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DAU:娜塔莎》影評:本世紀最具爭議電影:是藝術還是不道德的實驗?
DAU:娜塔莎影評今年2月柏林電影節期間,有一部電影在放映後,便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有人說它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但也有人在觀影期間就憤然離席,給電影怒打一星。
隨後,網絡上看過的或是沒看過這部電影的,都因為從不同層面了解到電影內容而爭吵不斷,電影的豆瓣評分也從剛開始的8.9分,降到現在的6.7分。
到底它是一部偉大的電影,還是一場不道德的實驗?
《DAU:娜塔莎》
DAU. Natasha
早在2010年就有傳聞說,俄羅斯有一位「狂人導演」在拍攝電影,被這個電影項目開除的人說,導演逼著大家穿蘇聯時代的衣服,吃蘇聯時代的罐頭,用蘇聯時代的錢幣進行交易。
也已經有人說,那根本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做監獄實驗……直到今年柏林電影節上,大家才知道這個傳聞的真面目。
俄羅斯導演葉卡特琳娜·奧特爾和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原本打算拍攝蘇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列夫·朗道(Lev Landau)的故事,卻不知不覺中發展成一項實驗性質很強、自有生命的DAU計劃。
兩位導演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市(Kharkiv)裡的荒廢游泳池,重建起了一個12,000平方米的物理和技術研究院——製作團隊在裡面還原了1938年至1968年蘇聯的生活場景,並招募了10,400多位素人演員,他們穿上蘇聯服飾,按不同角色設定入住研究院,在那裡體驗該年代下的角色生活。
這些演員在進入研究院後,就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攝影機會在裡面隨時捕捉他們的狀態,即便沒有在拍攝時,「演員們」也不能離開設定角色的狀態,有些人甚至就這樣以角色狀態在裡面生活了三年。
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楚門的世界》,《DAU:娜塔莎》的主要「演員」Olga就曾在被訪時談到,「過程有時是可怕、壓迫的。我們會恐懼,會愛,會產生感情。我們並沒有照著劇本走,那是我們的生活。」
製作團隊在這個實驗裡拍下了700多小時的影像素材,製作成了14部長片,原本計劃是在2011年戛納電影節中首映,但最終等到了2020年柏林電影節才揭開神秘面紗,其中《DAU:娜塔莎》入圍了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而另一部《列夫?朗道:退變》則入選特別展映,其他12部電影仍在後期製作中。
《DAU:娜塔莎》的主角就是娜塔莎,她和朋友奧利亞在蘇聯秘密科學研究所的食堂裡工作。
Natasha的日常生活很苦悶,她心裡嚮往著愛情,可惜愛過的人性格卑劣,而工作上她又經常和奧利亞有摩擦與爭吵,兩人總在一天工作完成後喝個酩酊大醉,然後歇斯底里地爭吵。
而無論是她們喝醉酒,還是激烈爭吵,都是真實事件和反應,事前並沒有劇本安排,也可想而知,兩人之間的厭惡和仇恨其實積蓄了很長一段時間。
某天,娜塔莎應奧利亞的邀約出席派對,認識了負責一項實驗的法國科學家盧克·比格。盧克對娜塔莎來說充滿新鮮感,兩人雖然言語不通,但相互間很快就產生了好感,醉酒後更是發生了一夜情。
但後來娜塔莎卻因為這件事被特務帶走,特務對她進行了壓迫式的審問,讓她墮入深淵……
這部電影備受爭議的地方在於虛實的模糊,無論是娜塔莎和奧利亞的醉酒戲,還是她和盧克的性愛場面,抑或是最後40分鐘特務對她的凌辱過程,那些在其他電影中一般是用暗示、借位或假裝演繹的情節,如今都真實地發生了。
就連女主角情緒的崩潰,也都是真實的,那種痛苦與恐懼根本無法演繹。
那麼,「假戲真做」是否意味著片中女性其實是遭到了性暴力?演員是否成了實驗工具而被非人化?
諸如此類的道德問題,幾乎掩蓋了電影本身的內容,也讓人難以客觀地去看待這部電影。
可以說,當觀眾知道了這些背景時,就會發現它的事實性問題早就超越了電影本身的「藝術高度」。如果僅從電影角度來討論,它在故事、攝影、表演等各個方面,都並不突出。
實際上,《DAU:娜塔莎》本身就是控訴極權的不人道行為,娜塔莎視為愉悅並從中重拾自信的情慾關係,被特務所代表的極權認為是罪行,而女主角在不人道的、摧殘性的審訊過程中,也只能承認那是被逼的。
這些行為很可能是在蘇聯發生過的,而DAU這個項目本身的目的,就是讓「演員們」盡可能地回到當時的生活狀態,以還原出接近真實的情景和判斷。
但個人認為,電影敘事應該遵循美國知名電影製片人斯坦利·D.威廉斯所提到的「道德前提」,也就是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同與遵循的一種道德準則與倫理觀念,雖然主演們在事後都表示願意承受這段「生活」帶來的恐懼和愛,但DAU毫無疑問地都對她們造成心靈折磨與肉體傷害。
而導演在放映後的採訪中,也繞開了關於道德層面的問題,但哪怕這個項目出於正義,哪怕這些電影只求真實,哪怕電影所要探討的正是難以直視的人性問題,都不應該試圖把人當作工具,以藝術之名消費她們的肉體乃至精神世界。
作者:Phoenix
來源:WonderFilm萬德影視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