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這篇命題作文,我調動了全部藝術積累|劉江覆盤《光榮與夢想》

2021-06-16 13:31:05

《光榮與夢想》昨晚收官。

「千難萬險,百折不撓。把馬列主義中國化,並最後取得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夢想,這是我們的光榮。未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永遠都不能忘記,我們走過的道路。」鏡頭流轉中,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代國家領導人依次顯現。《光榮與夢想》終從歷史走到了現實。

在40集的篇幅裡,展現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國再到立國的三十多年,《光榮與夢想》的難度不言而喻。劉江導演和他的團隊在宏觀上採用編年體敘事,還原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征程,在微觀上將偉人凡人化,刻畫出夫妻、父子之間的情感,將「光榮與夢想」的主題精準輸出,化入人心。

好的文藝作品不僅應符合時代的需求,兼顧觀眾的審美趣味,還應對觀眾產生價值引領。《光榮與夢想》有這樣的魅力。它讓我們心懷感恩,對那些一路走來無私奉獻的革命者滿懷敬意。它也讓我們心如刀絞,為一路走來已然流血犧牲的先烈黯然神傷。

如何將一個命題作文拍得觸及人心?如何在只有歷史唯一答案的前提下,實現影像美學創新?在大結局前一天,我們與劉江導演連線,聽他細說《光榮與夢想》的幕後故事。

劉江出身於北京電影學院88級表演系,卻最終成為一名導演。從2003年手執導筒拍出《鐵血青春》開始,劉江持續在導演領域深耕,他拍攝的《媳婦的美好時代》《黎明之前》《咱們結婚吧》《老酒館》等作品,在藝術水準和作品影響力上有口皆碑。同時,他已經將飛天獎優秀導演獎、金鷹獎最佳導演獎、白玉蘭最佳導演獎這電視劇領域三大獎項收入囊中,實現大滿貫。

《光榮與夢想》是他首次執導重大革命歷史劇,雖然此前在黨史研究上沒有太多積累,但他稱自己這次的創作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以下為劉江導演的自述。

一開始真沒覺得這事兒多難

2019年下半年,我的上一部劇《老酒館》正在熱播之時,總局的相關領導突然找我談話,希望我用一部描寫我黨如何建立,如何一路走來的史詩劇,給黨成立100週年獻禮,以響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號召。

我當時對黨史的瞭解和普通人差不多,知其大概,不甚瞭然,但能接到這樣一個任務,又深感榮幸。雖然只有一個概念,連劇名、劇本都還沒有,而且還要趕在2021年播出,可謂時間緊、任務重,但我其實心裡邊沒有太大的壓力,反倒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氣。

實際上,領導找我之前,我已經在籌備另外一部劇了,連演員都簽好了,準備過完年就開機。當時的想法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兩部劇同時跟進,等到那部劇拍差不多了,我就撤出來,專心拍《光榮與夢想》。現在想想,這種想法太危險了,根本兼顧不了,著實有些後怕。

沒想到,疫情來襲,那部劇無法按原定計劃開機。在閉門不出的日子裡,我反而開始沉下心來學習黨史,從文字資料到影視劇看了個遍,尤其是在看完金一南的《苦難輝煌》之後,我的創作慾望一下就全打開了。原來黨史還能這麼講,原來那段歷史如此生動,我馬上知道了自己要拍什麼了。

我一直以為,不管什麼題材的電視劇,本質上都是文藝作品,在創作上要符合基本的故事規律。講好故事,讓老百姓愛看,才是導演該乾的事兒。所以我和編劇趙寧宇商量出了三個基本方向:

首先,有戲劇衝突的部分詳寫,戲劇性弱的部分可以用旁白補充。

其次,要儘可能使用新素材、新發現。畢竟黨史前前後後拍了這麼多年,光我自己看過的就不下幾十部,我們再走老路沒太大意思。

第三,熱血和燃情要時時在場。比如,楊靖宇、方誌敏、瞿秋白的犧牲場景一定要寫。因為這部劇的主題之一是「信仰和犧牲」,這些人雖然不在故事主線上,但我可以用視聽手法,將他們自然地裝進去。既能達到感染觀眾的效果,又不失流暢感。

對導演來說,我首先要做的是將編劇的文字語言轉化為合理的視聽語言。比如,毛澤東與楊開慧的那場訣別戲,原劇本寫了滿滿的一頁臺詞,但其實最後拍出來就只剩下一句簡單的「別回頭,往前走。」但通過鏡頭轉化和音樂烘托,人物內心的悲痛、無奈和堅定等各種情感雜糅在一起,能夠直擊觀眾的內心。我看彈幕上就有人說,「從此眼淚化作傾盆雨。」

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字後,戰場上雙方士兵仍在對峙,等待停戰日期的到來。勝利來臨的那一刻,「神槍手」張桃芳原本有很多臺詞,我也只留下一句「戰爭結束了。」在我看來,那種情景下,只有這一句能夠抒發戰士們心中沉積多年的鬱結,也能迅速感染到觀眾。

演員的選擇上,我一開始就有聚攏有市場號召力演員的本能反應。因為拍這種紅色經典,明星多也是保證觀眾觸達率的一種方式。但我選演員也有一個原則:合適且有演員的基本素養。沒想到的是,這個過程異常順利,幾乎是一呼百應,演員們都願意來。

不過,開機後我們遇到了很多麻煩。劇中涉及到的真實歷史人物超過400人,場景多達900多個,服裝也不斷在變,隨時都有可能出錯,光服裝部門和道具們就各有一百多工作人員。這對導演的現場調度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我們先開了A組,在磨合了一個月後,B組和C組也陸續啟動。其中C組主要負責戰爭戲。我們先在橫店集中搭景拍攝,而後B組和C組合組後一起轉場到天漠,在那裡完成了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武戲部分。

