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這位90歲的老人對美國政府和媒體啪啪打了2個耳光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首先要生存,其次才可能有成就
R君說
「我們發展了、進步了,
但反而給自己帶來了貧困;
我們學得更加聰明了、乖巧了,
但反而變得冷酷無情。
我們頭腦越用越多,但情感卻越用越少。
我們需要的不是機器,而是人性;
我們需要的不是聰明乖巧,而是仁慈溫情。
缺少了這些東西,人生就會變得凶暴。」
(查理.卓別林)
還有幾個月就要過90歲生日的「東木(Eastwood)」老爺子去年竟然還拍了2部片子, 除了《騾子》外,就是這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了。
對老爺子水平的致敬,可以參看R君上一部《騾子》的影評(《騾子》:來見見世界上最老的毒販)。但是,其實比老爺子拍電影水平更值得令人尊敬的,其實是他鬥士般的精神。
無論是《不可饒恕》,還是《老爺車》,無論是《硫磺島家書》,還是《薩利機長》,你都可以感到老爺子骨子裡的那股牛仔般倔強和毫不退縮的精神。但凡他的作品,絕對能感受愛憎分明的立場。他可以不畏權貴,不討喜大眾,甚至逆主流而行,只為了表達他的觀點,發揮他自己的正義感,這樣的勇氣實在是令人欽佩和喜愛。
他真的像極了自己的作品《不可饒恕》裡的那個老牛仔,用最old fashion的方式捍衛著社會的正義。影迷們還真的希望他能好好多活幾年,可以多看看他如何過癮的鞭撻著各種社會偏見,不公,為一些小人物的命運呼喊.......
這一次,《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又是這樣一部為正義吶喊的作品。
這部豆瓣8.3分的作品當然延續了東木老爺子一貫的水準,但卻在商業上算是非常失敗。(4500萬美金的製作費只在全球換來不到1000萬美金的票房,在中國上映,截止到現在也只收到了569萬人民幣的票房......)
平心而論,這當然不是老爺子最好的作品。在電影後段,對女記者突然洗白的處理甚至顯得有點做作而顯得非常「畫蛇添足」,導致整部電影的犀利程度直接降了一整個層次......
但是,這依然不妨礙老爺子在整體上給美國式的公平、正義和媒體自由啪啪打了2個響亮的耳光。
歷史的回放,朱維爾經歷了什麼
1996年7月27日,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奧林匹克公園內,保安理查德.朱維爾發現了一個可疑的背包。經過檢查,發現著是一個裝有三枚炸彈的背包,於是立即通知警方並疏散人群。但是,炸彈依然還是很快爆炸了,造成1人死亡,另外1人心臟病發作死亡,其餘111人受傷。
傷亡率如此之輕微,的確要歸功於保安理查德.朱維爾發現及時。所以很快理查德.朱維爾成為了媒體上的英雄人物。
本來,對所有當事人的調查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沒有想到,爆炸案發生3天後,《亞特蘭大憲法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簡稱AJC)的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在報紙頭條發了一篇報道,稱FBI已經將理查德.朱維爾列為爆炸案的頭號嫌疑人。
「奧運爆炸案+英雄反轉變成嫌疑人」的題材一下子就成為社會爆紅的話題,而FBI也正式對理查德.朱維爾展開了全面的調查。於是,可以想象,理查德一家在各種媒體的聚光燈和社會的懷疑聲中要度過怎樣的日子。
在那段時間內,理查德一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們的律師沃森.布萊恩特(由山姆.洛克威爾飾演)。
經過近3個月(實際88天)的調查,到1996年10月26日,美國司法部才正式澄清了理查德.朱維爾的清白。
1997年7月,美國司法部長公開對朱維爾表示歉意,承認FBI不應該在未確認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案件信息透露給《亞特蘭大憲法報》。
隨後理查德.朱維爾對大多數參與報道的媒體都發起了訴訟,並基本獲得了賠償和解。但《亞特蘭大憲法報》則始終堅持他們是基於現實發送的報道,並拒絕和解。
同年,美國調查記者、作家瑪麗.布倫納在著名的美國生活雜誌《名利場》上發表了報告文學《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將此事的來龍去脈公布於眾。
1999年6月,披露朱維爾是主要嫌疑犯的兩名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和朗.馬茨因拒絕透露消息來源而被起訴。
2007年,理查德.朱維爾因病去世,年僅42歲。他的母親認為,兒子的身心在當時不公平的審查中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才會英年早逝。
2019年,基於這個故事的新書《嫌疑犯:奧運爆炸案、FBI、媒體和漩渦中心的理查德.朱維爾》正式出版(The Suspect: An Olympic Bombing, the FBI, the Media, and Richard Jewel, the Man Caught in the Middle)。
同年12月13日,電影正式在美國上映。
我們站在歷史的時間線之後,當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發生了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東木」老爺子充滿憤怒的要拍攝這樣一部作品,他毫不留情的在電影中給代表美國政府的FBI和美國媒體的女主角啪啪打了2個耳光,以致敬他們玩忽職守的行事方式,以及為了贏取眼球毫無底線的編造故事,混淆黑白,破壞正義的行事風格。
在電影中反復出現這樣一句話:「I fear government more than I fear terrorism」(我比害怕恐怖主義,更害怕錯誤的統治),因為錯誤的管理和制度,會澆滅人們堅持正義的勇氣,這才是老爺子最痛心疾首的事情。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正義和權威?
