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一次關於善待地球的星際思考

星際救援影評

印象中,太空科幻題材的電影總會為故事裹上一件隱喻的外衣,以此讓硬核的畫面顯露出深刻的內在。《星際救援》也是如此,通篇的敘事基調猶如主人公經歷一般,透著濃濃的孤獨感,讓觀眾在抽象而跳躍的情節中去揣摩導演藏在故事背後的寓意。這是一個考驗觀眾極大耐心的過程,自然也對演員提出了極高的挑戰。總體而言,布拉德·皮特的傾力表現終究還是撐起了這2個小時的太空漫步,從他那張歷經歲月洗禮的憔悴容顏中,我似乎能讀到一些深沉的意味,而這份意味對於生活在地球的我們而言,也是值得思考與回味的。

電影的核心立意都放在了克利福德和羅伊這對失散多年的陌生父子上。某種角度上,「父與子」隱喻著故事關於宇宙與地球關係的思考。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一個太空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時代,美國的航天技術已經達到能隨心所欲遊走於太陽系各大行星的程度。或許,正是由於人類(好萊塢電影中,美國自然成為代言人)在航天領域的空前成功,讓我們在星際救援的道路上愈加無畏。主人公羅伊的父親便是一個典型的指代,他一意孤行地走上了探尋外星智慧生物的不歸路,也因此拋棄了家庭、拋棄了兒子、拋棄了同事和戰友、拋棄了地球。

與之相對,作為兒子的羅伊雖然子承父業,成為了航天工程師,但始終生活在父親不告而別的陰霾中,他顯然是與父親截然相反的人物設定,雖然孤獨、冷漠,似乎遇到任何驚心動魄的事情,於他而言都能心如止水、淡然處之。其實,他的內心還是保留了那份火熱的情感,也就是那份對於父親為何失蹤的羈絆。當他與父親日益臨近時,這份激動與難耐再也掩飾不住,最終驅動著他衝破旁人的質疑與重圍,毅然踏上尋父的單程之旅。

從中不難感受到,父親自詡為先進文明的開拓者,為追求未知的星際世界無情拋棄了地球的一切,而兒子羅伊正是父親拋棄的受害者,他一路的苦苦追尋恰恰表現出地球對於人類的寶貴。地球才是人類的家園,我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懂得愛、在這裡感受一切傷痛與喜悅。

除了父與子的人物對比,電影還有意在星際與地球的描繪上刻意地進行了區分。表面上看,電影95%的情節都放在了太空而對地球的描繪只有一些隻言片語和遠景畫面,似乎吻合了《星際救援》的片名。但是,影片每一次提及地球都是近乎美麗的,無論是那顆從月球遙望的「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是一張在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船員所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還是每次降落地球時的青山綠水,無論是羅伊關在火星屋內的牆壁投影,還是與人對話透露出的隻言片語,點點滴滴都在敘述和描繪著地球的溫柔與美好,似乎暗示著人類如今一切的文明都地球這個家園所賦予和孕育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之處是,影片沒有絲毫敘述我們破壞地球的篇幅,但如今回想,彷彿每個情節都暗示這我們要呵護她的美好:不明電湧導致的航天站爆炸、月球飆車槍戰、太空飛船中猿人生物的瘋狂襲擊,反映著星際世界對於人類在太空中無畏橫行的天然報復,警告著在太空探索中愈加膨脹的我們,別再於「去向何處」的迷途中漸行漸遠,卻忘記了自己根在何處。由此折射出現實世界的我們,一邊享受著她賦予我們的一切,但同時也在傷害著她的一切:汙染她的肌理、破壞她的生態、最終拋棄她全部......不知不覺中我成了冷些的殺手與惡魔,在自以為是的征程中失去了最彌足珍貴的財富。

總之,導演看似講述了一個「星際救援」的故事,其更深層的目的在於引導我們對如何善待地球家園進行一次必要的思考,希望努力喚回一意孤行的我們千萬別失去那顆「回歸地球」的初心:在科學的宇宙中無畏探索固然重要,但心歸家園的信念萬不可拋棄,無論我們人類未來走向何方,地球終究是我們誕生的搖籃和生活的伊甸園,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源於斯、長於斯,無可替代。正如片末處男主人公重返地球後的喃喃自語:「我注意到了周圍的事物及身邊的人/我體貼留心/我專注重點,排除一切干擾/我不確定未來,但我不擔心/我會依賴我最親近的人/我會分擔他們的負擔,他們也會為我分擔/我會活著、愛著。」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