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首席指揮家》影評:首席指揮家發展史的女性豐碑

首席指揮家影評

#電影首席指揮家 是安東尼婭?布?克(Antonia Brico)的傳記電影,基於真人真事改編,呈現了她從1926年擔任紐約音樂廳的領位員為了實現首席指揮家的夢想不懈努力,在1930年2月年僅28歲時成為首位受邀登上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席的女首席指揮家並揚名歐洲,隨即在1933年獲邀在紐約愛樂樂團演出,並於1934年組建世界上第一個女子交響樂團並擔任指揮的這段頗為艱難但又十分勵志的過程。她是歷史上首位被廣泛關注和接受的世界級的交響樂團女性首席指揮家。

電影在服化道方面與時代和原型做了較好的匹配,劇情則以其面臨的音樂事業發展、愛情、家庭三條線交相推進,最終在釐清了家庭關係並在夢想與愛情間進行了艱難的抉擇之後,實現了音樂事業上的成就。

然而電影也並未神話這種成就,片尾的字幕將人們拉回現實,即便在女性意識和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在古典音樂領域最頂尖的首席指揮家中仍幾乎沒有女性的身影,在擔任首席指揮家的音樂家中,男女比例極度懸殊仍是不爭的事實。除了生理(主要指體力)原因外,「女首席指揮家容易讓男性演奏者分神」「指揮往往象徵著領導和力量,女性會顯得不足」「具備力量的手勢,女性來做無法體現陽剛之氣,反會被理解為充滿攻擊性」「女人無法理解男性作曲家的音樂世界」仍是存在的一些論調。

因而,更可想見在安東尼婭所處的女性地位更為低下的、被定位為家庭主婦和生育機器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且在保守的古典音樂界,由男性擔任指揮仍是難以打破的「歷史傳統」的時代,安東尼婭通過其努力、堅持、堅韌和某些犧牲做到的古典音樂界里程碑式的成就是如此的不易。

片中除女主角外,我也極喜歡安東尼婭的摯友羅賓(我一度希望安東尼婭可以和羅賓在一起),這個角色以男性身份出場,隨著劇情發展又呈現了為成為音樂家的兩重身份反轉,加重了那個年代女性音樂家的艱難卻不懈堅持的份量。另外,非常特別的是,羅賓在電影中的台詞(生錯了性別)與飾演的演員Scott Turner Schofield的真實情況也極度契合,因為Scott本身就是「a transgender male performer」(一個變換性別的男演員)。(這裡夾一個私貨,B站有一個安東尼婭和羅賓的剪輯,喜歡~https://b23.tv/1VpU4z

這部電影除了勵志、愛情、親情、女權等元素外,作為音樂家的傳記片,片中實際由荷蘭廣播愛樂樂團演繹的舒伯特、巴赫、馬勒、德彪西、埃爾加等大師的經典作品,也帶來不錯的視聽享受。

不過對這部電影我也是有些遺憾的:

1. 片中愛情和家庭的篇幅明顯超過了音樂事業線(這可能有歐洲人浪漫的因子有關),這使得女主為成為首席指揮家所具備的才華和所付出的努力顯得不足夠深刻和具有說服力。

首席指揮家是整個樂團的領袖,優秀的樂團通常會集中很多優秀的樂手,讓這些樂手服從於一個能力不佳的指揮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哪怕是男性首席指揮家,初到一個樂團的時候也會面對樂手們故意的挑釁和考驗,並需證明自己的實力,類似的情節更有利於專業性的塑造,但電影中類似的情節只在學習期間的練習中一帶而過,而紐約愛樂樂團的片段也只體現出樂手的不專業和對女性首席指揮家的抵觸。

2. 對於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過於單薄,包括其實可以呼應襯托主角的羅賓,和特意提到的定音鼓手。同時儘管經典古典樂作品演繹得很悅耳,但由於角色的堆疊不足,樂隊演奏本可以起到的震撼效果體現出來也有稍欠火候之感。

3. 女主獲得紐約愛樂樂團的演出成功,包括獲得羅斯福夫人的支持,其實極大程度都依賴於可獲得「最佳前任」稱號的前富二代男友Frank的財力和人脈支持,這也讓人覺得片中表現出來的「女權主義」彷彿被打了折扣。

4. 另外就是歐洲人的浪漫和激情的情節和情緒變化,有些確實難以贏得完全的情感共鳴。船戲除了歐洲電影喜歡加入這個情節之外,看不到必要性(雖然和親生母親的一夜情有點呼應...)

5. 演員們的顏值和演技整體都不錯,唯一就是女主角的下巴(尤其是側顏)真的有點搶眼,以及法令紋稍重(會顯得比男一年紀大...)。但是大部分鏡頭下,女主角還是很美的。

但總的來講,作為在中國大銀幕不常見的荷蘭女性導演的作品,又是古典音樂領域極為標誌性的人物的傳記電影,既包含了時代的展示,又有基於真實的勵志故事,是非常值得觀看的。

———————

接下來,反說一下現如今,儘管與電影中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近100年,女性不再無止境的繁育後代,可以更多的出現在職場,也在一些領域創造了極大的成就,甚至證明了女性的絕大部分能力並不弱於男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優,甚至一些公眾媒體也加大了女權的倡導,但卻仍有很多情況與百年前無甚進步,比如女性仍是承擔家庭責任和撫育孩子的主要一方(甚至可能比以前還要更多的承擔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婚後如果需要一方的事業做出退讓也多數是女性、女性在職場的應聘晉薪酬上仍存在隱形的歧視、女性也仍是面臨暴力性騷擾和潛規則較多的一方......而在一些落後或者奇葩的國家(比如說印度),女性的地位我覺得甚至還不如百年前的歐洲。