其實電影本來的英文名字就是「理查德.朱維爾」,是在引進時改成了《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而R君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覺得應該翻譯為《理查德.朱維爾的輓歌》更為恰當一些。
有人覺得翻譯為「哀歌」失去了電影原名的中立感,但R君卻覺得這個翻譯恰好表達了老爺子的心情。
理查德.朱維爾當然是一個英雄,因為他,才有很多無辜的人幸免於難。可是,他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甚至得到公平的待遇,最後英年早逝,這曲「哀歌」正是恰到好處的契合了老爺子對他的哀悼,對他的精神的再度追憶和放大。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一部對朱維爾個人的輓歌,也是一部對平凡的正義和勇氣的輓歌,更蘊含了老爺子讓我們對這個故事的深度思考: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面對正義和權威?
理查德.朱維爾是一個充滿正義感,並且對權威和正義充滿了近乎盲目的信仰的人。他在自己所做的任何工作中都一絲不苟,態度非黑即白,原則分明。
但是,正是因為他這樣的風格和態度,他幾乎沒有朋友,也很少能在各種工作環境中生存下來。甚至用他自己對律師的話來說:「你是那裡唯一一個還能把我當成是一個真正的人來對待的人。」而他工作過的校園院長,還特別打電話給FBI,懷疑他就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會做很多「瘋狂的事情」。而在奧林匹克公園裡,即使在執勤的過程中,同僚,警察和FBI也都從來不尊重他......
為什麼這樣一個有原則,甚至有能力(還是一個神槍手),始終相信法律和正義的人,卻不被所有人接受?
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外形和生活:他是社會底層的白人,沒有像樣的工作,沒有像樣的生活,長期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沒有伴侶(通常帶有長期性壓抑),沒有像樣的社交,喜歡槍支(暴力傾向),在多個工作中無法融入環境,與自己管理的對象產生衝突(挫敗感),妥妥的是一個不良的生存和心理環境下的人物。(在FBI的定義中,特別吻合犯罪人物的成長和心理環境)。
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理查德對執法和正義原則又過於堅守,以至於自己在需要保護或者維護自己利益的時候,都完全背道而馳,幫著要查他的探員翻出各種自己的底細和問題。甚至,他還覺得我不能對抗「美國政府」。直到律師提醒他,你面對的只是2個探員,他們只是為政府工作,他們不是政府本身。
理查德和律師在最終FBI的聆訊時的一幕是非常強有力的。探員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卻只基於自己的邏輯,在那裡大聲的責問理查德:「你為啥堅持要站在公園裡那個崗位上?你為什麼可以那麼幸運的正好在你應該在崗位的另外一頭,恰好沒有被爆炸傷到?爆炸那麼強烈,這麼多人受傷,偏偏你沒有一點事情。」
所以,正義和權威有時候會被扭曲,因為他們不是「正義和權威」本身,只是個別承擔了正義和權威責任的普通人而已。正因為他們是普通人,所以他們會主觀,會犯錯,甚至會為了面子刻意去做一些事情。(據說對理查德的徹底調查就是因為FBI發現媒體已經曝光了他們的行動,為了維護面子也必須徹查下去,最好能確認他的罪。)
但是,他們真的沒有想到,理查德會問倒他們的問題:「當下一次發現一個可疑的包裹時,你覺得還會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去報警嗎?我想不會,因為他們都不想成為第二個理查德.朱維爾。」
也許對管理者來說,要永遠牢記:「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自由開道者,不可令其困厄於荊棘。」
而對每一個個體來說,也要永遠牢記「子貢贖人」的故事,不要讓過度的盲從成為自己前進的禁錮。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是東木老爺子的吶喊,更是我們要牢記的案例。
R君,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於上海。
財貓電影
兵無常勢,水無定形
92屆奧斯卡專題影評:
91屆奧斯卡專題影評:
90屆奧斯卡專題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