重新復活後,仍然繼續戰鬥……
這一次次戰鬥,看似有點草率,其實不如這樣理解:艾莉塔就是為了戰鬥而生的,只是她暫時忘了戰鬥的理由,卻保留了戰鬥的肌肉記憶。因此她一次次起身戰鬥,不過是為了尋找。
直到影片最後,她終於醒悟,只見她拿起刀站上擂台,用刀指向天空城的諾瓦,指向一個狂妄而腐朽的體制。
那一幕很燃,既是一場惡鬥的預兆,又是一個人終於看清自己宿命的悲壯感。
應該說,貫穿影片始終的「暴力」內核,帶來的既是視覺的衝擊,也是心理的震撼。
還是前文的觀點,你不必把《艾莉塔:戰鬥天使》當作一部科幻片看待,也不用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刻的含義。
它就是一部爽片,一部技術支撐下的暴力動作片。
從這個維度講,它真的足夠好看。
我又想起影片開始的那一幕,廢墟上,依德用雙手托起了艾莉塔的頭顱,那一刻,光芒像是重新想起了這片廢墟一樣降臨。
在沉睡了300年後,艾莉塔重新走進了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