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2020第一部8分佳片,居然沒人看?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本文首發於公眾號:Yolanda侃影視 歡迎關注
2020年悄悄就這麼來了,第一部8分佳片也悄然而至。令人心痛的是,排片太少了!!!
《李察朱威爾事件》
本著不深入調查就不做發言的「嚴謹主義者」,看完全片的我,陷入深思。
為什麼90歲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還能拍出如此好片?!
為什麼如此好片會排片如此淒慘?!
(p.s:內含部分劇透,請謹慎食用)
01 理查德·朱維爾是誰?
他是充滿正義感的前警務人員,工作中由於太恪守原則收到無數投訴。
他也是爆炸案的頭號嫌疑人,肥胖,失敗,單身,朋友沒幾個,三十好幾還和媽媽一起住,像極了個人單獨犯罪的罪犯畫像。
到底發生了什麼?
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
理查德·朱維爾作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中發現炸彈裝置的保安,而被全世界所熟知。當時他迅速採取行動,拯救了無數生命而成為英雄。
從英雄到罪犯,只需要三天,一篇報道而已。幾天之內,情況就急轉直下。
警方開始懷疑是朱維爾本人「賊喊追賊」,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特意扮演發現炸彈的角色。
幾年前作為副警長,由於過度執法被辭退,報復警方的動機有了。
幾個月前作為學校保安,由於查學生喝酒遭到很多投訴,也被辭退了,報復社會的動機也有了。再加
前有古人啊,FBI的檔案裡多的是「賊喊捉賊」的案例,難保這一次不是呀。
如果用犯罪側寫來衡量理查德,他簡直是爆炸案的樣板嫌疑人:
1. 白人男性,社會較底層;
2. 未婚大齡,與母親同住
3. 可能長期性壓抑或性取向不明;
4. 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可以進行炸彈組裝;
4. 曾經從警,而且有「警察幻想」,還被警隊開除;
5. 在其他地方任安保人員時有過度執法衝突;
6. 家裡藏有大量武器甚至還有手榴彈;
看似完美的推論,讓夢想成為執法者的他遭受媒體和公眾的誹謗,成為聯邦調查局的頭號嫌疑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朱維爾堅稱自己無罪。然而,在為朱維爾洗脫罪名的過程中,布萊恩特發現自己對抗的是聯邦調查局、佐治亞州調查局和警方的聯合阻力,還有漫天的新聞輿論。
兩股強大的力量把朱維爾推到了風口浪尖。
除了律師和母親,所有人都在合理化推論:
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為都是你的犯罪證據。
你和母親一起住,那你一定心理不正常。
你不可能在報警後及時回到公園,所以你一定有同夥。所以你和大衛是同性戀情侶,你和他一起策劃了這場爆炸案。
你保留的現場公園裡的椅子碎片作為紀念(朱維爾本意是想紀念自己幹了一件偉大的事情),這是兇手的典型特徵。
你家裡有槍支(打獵用的)和手榴彈(空心的),你不是罪犯誰是?
不用解釋,FBI和媒體都認為你是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就是老母親的崩潰和媒體的圍追堵截了。
彷彿注定了這一場鬧劇以哀歌結尾。
02 《李察朱威爾事件》想說什麼
一個守護正義,做夢都想回到警隊的人,怎麼就成了頭號嫌疑人了呢?
為了回到警隊,他利用午餐時間勤練射擊。
他把自己的警服照片掛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回到警隊成了他的信仰。
在警察抄家的時候,他還理直氣壯的說:這是正常程序。
就是這樣一個堅信正義和法制的人,他的信仰恰恰釀成了自己的悲劇。
因為信仰,他配合警察的一切要求,搜家的時候,自覺把自己的槍支擺滿床上等著;幫警察錄了恐怖分子報警時說的話送去鑑定。。。
弔詭的是,他越坦誠,就越像胸有成竹的罪犯。
讓人覺得他又可憐又好笑。
朱維爾的哀歌就在於此。
他的尊嚴被一點點踐踏,他的信仰也在一點點破滅。
他的相信讓自己變得越來越不可信。
他相信警察會還他清白。
但是警察不相信他的清白。
他恪守規則,別人嘲笑他:「你又不是警察"。
他了解刑法和章程,警察懷疑他:「你曾經是警察。」
信仰被當作罪證,這難道還不夠悲哀嗎?
