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魔鬼之作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這句著名的英文諺語,換成中文來說是一句耳熟能詳的「魔鬼在細節中」,通常被認為來自現代主義建築的先驅之一,美國德裔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的名言,他的另外一句著名言論,"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同樣影響廣泛。這兩句話,在中文語境裡面,對應著一句更簡潔的成語:微言大義。
作為某種意義上的「產品經理」,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產品?如果按喬布斯的一貫方法,我想可能應該是簡單使用界面,配合無比繁複的用戶體驗邏輯。如果按詹姆斯·卡梅隆的一貫方法,則應該就是簡單的劇情,配合無比繁複的視覺細節。
《艾莉塔:戰鬥天使 Alita: Battle Angel》的產品邏輯,就是這樣一部藏有無數魔鬼細節的視覺電影,同時微言大義,妙言要道。
喬布斯與卡梅隆,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人,恐怕不會有太多異議,他們其中一位,在商業領域創造了藝術奇蹟,另外一位,則在藝術領域創造了商業的奇蹟。在他們成功的背面,都是企圖鑄就超越時代的技術奇蹟。沿著喬布斯的道路,今天的世界變成了智能手機的時代,而沿著卡梅隆的道路,今天的電影藝術,3D+IMAX的票房早已經超越了傳統2D。
當然,正如 2010年iphone4的廣告詞「再一次改變世界」。之後的庫克,做的再好也只能是「比大更大,豈止於大」。2009年首映的《阿凡達》自然可以擔當改變電影世界之作,而現在的羅伯特·羅德里格茲,最多也只能是「比細更細,豈止於細」了。
所以,客觀地說,《艾莉塔:戰鬥天使 Alita: Battle Angel》並不是又一部劃時代之作,自從iphone4之後,每年都追著「蘋果春晚」來看的我早已想明白,年年都期待蘋果拿出不一樣的東西,其實已經不現實,未來已來之後,其實便再無未來。想通了這一點,即使是《阿凡達2、3、4》,無論怎樣的續集,我覺得卡梅隆也不會再次驚豔,他只能在技術上做得更細,然後更細,這一波技術的躍升,有如上一代人看到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已經是我們能看到的一代人的時代頂峰,對於我來說,看這個電影,更像是看自己所處於這個世界的邊界,無論是想象力的邊界,還是技術的邊界,這樣的機會,有生之年,還能有幾次呢?
很多人關注科幻電影的科幻夠不夠硬核,也有很多原著黨關心電影改編得夠不夠貼合,當然,更無聊的關心,比如彩蛋、OST的原作者、或者意識形態上的對決、揭示連導演自己都想不到的深層寓意等等,這些都無可厚非,這說明電影這個藝術,創作出來,就交給了觀眾,「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順便說,這句話大概是中國人託偽恩格斯寫的偽英諺),世界上最不可取的,除了吃美女之外,就是教別人怎麼去看一部電影。所以在我看來,《艾莉塔》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我能看出什麼來,這只對我最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反復出現在各種預告片中的這一幀畫面:
這個畫面看起來和下面這張照片那麼相似:
從這個畫面開始,我認為這個電影,已經和原作《銃夢》已經沒多少關係了,儘管電影中有多個場景對原著漫畫的神還原,但顯然,這是一部關於文明重建的電影。
廢鐵鎮的廢墟,可比著被焚燒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也可比作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更像是倫敦大轟炸(The Blitz)之後。而艾莉塔的重生,也意味著文明的曙光再次出現。她身懷來自無敵的東方機甲術,雖然可以看作是原著漫畫來自日本文化的自我設定,但歷史上的各種文明毀滅與重建,什麼時候離開過東方西方的糾結?
