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我們在逃避還是在追求孤獨?

星際救援影評

「能去電影院看的片子,就別在電腦上看。」這句話對我來說是個原則,特別像《星際救援》( Ad Astra )這樣的片子更是如此:倘若不是在靜謐的影院中觀看,我也許會看不進去……

本片在評論界受到普遍好評,觀眾們卻不太買賬——看完影片後我算知道怎麼回事了,這是部披著商業科幻片外衣的文藝片,它其實真的不「商業」。

在我看來,《星際救援》的調性「很喪、很孤獨」,從主角性格到故事劇情再到精神主旨,全都很難讓人愉悅起來,因此看這片子就特別需要觀眾產生共鳴:如果你能沉浸進去,會甘之若飴;如果你入不了戲,會感到沉悶無聊。

但我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人喜歡、欣賞這部電影,因為孤獨的人越來越多了。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既然是科幻片,那就先從「科幻」層面說起。簡而言之,《星際救援》在技術設計和體系建設方面並不成功,沒有留下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

影片故事背景設定在近未來,此時人類已進一步走向星辰大海,能在大氣層維度建造太空梯,能自由航行於地球和月球之間,能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最遠的利馬號飛船能行至海王星附近,探索太陽系邊緣區域。

這其實已領先了現實世界中航天科技幾十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然而影片中所呈現的細節幾乎都是當下航天技術的簡易翻版,即便有個別看上去很高級很先進的設計,也顯得與環境有些格格不入。

就說動力系統吧,人類都快實現太陽系航行自由了,載具卻依然是火箭,從火星到海王星79天+的航程,以片子裡的太空飛行裝置、內置設備和維生系統來說,是不足以讓人信服的。

另外,月球基地早已有序「世俗化」,基地外卻還是蠻荒的「狂野西部」,這也顯得矛盾與違和……

連我這個非專業的觀眾都能覺察到這些怪異的點,可想而知在懂行的人眼裡,《星際救援》會是什麼樣了——這算不上是一部「硬科幻」作品。

當然,上述那些問題並不妨礙影片展現出宇宙的空曠和廣闊,以及那些絢麗動人的場景,比如海王星那條美麗又危險的小行星帶。

歸根結底,《星際救援》的科幻背景只是一個用來方便敘事抒情的殼,導演格雷看重的是這個舞台所能附加的效果,而並不太在意舞台本身的設計……這點是否為一個減分項,得看觀眾自己是否真的注意、在意了,在此我不下結論。

影片真正的看點,是人物的認知、狀態和情感

《星際救援》說是布拉德·皮特的獨角戲毫不為過,他飾演的主角羅伊為整部影片定了基調,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大家的神經。

羅伊·麥克布萊德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是一個心理素質極其出眾的航天工程師,冷靜、沉穩,很難受外界影響產生情緒波動,哪怕太空梯發生嚴重事故、從大氣層跌落地面,他的心率都沒超過80;與此同時,羅伊還是先驅航天員克利福德·麥克布萊德的兒子,成長、生活在英雄的光環之下,他對別人面帶微笑,在心裡卻始終無悲無喜。

別以為羅伊很酷、很有趣,多看會兒電影就能知道他性格有多麼沉悶,和妻子伊芙告吹,身邊沒有親人朋友,皆是這種脾氣使然,用「孤獨症」都無法概括完全。

所以《星際救援》註定不會得到太多人喜愛,除了之前提過的硬件短板外,關鍵在於主角的人設實在太喪,哪怕理解羅伊、感同身受的觀眾都不會開心。

在如此情緒和語境下,即便原本能讓人看得有趣的「商業橋段」都會變味:拿羅伊從月球到火星基地的三次危機來說,前往發射基地時受到劫掠者攻擊、太空救援時遭遇憤怒狒狒偷襲、降落前代理船長犯懵失控,每一次都是險象環生差點沒命,每次都是靠著羅伊的處事不驚、沉著應對化解,正常情況下,倖存下來的人應該歡呼、哀痛、後怕、吹牛、開玩笑等等,可羅伊的反應呢?和遇事之前一樣。

羅伊似乎喪失了生而為人的七情六慾,他缺乏情緒,而觀眾的情緒又無處安放、發洩……這電影怎麼能讓人看得爽嘛。

得益於此氛圍,影片許多角色都差不多是這個操行。

《星際救援》中的配角走馬觀花般出場,沒給人留下太深印象,出生並成長於火星基地的海倫算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某種程度上,她和羅伊很像,遇事不驚,看淡生死,能讓她上心的事情屈指可數,為一個了結恩怨的莫須有機會,她冒大不韙把羅伊送去了仙王座號……

我想,這才是導演選擇太空科幻題材來作為故事載體的原因:無邊無際、空虛寂寞的宇宙外太空,無限放大了人心中的漠然和孤獨,這正是影片的核心主題。

像羅伊獨自乘坐仙王座號前往海王星的一段,就拍得非常「意識流」,伴隨著無垠的黑色空間和角色的輾轉反側,把片子看進去的觀眾完全能一發入魂。

基礎打好了,之後的敘述便容易多了。大家都體會到了羅伊波瀾不驚的孤獨,但故事不會僅僅止於這份孤獨

羅伊的脾性很大程度上遺傳自他的父親克利福德:父子倆都喜歡獨處,心裡裝不進別人,一份遠離地球、深入太空的工作無疑非常適合他們,因為這項事業能滿足他們離群索居、無牽無掛的願望。

可羅伊的心病也恰恰來源於父親——他打小已習慣了父親對自己和母親的無視。所以,當得知父親可能還活著時,羅伊很平靜;當在火星基地不斷給利馬號發官方消息時,羅伊也很平靜;但在忍不住對父親說了幾句心裡話,並得到對方的回復後,羅伊激動了,這也是他記錄在案的唯一一次心率加快、沒有通過心理測試。

人類文明是在創造與毀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性也總是在自我延續與自我毀滅的搖擺中掙扎,這或許是羅伊痛苦的根源。

在理解羅伊的彷徨和歸宿前,不妨先看看他的父親。個人認為,克利福德是個真正追求孤獨的人,「探索未知生命」是他逃離塵世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他不惜殺死其他所有船員也要留在太空時,這一心理就暴露無遺了。

但克利福德為何還要回應羅伊的呼喚?我只能解釋為他沒有泯滅最後一絲牽掛和羈絆,他想把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傳下去,此番言行並沒有改變他的初衷和底線,他寧願直接死在太空裡,也不想再回到那個嘈雜的人世中去。

父子倆的相似度高達九成以上(我覺得克利福德提出讓羅伊留下來,並非他想和兒子作伴,而是他認為羅伊和自己是一類人),可最終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擁有了不同的結局。

羅伊熟悉孤獨、習慣孤獨、渴望孤獨,可由始至終都未徹底放棄擺脫孤獨,他像一個孱弱又卑微的戰士,在面對近乎注定的死亡時,跌跌撞撞戰勝了敵人,傷痕累累回到了家鄉。

或許是《星際救援》先前氛圍營造地太好了,我覺得最後讓羅伊和父親那樣獨自死去更能體現影片哀傷寂寥的悲劇氣質……不過,誰又能苛責電影在結束時為觀眾多留下一些希望呢?

無論這個世界多麼清冷,都無法阻擋人們對於溫暖的追逐。

【也歡迎關注我公號「有愛評論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