03 是理查德的哀歌,還是社會的警鐘?
別忘了,這部電影可是真實事件改編的。
也就是說,確實有這麼一個人,被權力和媒體摧殘著自己的信仰。
從英雄到罪犯,只需要3天。
從罪犯到普通人,卻花了88天。
諷刺了誰,又是誰的哀歌
理查德·朱維爾固然是悲哀的,三個月自證清白,但是也許要花一輩子的時候來釋懷。
這不僅僅的是李察朱威爾事件,也是社會的警鐘。
新聞的話語權何去何從?
整個事件的導火索,來自於一篇言辭激烈的報道。
女記者通過不正當交易在FBI探員那裡得到了消息:FBI在懷疑朱維爾。
到消息的她如獲至寶,連夜趕出頭條。果然,第二天反響強烈。女記者走入辦公室,收穫的是經久不息(是真的久)的掌聲。
掌聲在慶祝什麼?
慶祝未經證實的報道在將一個英雄拉下神壇?
還是慶祝下一個「新聞殺人」的事件有望實現?
媒體需要博眼球。
所以在收視率和金錢面前,真相和良心一文不值。多的是「用新聞殺人」但是不自知的無良媒體。
媒體需要跟風。
哪裡有爆點,哪裡就有媒體。所有人說「他是英雄」的時候他就是英雄,一旦有一篇爆文說「英雄就是罪犯」,所有的媒體又會爭先恐後的找出許多莫須有的「證據」。
比起「成為英雄」,「英雄居然是罪犯」更引人注目。
媒體很快也會消散。
88天後,就在朱維爾嫌疑洗清的時候,媒體早就不知去向。沒有媒體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過悔過,有過道歉。導演也只安排那位女記者流下了一滴眼淚。
擁有話語權的大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應該如何自處?是不是要更加謹言慎行?
相信每一個新聞從業者,起初都是懷揣著新聞理想的:挖掘真相,為群眾發聲。如何不被流量綁架?
如果以上的問題無法找到出口,那麼也將是媒體的哀歌。
權力到底是正義的守護者還是摧毀者?
也許我也曾和朱維爾一樣,無條件的相信正義,直到心中的信仰一點點被摧毀。
FBI作為世界最有公信力的組織之一,為了顏面,一直想要給朱維爾定罪。
因為探員的消息洩露,鋪天蓋地的新聞都在說「FBI懷疑朱維爾就是罪犯」。如果最後真兇不是朱維爾,那麼FBI將顏面掃地。所以FBI要做的就是找到證據,將朱維爾繩之以法,沒有第二條路,也不需要另一個犯罪嫌疑人。
所以,肥胖、單身、和媽媽住都可以成為懷疑的理由,太可笑了不是嗎。
「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彈,你怎麼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層,從而躲過炸彈的襲擊?」
警察,在質疑倖存者你為什麼可以活下來?荒誕嗎?
為了定罪,可以忽略犯罪時間的不可能性,也可以肆無忌憚地抄家、審問,甚至在最後,也沒有給無辜者一個道歉。
朱維爾等來的卻是一句:「我依然覺得你有罪。」
普通人與權力對峙?
電影很精彩的一個瞬間就是朱維爾對峙FBI的那一刻。
「請問,你們有定罪的證據嗎?」
是的,FBI的懷疑都是推論,沒有證據。
對峙的一刻,之所以讓人動容,是一個人普通人勇氣最大化的反抗。
也正是因為朱維爾、律師、母親的堅持和勇敢,最後獲得無罪通知書。
但是少有人有這樣的勇氣吧。
多的是屈於權力之下的妥協。
就算朱維爾鼓起勇氣,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可也要花一生的時候來釋懷。
如果英雄哀莫大於心死,這個社會就只會剩下小丑。
這部電影,給權力和媒體一記耳光。
箇中深意,到電影院悄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