電影中的天空之城撒冷,只是一個CG建立起來的背景,一定意義上不過是「統治階層」的映射,電影所有的場景和故事,都是圍繞天空之城之下的「廢鐵鎮」展開的。而這個廢鐵鎮,並非電影宣傳中所說的計劃在堪薩斯州,最後取景南美。最為確切的模板,是發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間,被德軍超過76個晝夜輪番轟炸之後的倫敦。
毀滅文明,對人類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展現如何毀滅,無非就是炸炸炸,好在人類仍然有一項讓上帝都頭疼的技能,炸完了重建,這個宿命的循環,有時候幾百年來一次,有時候,幾年就可以再來一次,電影中的廢鐵鎮,展現了一個勉強堪用的,重建後的人類文明,有些評論說,這個小鎮明亮年輕,並不是原著漫畫中的廢土環境啊,如果你看明白「重建」的意義,應該些許稱讚卡梅隆的這個設定。
儘管重建是人類的本能之一,但經歷倫敦大轟炸的歐洲來說,最重要的重建並非建築和科技(儘管也很重要),而是作為受到重創的人類內心的重建。
圖中這個姑娘名叫Czes?awaKonoka,是一名波蘭天主教女孩,1943年3月12日,在她14歲那年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2018年,推特上的一位藝術家獲得她的照片後,把照片渲染成彩色,激起巨大的反響。
人們發現,彩色的Czes?awaKonoka同樣有著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她離我們那麼近,就像乖巧的鄰居女孩,可是為什麼她那麼無辜地死去?
單純的指責納粹暴力,顯然沒有完全抓住我們具體的歷史處境,如果說我們人類對毀滅文明仍然保持孜孜不倦的樂趣,最先被毀滅的應該就是像Czes?awaKonoka這樣被拴在最傳統的性別角色上的、無力無助的女孩,如果她們被毀滅了,我們大部分人注定會毀滅。
為了再次避免Czes?awaKonoka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長久以來,我們認為,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像老鷹護雛那樣去保護我們的Czes?awaKonoka,然而這就夠了嗎?
電影裡面的依德,他的角色身份是一個女孩的父親,依靠火箭鎚這個牛逼哄哄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女兒,可是他失去了一個,差點失去另外一個。他做不到,就像曾經德國的猶太人人父親、阿美尼亞人的父親甚至曾經的中國人的父親那樣。眼睜睜地看著女兒失去。電影用一個突兀的轉換來解決這個問題:放手,和幫助。依德親手把自己的女兒艾莉塔,送上了競技場,這只是一個開始,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告訴我們,艾莉塔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我想,這就是卡梅隆為什麼要把主角艾莉塔設計成一個可愛的鄰家女孩的重要原因,並且賦予她一雙特別而又靈性的大眼睛(電影史上最貴大眼睛)。有評論說,這是萌即正義,而我覺得,這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提示和訴說,告訴我們艾莉塔就是新時代的Czes?awaKonoka,不同的是,當這個女孩不需要再接受保護,意味著她不再是誰的附庸,她就是她自己,她就是武器,迎接挑戰,戰勝霸凌,艾莉塔身上的力量,可以視為一種純真的暴力,這種力量來自愛、寬容和相信,這就讓電影有了一種以個體身份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底色,呼應著今天現實世界的#黑人的命也是命(The Black Lives Matter)和#MeToo運動。
在電影裡面,我們目睹了這一轉變的形成,我們看到本來就不應該是弱者的Czes?awaKonoka取得無數的勝利,如果你對今天這個世界還存在的刻板歧視感到憤怒,你就應該相信艾莉塔展現出來的人格中的獨立及自覺的品質
當然,當我還能在電影院裡面享受空調和IMX影像的這個時代,下一次文明的毀滅可能尚在醞釀之中,純真的暴力也暫時不必進入實戰。我在電影院裡面坐到最後一刻,這時候的屏幕上最後一行字是:「本片為15000人提供了工作崗位。」
女孩們,你們應該成為艾莉塔一樣的武器,如果沒有戰爭,那就勇敢地走上工作崗位,勇敢地為自己而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