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瘋狂繆思》影評:不抓馬不煽情,她用愛敲開精神病患者的心門

瘋狂繆思影評

相信大家在過去的2017年一定看了不少的人物傳記片,比如頒獎季大熱門《至暗時刻》,相比起拍攝知名歷史人物,我更喜歡那些不為人知的感動,比如平民英雄《勇往直前》。現在,有一部來自巴西,橫掃世界多個電影節的人物傳記片《尼斯:瘋狂的心》在1月5日登陸中國院線了。

片名《尼斯:瘋狂的心》聽起來讓人一頭霧水,還以為法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尼斯,其實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位名叫尼斯·達·西爾維拉的巴西女醫生試用藝術來治癒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無需擔心這些能夠進入中國市場的小眾文藝片質量,豆瓣評分8.0,再看看導演謝飛老爺子給出的5星強烈安利:

這屆金磚電影節比賽片中巴西的選片太強了!這部寫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醫生的傳記片很棒,曾獲東京電影節大獎和女演員獎。如此嚴肅的製作值得表彰!

用愛對抗偏見

故事發生在1944年的里約熱內盧郊區的一家精神病院,在電影的開頭,尼斯醫生嬌小的身軀站在大鐵門前,瘋狂的拍打著那扇象徵著男權與暴力的精神病院大門,也解釋了整部電影的主題。

在那個保守的時代, 因為醫學水平所限,在精神病院內實行的傳統治療方法是電休克療法(electroshock therapy 類似楊永信的電擊療法)還有額葉切除療法(ice pick lobotomy therapy 用冰錐切除大腦一部分,患者會失去感知能力,徹底成為行屍走肉,這個手術太可怕了,我就不貼圖了,請有興趣的同學自行百度),聽起來極為殘忍。

圖為醫生電擊精神病患者

尼斯醫生堅信精神病患者也是有感知力的,他們應該被當做正常人對待,正如她所說,他們沒有瘋,只是在用另一種語言交流。

尼斯選擇用溫和的療法對待他們,通俗點說就是提供畫筆和畫布,鼓勵他們畫畫,通過音樂,繪畫還有小狗來激發他們的潛意識。

和《飛躍瘋人院》相似的是,精神病院是社會的縮影,尼斯在電影中也展現了她與男權體制對抗的決心。面對著質疑她的男醫生,她說道,My instrument is a brush, not an ice pick(我治療的工具是刷子,不是冰錐)

為了推廣自己的療法,她首先讓護士們用客戶來稱呼患者,還帶著他們脫下病號服,親近大自然。

藝術最偉大的地方是表達我們的潛意識。通過繪畫,她看到了客戶們的內心與過去,也知曉了他們痛苦的根源,有一些客戶甚至成為了真正的藝術家,他們才是真實的「至愛梵高」。

尼斯的工作室也逐漸演變成里約熱內盧的無意識意向美術館(Museum of Images of the Unconscious),現在是世界上收藏精神病人藝術作品最多的美術館。

用堅持反抗男權

很多中國觀眾應該和我一樣,對巴西的歷史人物知之甚少,其實尼斯·達·西爾維拉(Nise da Silveira, 1905-1999)在巴西十分有名的女性人物。在我眼裡,比起《美女與野獸》或是《神奇女俠》的女權故事遙遠又夢幻,尼斯才是現實中勵志又能觸摸到的女權人物。

她出生在巴西小鎮,由於歷史原因,巴西政府對學生上大學的年齡有限制,16歲時她不得不拿著假的出生證明進入Salvador醫學校念書。 1926年畢業的時候,她是醫學系的157名學生中的唯一女性。

圖中畫圈的這位就是尼斯醫生

1935年,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被精神病院的護士告發,由於拒絕宣稱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她被判處了2年牢獄。

報紙刊登了尼斯醫生被捕的消息

在尼斯被帶走的時候,她才意識到,那時的醫學界對精神病患者有怎樣封閉的認知。

從精神病理的書籍裡我學到的是精神分裂患者是冷漠的,並且他們無法感知到愛,但是得知我被逮捕後,一位名叫Luisa的病人出手歐打了告發我的女護士,我才明白,他們並不像書裡所寫的那樣。

出獄之後的7年裡,沒有一家公立醫院願意接收她,她與丈夫在巴西遊學,沉溺於研究卡爾榮格的心理療法,也就是治癒靈魂,當時榮格提出的「榮格心理療法」還沒有被任何人付諸實踐過,也被因為理論太抽象遭到了業界的反對,尼斯卻敢於嘗試這在當時較為先鋒的理論。

用真實紀念偉大

與尼斯在80年代的一次相遇,讓導演羅伯特.柏林厄對她難以忘懷,在他的印象中,尼斯是十分有活力的老人,她的一生都在和男權,和任何暴力作鬥爭。

現實中的尼斯也有溫柔的一面,她本人是十足的貓奴。

真貓奴

為了還原尼斯的故事,導演特意跑到故事發生的那家醫院去拍攝,而且電影中的一部分病人是由真實的精神病患者出演。

羅伯托·柏林厄:拍攝前的兩個月我和劇組就抵達了那裡,因為我們需要做大量的排練。一開始很艱難,因為起初演員們都有點害怕,你看到的都是精神病人們最壞的一面,他們很髒,臉很扭曲,穿著和我們不一樣的衣服。
當你越來越了解他們,你就會傾聽他們,關心他們,從他們身上學習,這些病人真的在經歷了磨合之後教會了我們很多,有的人甚至成為了我們電影中的演員。逐漸地,這樣的經歷從一開始的不易變成了一次精彩的經歷,給我和我的劇組成員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我們都經歷了蛻變。

片中每個病人的形象都融合了真實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片中展現的畫作,甚至有一部分就是原作。

歷史照片中作畫的病人們

這位胖阿姨也在電影中被還原了。

電影沒有否認他們是精神病患者,從暴力傾向再到無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我們能夠意識到,他們是病人,但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繪畫讓他們變得安靜,不再焦躁。她的工作室就如孤島一般,是病人們短暫逃離歧視的烏托邦。

雖然電影裡尼斯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現實中,作為榮格的遠程學生,實現了一些成果之後,尼斯還邀請他來參觀病人們的畫展。

中間的是榮格,右邊的是尼斯醫生

儘管這個故事被認為是「太過於巴西本土意義」,但是我認為,電影表現的是更為普世的價值,不僅有尼斯這位異常勇敢堅強的女性,她敢於反抗男權世界,用尊重的態度對待精神病人,更是因為她的堅持證明了藝術對精神病學以及社會的深遠影響。

2005年,為了紀念她百歲誕辰,巴西還特意發行了以她為主題的郵票。

電影結尾處收錄了一段尼斯醫生本人的片段, 片中90歲的老奶奶依舊像天真小女孩一樣充滿激情, 最後她在94歲高齡逝世,終結了她「為時代奮鬥的一生」,如她所說:我只是去了另一個星系而已(moved to another galaxy)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