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一個孤獨症患者的夢囈

星際救援影評

《星際救援》也許是今年爭議最大的一部科幻片了。

其爭議就在於它到底是不是一部科幻片。

科幻迷們看完後紛紛表示,這丫拍的啥玩意啊!基本的物理常識都不過關。

文藝迷們看完後紛紛表示,你丫沒看懂別亂噴!這是高大上的文藝科幻片。

的確,《星際救援》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文藝片,還是特私密的那種作者電影。

在我看來,它通篇都在咀嚼一個詞——「孤獨」。

1、 一個純理性主義者的孤獨

「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理查德·耶茨《十一種孤獨》

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是這樣開頭的:

「有一句話我早就想對你們說,」丁儀對妻子和女兒說,「我心中的位置大部分都被物理學占據了,只是努力擠出了一個小角落給你們,對此我心裡很痛苦,但也實在是沒辦法。」

他的妻子方琳說:「這話你對我說過兩百遍了。」

十歲的女兒文文說:「對我也說過一百遍了。」

丁儀搖搖頭說:「可你們始終沒能理解我這話的真正含義,你們不懂得物理學到底是什麼。」

旁人無法理解一個純理性主義者的孤獨,就如同她們不懂得物理學到底是什麼一樣。

在他們眼中,真正的美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想像力才能看到它,與海洋花朵森林不同,它沒有色彩和形狀,只有當你用想像力和數學把整個宇宙在手中捏成一團兒,使它變成你的一個心愛的玩具,你才能看到這種美……

這種想法無疑是孤獨的。

他們對於知識的探索,是執著與唯一的。

「在一個不可知的宇宙裡,我的心臟懶得跳動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

「你把宇宙的終極奧秘告訴我,然後毀滅我。」

即便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是快樂的。

「但我快樂,也希望你能分享我的快樂。」

因為對於宇宙的浩瀚來說,個體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

「當宇宙的和諧之美一覽無遺地展現在你面前時,生命只是一個很小的代價。」

在他們的字典裡,「美」的定義便是科學本身。

「最後,當生存問題完全解決,當愛情因個體的異化和融和而消失,當藝術因過分的精緻和晦澀而最終死亡,對宇宙終極美的追求便成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託,他們的這種行為方式也就符合了整個世界的基本價值觀。」

旁人無法為他們做出選擇,也無需為他們承擔責任。

「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生命是他們自己的,他們當然可以用它來換取自己認為崇高的東西。」

有人對他們這樣說:

「放鬆自己,在黃昏的鳥鳴中看著夜幕降臨大地,在銀色的月光下聽著懷舊的音樂,喝著美酒想著你心愛的人……這時你們就會發現,終極真理並不像你們想的那麼重要,與你們追求的虛無飄渺的宇宙和諧之美相比,這樣的美更讓人陶醉。」

他們的回答卻是:

「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們沒必要互相理解。」

他們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孤獨,因為對於科學真理的追求,實在是太美了!

2、一個純感性主義的孤獨

「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卻可以將它撫慰。」 ——周國平

湯米·李·瓊斯飾演的父親是一個純理性主義的科學家,他的孤獨來源於世人對他執著追求地外生命的不理解、不認同。

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兒子卻是一個純感性主義的工程師,他也有不亞於父親的執念,那便是去尋找父親。

你跨越45億公里的距離,去外太空尋找未知生命;而我跨越了同樣的距離,卻只為尋找你。

你用了29年的時間去探索宇宙奧秘,而我卻用了29年的時間試圖忘記你……最終,我們都一敗塗地。

在你的眼中,星際救援背負著全人類的使命;可在我心中,從事宇航工作,只是為了完成我個人的私願——有機會去尋找你。

對於科學的愛與對於家人的愛放在一起,分不出大小,也無所謂高低。

可這一份執著而生的孤獨,卻如宇宙一般浩渺無際……因為無人可以理解,也無人可以傾訴。

當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父親時,父親卻對他說:

「這裡就是我的家。其實我從來就沒有在乎過你和你媽媽,還有你那些小聰明。三十年來,我呼吸著這裡的空氣,吃著這裡的食物,在這裡承受著艱苦的生活與工作,我從來沒有一次想過那個‘家’。我知道你的母親會成為寡婦,你會成為孤兒,但我找到了自己的宿命。所以我拋棄了你……」

