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BPM》影評:拒絕冷漠!正視是起碼的尊重~

BPM影評

文 | 驕陽下的小木馬

「生活中,我是一個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疾病定義了我。」

這是《BPM》中肖恩的回答,深深的觸動著我,他說的很坦然很瀟灑,可還是能聽出這句話裡無盡的辛酸、悲涼。

《BPM》是一部同性影片,這也是它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被一同反復提及的原因,但它更是一部關於艾滋病的電影,糅雜著愛、性、社會、政治等諸多元素,自然背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

影片《BPM》中的肖恩是Act Up的早期成員,也是一個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感染那年他16歲,本應該青春無極限的年紀,卻已經開始了生命的倒計時,鏡頭聚焦的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法國,是歐洲艾滋病患者最多的國家,影片中提及每年艾滋病患者新增量達到6000多人,是什麼讓這樣一個龐大的恐怖的數字產生?

冷漠!

社會幾乎無視已經患病的人群,甚至對他們表示輕蔑,因為他們大多是同性戀者、犯人、癮君子、性工作者等特殊人群。社會看不到疾病的擴散,政府不以為意,可生命等待不起。

這時,Act Up出現了,以美國組織為藍本的,法國的一個民間「抗艾」組織,全稱「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這裡聚集著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也許是患者,也許是家屬,也許只是願意身處援手的普通人,他們做著不同的工作,有著不一樣顏色的皮膚,可一個共同的目標讓他們聚集在一起,Act Up並不給人治病,他們是行動主義。

Act Up並不是散漫的患者的聚集地,反而他非常有秩序,每週二有固定的會議,有成員調控討論現場,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發起活動,學習專業的關於艾滋病的知識,有時他們也會各執己見、爭吵不斷,亦或是沒緣由的看不上對方,影片中會議的部分大多以爭論開始,卻以共識結束,伴隨著響指的清脆,一個信念使他們團結,那就是呼籲社會不再漠視,聽聽那些艾滋患者心裡的話,是想要活下去的聲音。

影片也正是圍繞著這個主題來講述的,鏡頭聚焦在Act Up組織,他們的行動、話語,與社會的無視之間的抗衡,帶著赤裸裸的憤怒,與內部成員思想的碰撞,還有,與生命的賽跑。

影片前半部分,大致的節奏很快,示威遊行,帶著激憤的情緒,心臟狂跳的興奮,面對社會的漠視迴避,他們質問政府質問製藥廠商,當正當詢問無果的時候也會採取過激行為,他們喧囂著,只是想要引起社會的重視和幫助,他們走進學校和街道,盡可能的去宣傳艾滋病的預防,可是阻力真的是不小,不但官方的人對此羞於啟齒,就連普通群眾也不願意過多的去了解。

每一次的聚會結束後都是縱情的狂歡,光影交錯,身體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他們釋放激烈而肆意的情緒,彷彿正在訴說著生的喜悅,想把短暫的生命活出不一樣的精彩,那是仍在呼吸的熱情奔放的生命。

而那穿插其中的只有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細胞運動,又和派對的節奏格格不入,它顯盡冰冷,是生命一點點消逝的預警。

如同片名《BPM》,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每分鐘是60下,那麼艾滋病患者只有在派對BPM的house music律動中才能感受到仍活著吧!

《BPM》中一共表現了三次死亡,節奏一次比一次緩慢,篇幅一次比一次長,第一次是告知性的,是報紙上一閃而過的同伴的死訊,第二次是身邊的人倒下、就醫、政治性葬禮遊行,第三次是肖恩的死亡,也是講述最多最細緻的,從病情的惡化開始,治療的無果,到死後的安排,靜靜的一點點就那麼發生了,才發現誰也沒有能力去阻止,只能任其發展,臨了,只剩愛和陪伴。

在一部偏群像的電影中,突出了肖恩的變化,這並未偏離影片本身想傳達的,反而讓影片多了一層人情味兒,從一開始他就是組織裡發言積極的人,憤怒激進、乖張可愛,隨著病情的變化,各種併發症從他身體裡抽走了僅存不多的樂觀,更加看不到希望的肖恩,變得沉默,一切的激進行為,都已經成為了害怕、恐懼、想要活下去的保護色。

關於肖恩的一段同性愛情,導演並過多沒有刻畫人物內心,卻也不是僅僅用性簡單詮釋,隨著時間的推移,默默的陪伴支持表露了影片中難得的溫暖畫面,出生死面前的沒有,連愛都顯得微不足道。

觀影時有個畫面記憶猶新,房間的這一邊人們喝著咖啡、互相安撫,等待著黎明的降臨,一牆之隔的那頭,肖恩靜靜的躺在,往日爭論時的激昂已然不在,那個穿著粉色短裙高聲呼喊的肖恩已然不在,此時的他小小的安靜的躺著,屋子裡燈光昏暗,已經不用再期待黎明的到來。

導演羅賓·坎皮略曾也是Act Up的成員,用這個視角去看待同性戀者、艾滋病,以及整個社會對待這件事的態度,他的鏡頭並沒有過於煽情,而是讓情緒自然的流淌出來,從影片的前半部分的快節奏,隨著故事的推進,就連示威遊行的暴力憤怒,也隨著死亡的節奏,一點點開始平靜、絕望。

不得不說的是影片整體的後期剪輯這的是非常強大,各種穿插交疊的鏡頭,讓觀眾不自覺的深陷其中。

肖恩病情加重的過程,穿插了部分歷史事件的記錄膠片,一下子真實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肖恩安靜的喘息聲外,是寂靜的巴黎,以及被鮮血染紅的塞納河,那種生命的吶喊、掙扎,通過影像展現的淋漓盡致。

《BPM》從示威開始,示威遊行是引起社會關注的手段,是貫穿全片的力量和勇敢,觀影結束才發現那種示威源自內心的恐懼,但更多源自同伴的支持,死亡並不是停止,站起來,正視社會問題,去搏鬥並最終戰勝它。

如同《BPM》中反復的標語:沉默=滅亡。

冷漠,可能是這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無知,給冷漠以藉口,也讓人性變得異常可怕!

(原創非首發)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