A組在橫店拍攝完之後直接前往西北延川,完成窯洞的戲份,而後再到達延安,在當地遺址拍攝中共七大等重要會議,再轉場長沙,在那裡拍攝了開場的板倉戲。最終各組在北京臥牛山影視城完成匯合,集中為一個組,進行後續的掃尾拍攝。前後總共轉場9個地方。

戰爭戲大部分是實拍,唯獨解放戰爭的情節用了《大決戰》等影視劇的片段。我非常感謝八一電影製片廠,他們對我們的需求大力支持,免費提供相關素材,所以他們算是這部劇的聯合攝製。

有些觀眾已經發現了,這部劇的妝容很講究,甚至不少人是素顏出演。王麗坤從頭到尾都是素顏,李小冉臉上的圓潤感也是通過後期加上去的,就連飾演宋美齡的高圓圓,我們也堅持不用濾鏡。我非常感謝演員們的配合,一起追求人物的真實感,因為這些細節上稍微有點矯揉造作,都是會讓觀眾齣戲的。

包括在道具的製作上,我們也力求真實。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手稿,我們做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有時候服裝來不及做舊,也要在後期補上。如果一部重大革命題材做不到這些,又如何讓觀眾信服呢?

從現代到歷史,從普通人到偉人

我一直強調,在歷史劇創作只有唯一答案的情況下,影像創新就顯得格外重要。

長鏡頭的運用是其中的一個特點。用8分多鐘的一鏡到底繪出長征圖景,用3分多鐘的長鏡頭表現軍民日常等等,我們都做了精心設計。

2019年上半年,我在無意中看到了一篇報道,裡邊談到1982年時,有人在楊開慧的故居——板倉楊家小屋發現了她的遺物,其中就有一封寫給毛澤東的信,但可嘆的是,毛澤東一輩子也沒讀到它。這件事給了我極大的震動,所以接到《光榮與夢想》的項目後,我就想著從這個地方著手,開啟那段波瀾壯闊的征程。

於是就有了那個三時空轉換的鏡頭,具體有兩個作用:

一是從現代代入到歷史,帶領觀眾從現代的時空中走向歷史的縱深處,有點類似《泰坦尼克號》的結構。

二是從普通人代入到偉人。無論是毛澤東以丈夫的身份思念妻子,還是以父親的身份想念兒子,都是我們最熟知的家庭情感,它能迅速跟觀眾建立起一種代入感。

除此之外,我還用三個地方表現了史詩與史實的交匯。

首先還是劇集開篇三個時空的轉換,這不是真實影像,卻是真實發生的故事,而我也在刻意追求一種史實感。而後通過鏡頭的兩次轉換,將其從史實轉化為史詩。

第二個出現在「開國大典」上,隨著劇中的角色走向天安門,鏡頭轉向人山人海的群眾,再轉回來時,就變成了真實的歷史影像。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聲音通過收音機,傳回到了劇中徐向前、任弼時、蔣介石的耳中,以此完成史詩——史實——史詩的三層轉變。

第三個則發生在本劇的終場,劇中人總結陳詞,他們的過往一一閃回,然後過渡到了抗美援朝之後大事件——1954年閱兵,最終轉場到2019年的大閱兵,幾代國家領導人一一出現,由此完成了從史詩到史實的轉場。同時也在呼應開頭,讓觀眾從歷史回到現實。

還有一些鏡頭上的隱喻也比較有意思。中共一大召開時,毛澤東抄了一晚上文件,董必武在清晨來訪,送他一包湖北麻糖,說道,「你已經累了一夜了,我幫你把剩下的一起抄完。」

實際上,開國大典時,當初參會的一大代表中,也只有這倆人站到了天安門城樓上。所以在開國大典之後,他們兩人還有一個握手感慨的戲份,其實就是在呼應這一段。

我如何拍犧牲戲

革命必然伴隨著犧牲,我們這部劇中的犧牲戲尤其多,但如何把它拍好,也是一門學問。否則不但起不到震撼人心的作用,還容易讓觀眾感到麻木。

比如楊開慧的犧牲。我曾經讀到一篇報道,才知道她就義時的細節。原來被打中兩槍後,她依然沒死,還保留一絲氣息,直到幾個小時後又被補了一槍。我當時就在想,在生命垂危的幾個小時裡,她究竟在想些什麼?

一定是在想她最愛、最牽掛的人吧,所以我希望能夠設身處地理解她的心境,從而在影像上加以外化。這個靈感實際上來源於我的生活,我母親臨走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但後來聽家人講,她老說看到我回來了,這個細節我永遠都忘不了。

所以在這部劇中,楊開慧彌留之際看到的是毛澤東的幻影,那是她的一種願望。槍聲再響,幻影消失,她的意識也消失了。

再有就是瞿秋白。我以前看到過瞿秋白穿著馬褲在一個八角亭前拍的照片,面帶微笑,神色輕鬆,沒想到那竟然是他的遺照。所以我就去查清楚了他犧牲時的細節,然後就堅持要把這段呈現出來。

還有李大釗。他被執行絞刑時,我給了一個遠景鏡頭,然後畫面定格,色調迅速從彩色變成黑白,字幕出現,緊接著就是一個回顧他革命生涯的蒙太奇。

方誌敏被殺害的情節,我在後期也做了強化處理,除了配樂之外,還加了一段方誌敏《可愛的中國》旁白。

之所以在有限的篇幅裡,用心呈現每個人的犧牲過程,是因為他們的經歷最能表現「信仰和犧牲」的主題之一。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呢?但歷史上就有這麼一群人,為了中國的光榮與夢想,矢志不渝,永不妥協。這是我最想傳達給觀眾的。

【文/許心強】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