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BPM》影評:在它面前,所有同志片都弱爆了!

BPM影評

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性解放運動的興起,艾滋病也逐漸進入了大家的視野。但是大眾對艾滋病依然知之甚少,甚至艾滋病和同性戀者的汙名化經常被聯繫在一起。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這時在法國巴黎成立了抗艾組織「Act Up」,旨在向大眾宣傳防治艾滋病傳播的基礎常識,對抗社會的偏狹和反抗製藥公司的高價壟斷。

這個組織由各色各樣不同的人組成,他們大多身患艾滋病,有同性戀者、有艾滋病患者的親屬、有記者、有律師、有癮君子、有流浪漢……他們為了共同目的而聚在一起。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大大小小的事,活動、口號、服裝、標語等,支持就打響指,反對就發出噓聲。談論時會因為意見不合而互相指責,會在活動時互相支持,他們是一群鮮活而憤怒的人。

那時候,政府和社會都還沒有形成防範艾滋病的共識,即使政府成立了一個防範艾滋病的機構,但是三年來毫無作為,任由艾滋病肆虐。法國當時的艾滋病患者超過了英國和德國艾滋病患者的總和。西恩是這個組織的最早的成員之一,也是組織裡的活躍分子。在16歲時,第一次與自己的數學老師發生了關係,就染上了艾滋病。西恩染上艾滋病之後,沒有選擇報復社會,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投身於為廣大艾滋病患者爭取權益的鬥爭中。

內森是一個剛加入組織不久的新人,好幾年前無意中通過一張圖片了解到艾滋病。當時圖片中,展現了一對得艾滋病前後對比的同性戀人,得艾滋病前的英俊面孔與得艾滋病後面目猙獰的強烈對比深深地刺痛了他。從此內森離開了自己最愛的戀人,五年來沒有一次與人發生過關係。後來得知避孕套可以預防感染,才又聯繫上了戀人,只是那時戀人已經感染了艾滋病。一次打電話慰問戀人,戀人的父親接的電話,告訴內森,他的兒子已經住進了醫院,後來還控制不住情緒地把這一切都歸咎於內森,再後來就內森沒有戀人的消息了。

在一次學校發宣傳資料的活動中,內森給一位女生發宣傳資料,對方一臉不屑地說:我才用不到這個。當時的內森很生氣,在一旁的西恩一把摟過內森的脖子給了內森一個吻,在一旁的女生也就趕緊走了,一個吻化解了怒氣。這之後愛情的火苗在他們之間升起,兩個人越走越近。

剛開始,他們只是一般的情人關係,漸漸地這段關係變了樣。內森對西恩多了一份責任,西恩對內森多了一份愧疚。其中的一個片段讓學長我特別地感動,西恩的CD4不斷下降,身體每況愈下住進了醫院。此時的西恩身體疼痛難忍,且移動不便。內森來看他時,西恩說自己好想他,內森這時擁吻了西恩,溫柔地撫摸著他的身子,給他打了飛機。然後拿著紙巾給西恩擦掉液體還有眼淚,看到這裡,我也忍不住跟著落了淚。

電影的結尾也處理得非常好,組織成員們依據西恩的遺願,帶著他的骨灰,把它噴灑在製藥公司的高管正在宴會的桌子上,正是他們特意把藥品弄得稀缺而高昂。最後帶著西恩的遺像,在繼續抗爭的路上前進著,也象徵著宣傳防治艾滋病傳播的鬥爭還沒有結束。

電影雖以悲劇結尾,但看得過程並沒有消極的基調,正如電影名稱所展示的那樣,大家以BPM的心跳,展現了年輕人的青春與活力,詮釋了生與死。那些感動、羞恥、絕望、亢奮、焦灼、憤怒、歡笑、淚水和鼎沸,就像攪動生命的萬重浪,又像川流不息的動脈血液,每分鐘都在鏘鏘敲打心臟。

劇中,有這樣一句被大家反對過的口號:艾滋病是你,艾滋病是我,艾滋病是大家。覺得這句話放在本文的收尾特別好,宣傳防治艾滋病是每個人的責任。今天,還有很多的青少年抱著僥倖心理而選擇不帶安全套,在學生群體中的艾滋病患者也增長地越來越多,這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