關於女性的家庭責任,很多源於生育。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有一個代孕母親為孩子上戶口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也引起了關於代孕違法的嚴肅討論與申明。顯而易見,代孕一旦放開,又將會有更多女性淪為資本下的生育機器,因此在中國這是倫理的底線之一。然而在許多合法的國家,還有很多女性以此為生。

女性平權之路仍有極多桎梏有待突破和改變,也希望未來這個世界可以更多的減少對女性的傷害,更多的給予女性平等的機會,以及投以不帶有色眼鏡的關注。

—————

再說一下女首席指揮家。

儘管電影片尾的字幕寫到,在電影上映的2018年,留聲機評選的世界排名前20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無一女性,世界最偉大的50位首席指揮家也全是男性,但實際上現代的古典音樂界對於女性也沒有那麼讓人絕望。

2013年9月6日,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英國倫敦逍遙音樂節最富盛名的Last Night迎來了自1901年創辦以來112年歷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首席指揮家——瑪琳·艾爾索普(Marion Alsop)。

2018年,為這部影片《首席指揮家》伴奏的荷蘭廣播愛樂樂團任命了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指揮,卡琳娜·卡內拉琪斯(Karina Canellakis)。

另外現在也有不少女性首席指揮家活躍在古典音樂界,除了前面提過的美國巴爾的摩交響樂團和聖保羅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瑪琳·艾爾索普(Marion Alsop),她在2018年也被邀請擔任維也納廣播交響樂隊的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還有曾任德國漢堡國家歌劇院和漢堡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的西蒙娜·揚(Simone Young),她也是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維也納歌劇院的女性第一人;此外還有被譽為「最美女指揮」的昆士蘭交響樂團的墨西哥裔的音樂總監奧朗德拉·德·拉·帕拉(Alondra de la Parra),80年出生的她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帶領世界一流管弦樂團舉行中國巡演的女性首席指揮家;以及偶像級別的日本交響樂女指揮西本智實(Tomomi Nishimoto)等等。

而據外媒報道的最新消息,2021年德國拜羅伊特音樂節將首次出現女性指揮。42歲的烏克蘭首席指揮家奧卡薩娜·麗尼夫將執棒《漂泊的荷蘭人》。

不過,儘管女首席指揮家不再那麼稀有和讓人難以接受,但要想在古典音樂界獲得最高位置,仍需要時間。

—————

本來看完電影很想詳細了解一下Antonia·Brico的生平,無奈網絡上能找到的著實很少,看到的寥寥信息也在此備份一下:

1. 1974年導演Jill Godmilow的一部以Antonia Brico為主角的紀錄片在美國上映,片名是《安東尼婭:一幅女人肖像》(《Antonia: A Portrait of the Woman》)。如果有誰能找到片源,辛苦告訴我~

2. 記錄於Wikimedia上的一段介紹,譯文如下:

安東尼婭·布里克(1902 年 6 月 26 日-1989 年 8 月 3 日)是一名首席指揮家和鋼琴家。

布里克出生在荷蘭鹿特丹。她和她的養父母於 1908 年移民到美國,定居在加利福尼亞州。1919 年離開奧克蘭高中時,她已經是一位有所成就的鋼琴家,並具有指揮經驗。在加州伯克利大學,布里克擔任舊金山歌劇院主任的助理。1923 年畢業後,她在多位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鋼琴,最著名的是在齊格蒙特·斯托霍夫斯基(Sigismund Stojowski)的指導下。1927 年,她進入柏林州立音樂學院,並於 1929 年從該學院指揮專業的碩士班畢業,是第一位獲此學業成果的美國人。在此期間,她還是漢堡愛樂樂團指揮卡爾·穆克的學生,並在畢業後繼續與其學習了三年。

布里克於 1930 年 2 月作為柏林愛樂樂團的專業首席指揮家首次亮相後,與舊金山交響樂團和漢堡愛樂樂團合作,贏得了評論家和公眾的讚譽。隨後作為音樂家交響樂團的客座指揮出現在底特律、華盛頓特區和其他主要城市中。1934 年,她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女子交響樂團的指揮,該樂團於 1939 年 1 月(在男性加入後)成為布里克交響樂團。

1938 年 7 月,布里克是第一個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的女性,並於 1939 年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上指揮了聯邦管弦樂團音樂會。在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巡演中,布里克同時作為鋼琴家和首席指揮家出現,被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邀請擔任赫爾辛基交響樂團的指揮。

從 1942 年起,布里克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定居。在這裡,她成立了巴赫協會和女子弦樂團。她還指揮丹佛商人管弦樂團,該樂團於 1968 年成為布里克交響樂團,1948 年成為丹佛社區交響樂團(後來的丹佛交響樂團)的指揮。布里克還教鋼琴,她的學生包括塞繆爾·伯爾·蘭開斯特(Samuel Burl Lancaster )和英格麗德·安·漢森(Ingrid Ann Hansen)。布里克後持續擔任包括日本女子交響樂在內的世界各地管弦樂隊的客座指揮。

由導演吉爾·戈德米洛(Jill Godmilow)和民謠歌手朱迪·柯林斯(Judy Collins)製作的一部關於布里克人生的紀錄片《安東尼婭:一幅女人肖像》於 1974 年上映。

布里克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去世。

—————

最後,感謝一下給我超前觀影機會的#不散觀影團 ,而且精心設計了映後的現場音樂會,很棒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