當父親最終要求兒子放手,選擇伴著自己的理想而逝時,那一份理性主義者的孤獨走到了圓滿的終點。

兒子卻只能痛苦的望著父親飄向宇宙深處……他用29年的時間來到這裡,剛剛見到父親,讀懂父親,卻要隨即面對與他永別。

這一刻,一直表現沉著冷靜的兒子終於無法在偽裝下去了,他默默的流下了一行眼淚。

從太空梯墜落大氣層時,在月球基地遇襲時,在太空船裡與狒狒搏鬥時,降落火星同伴緊張失控時,他的心率都未曾超過80。

影片前半段為他所鋪墊的人設徹底崩塌了,那個遭遇一切困難與危險都不為所動的堅強男人終於露出了他的本來面目……他像一個孩子受了委屈般的哭了。

父親看見了宇宙的浩瀚,縹緲虛無。

兒子卻看到了人生的意義:唯有愛,值得銘記。

他這一份感性主義者的孤獨,經歷了29年,卻遠未結束……

3、星際救援的孤獨

「孤獨與被隔離,是超越人類可以承受的痛苦。」——儒勒·凡爾納

除開純商業目的的太空獵奇電影,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太空科幻片都在講述「孤獨」二字。

《地心引力》中的桑德拉·布洛克,萬籟俱寂中失去同伴後的絕望性孤獨;

《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一種百無聊賴的樂觀性孤獨;

《星際穿越》中的安妮·海瑟薇,太空一天地球十年的時差性孤獨;

《異形:契約》中的邁克爾·法斯賓德,渴望神性附體的造物者式孤獨;

《太空旅客》中的克里斯·帕拉特,必須面對幾十年單身的生理心理雙孤獨;

《月球》中的山姆·洛克威爾,只能自己與自己說話的克隆式孤獨;

《星際救援》中的湯米·李·瓊斯與布拉德·皮特,理性主義者與感性主義者互相無法理解的孤獨。

為什麼大家都愛用太空科幻片來作為「孤獨」情緒的載體?

因為宇宙渺無邊際、空虛寂寥,無限放大了人們心中的悲傷與寂寞。

宇宙的無限大與個體的有限小在空間上形成了對比;

星辰的不計其數與同伴的小於等於一也在數量上造成了反差;

太空失重的輕靈與宇航服的沉重又在重量上形成了對比;

星際間距離以光年計與人類的壽命在時間上再一次造成了反差……

這一切都在各種維度上令仰望星空的人無意間激發了哲學思考。在太空深處的航天器中,宇航員唯一的心靈指向便只會是——孤獨。

4、詹姆士·格雷的孤獨

國外評分:爛番茄新鮮度84%、爆米花值40%,IMDB6.8。

國外評分:相對專業類豆瓣7.1,時光網7.4;大眾娛樂類淘票票7.3,貓眼6.5。

熟悉這幾個平台評分慣例的都清楚豆瓣7.1(7分以上可以算中上)與貓眼6.5(8分以下都算是中下)之間其實嚴重倒掛的。

《星際救援》再一次陷入詹姆士·格雷式的怪圈,即叫好不叫座。也就是電影專業人士與媒體對它的評價很高,但普通觀眾就是不喜歡。

這並不是第一次了,他之前導演的《兩個情人》《迷失Z城》也都是這樣,專業類與大眾類評分倒掛。

是這屆影評人太裝逼了?還是這屆觀眾不行?

其實還是觀影前的期待值在作怪。影評人或是資深影迷熟悉詹姆士·格雷的沉悶調性,自然是以欣賞慢節奏文藝片的心態來觀影的。

而不明就裡的圍觀觀眾大部分是因為片名或是預告片宣傳的視效科幻大片定位才走進影院的,看完後自然會罵影片掛羊頭賣狗肉。

製片方或院線為了把它包裝成一部商業科幻大片花了很多心思,這就導致了普通觀眾上當受騙後怒打低分的後果。

而詹姆士·格雷原本就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導演,他的所有電影都保持著一以貫之的作者電影調性,很少隨波逐流,只是不斷嘗試用冒險片、科幻片等不同的外殼去展現哲思性較強的內核。

這種導演是很「孤獨」的,在商業片橫行的當下並不受人待見。就像他的電影裡經常呈現的「孤獨」狀態,無法讓所有人都理解,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表達欲,與固有的表達方式。

「孤獨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來、要衝湧出去,便渴望有人呼應他,收留他,理解他。」——史鐵生

這是一顆充盈得要流溢出來、要衝湧出去的心,儘管很孤獨,卻渴望觀眾呼應他,收留他,理解他。效果不一定理想,但這種創作的快樂,他沒法捨棄。

「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歌德

很多時候孤獨是可怕的,但並不可恥;從某種角度來看,它甚至很寶貴、很浪漫;我們要學會理解他人的「孤獨」,更要學會享受自己的「孤獨」。

「一個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他若無法享受孤獨,就不會喜愛自由,因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華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