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8.2】燃燒女子的畫像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故事完成度:7
故事代入感:7
故事新穎性:8
電影思想性:7
直觀精神感受:8
基本分:370/5=74
細節:+8
總分:82
【8.2】如果只是當作愛情片來看的話,能感受到兩人情感的真摯,尤其是女二對女主,但似乎沒有很好地看出情之何所起(至少女二對女一),鋪墊不夠。
燃燒女子的畫像在電影中是主角一幅畫的名字。實際上應該是指這部電影就是對女二故事的描畫。燃燒不是動詞,是形容詞或者說是狀態詞。
在雇主家亂走亂翻,貌似是個直接甚至莽撞的人
+1 感覺某些地方畫質也很像油畫,不知道是否精心調整過
有一副被破壞人臉的舊畫,後來女主的第一幅畫也是被抹掉了。
女主的父親給女二的母親畫過一幅畫,還是第一幅,算是世交了。(所以遵循的是男性社會法則)
對方如果看畫滿意,那麼婚約就成了。但是女二之前把上一個畫師折磨走了。女二自己不願意嫁,所以不配合。要以陪伴之名,趁機作畫。
+2 姐姐為什麼要跳崖?【見波米的解讀:相當於女主的第一次死亡】
-1 女二的扮相似乎沒有設定的那麼年輕,行為舉止似乎也並沒有特別貴小姐。
那種偷偷畫的感覺,代入了一種緊張感。
-1 其實不是很能理解這個設定,讓女主假裝是來陪女二幾天的。但是她是以什麼身份來陪的呢,不會很奇怪嗎?
+1 女主:女二不悲傷,只是有些憤怒。女二媽媽:你以為我沒經歷過那種憤怒? 可見那個年代女子的婚姻不自由
-3 女主只是給女二傳達了一些關於音樂的知識,沒看出其他的,為什麼就說離不開對方了。
一開始好像是在看畫,但是為什麼突然變成把畫給燒了。燒了也沒見驚慌啊。女主有意讓女二著火?
+1 並不是世間都那麼短暫,比如一往情深、發自肺腑
女僕有了孩子,沒交代孩子他爸。這更體現了對女性共同體的描述。
女僕掛在那裡,跟上吊一樣。刻意的反古典拍攝——代表了男性敘事傳統
+2 當你注視我的時候,我又注視著誰呢?當她們互相透露對對方的觀察時,他們的情感就顯得很真摯。
紅綠配,正反打【見波米的解讀】
+1 女二:他情深義重,怎麼忍得住不回頭;女主:他選擇了遵守約定。這不是愛人的決定,是詩人的決定。(這應該就是後續兩人對待感情的不同方式的伏筆)女二:也許確實是她說的,回過頭來。
+1 女主微表情變化所展現的演技真的很不錯
+1 女性聚會上突然的合唱讓我有一種看《仲夏夜驚魂》的感覺,嚇出一身寒毛。【波米:因為這場戲,所以可以認為超出了只是一個愛情片】野宴合唱時,女主聽得開心,女二卻被火燒了且顯得無助。
以女鬼的形象出現,兩次。後來真的出現了這件白色衣服。或許只是婚紗,女主不希望女二嫁人?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理解為女二的姐姐。
女僕墮胎意味著什麼,墮胎時邊上就有一個小嬰兒,女二又為什麼要把這一幕畫下來
俄爾普斯的故事:在女主的畫中,他們只是道別
+1 畫中的第28頁,讓人想起斷背山中那兩件衣服的設定
+1 最後的交響曲,配合女二的長鏡頭表演,加分!
【反派影評】
陳丹青:
他反抗的不是男性,而是男性敘事。
歐洲19世紀前,其實對於女性的壓迫甚至強於中國
古典繪畫都是單光源的,那18世紀肯定不是這麼白
那個時候,在女兒出嫁前,真的要請畫家畫畫。
古典繪畫是富貴的象徵。包括今天也都還有富人畫自己古典畫像的。
本片中的繪畫完全違背了十八世紀的美學選擇。或許是女性電影的刻意為之。
十八世紀沒有這麼差的畫。片中的都是後現代主義的畫。
楊超:
女主一開始的畫作被否定,後來為了表現出畫作的生命力,不得不投入感情愛上女二。
整個電影就相當於是一個畫畫的過程
女二一點一點被剝離出來,一開始是畫(一開始就兩人的對視),後來是她與女二的第一幅畫,再逐漸。。。
真正的抗爭:不是一死了之,而是柔韌、強大。
波米:
紅綠衣服其實是西方古典一名畫中男女主角的衣服顏色。
那個女鬼就是女主的姐姐,也就是相當於女二先死了一次,後來又死了一次。跟神話故事一次。所以,為什麼最後一次回眸看到女二和她姐姐一樣都是穿著婚紗,合二為一。
導演並不是要歌頌一死了之。女二的第一次露臉,就是懸崖前的回眸。
釘畫:男性牢籠
男性就是一種闖入者的姿態
女主一開始為男性社會而畫,後面為女性而畫(畫女僕)。
野宴歌頌女性的生命力,野宴拿來的藥促進了女性的性解放
女主和女二為女僕創造了一個女性共同體。
女書文化
拉緊束腰也意味著從此要被男性社會束縛住了
性別敘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