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大恆書評】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

不知道是不是和張志超案有關,這個片子的排片奇低,宣傳幾乎沒有,尤其過年回家在小城市甚至上映頭幾天幾乎找不到觀影地點,所以起來看到可算有排片了,就第一時間趕到電影院。

《李察朱威爾事件》從結構上和我本人很喜歡的《薩利機長》是比較近似的,都是在講一個平民英雄受到質疑的故事,《薩利機長》整體節奏保持著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貫的質感,在靜水流深之處見英雄本色,即使很大篇幅在薩利跑步、睡覺做夢這種平靜敘事篇幅下,都能夠多維度刻畫出人物的內心,在這種本身跌宕起伏的題材中越是克制其實越有味道,這也是東木老爺子獨有的美學體系,而即使全篇在埋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質疑這條線,但整體處理側重的其實還是「平民英雄」這個定義。

而本片其實更側重的是「質疑」,甚至要用其升級版的「冤枉」來去形容,「哀歌」本身也奠定了整體的基調,保羅·沃爾特·豪澤飾演的理查德·朱維爾讓人印象深刻,將一個一生追求「警察事業」,恪守法律規矩的憨憨胖哥拿捏的是比較準確的,救人疏散、吼母親後哄回、聯邦司法部吐露心聲、拿到取消嫌疑時的複雜表情這四場戲的表演十分立體,對於如此的體重負擔並沒有抑制表演,反而成為了塑造人物性格的加成,表演中將人物超重後的那種細節反應找得很準。

他的境遇讓人嘆惋,本應在美國這個喜歡塑造美國夢英雄的社會環境下成為人人敬仰的「Hero」,但命運只給了他三天,沒有經歷過「萬丈高樓失腳,揚子江心斷纜崩舟」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感覺的,而他要更悲催,因為他的萬丈高樓並不是像很多人那樣一步一步起來的,而是一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宣洩,而「失腳」也並非作繭自縛,而是無妄之災,給帶給他這一切的正是他一生追求嚮往的「警徽」以及讓他成為英雄的「媒體」。

讓人感動的是理查德·朱維爾這個人雖然由於陰差陽錯以及其偏執的性格特點確實很像大眾眼中的容易成為恐怖分子的那種人,但其心之善確實可見一斑,在最後自證環節中他沒有把自己的得失放在第一位,而是關心這樣對他會不會讓恐怖分子更加容易有機可乘,而每一個能夠救助到大家有可能成為英雄的安保人員會不會因此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理查德·朱維爾」,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一個自身尚且難保的人,第一次主動表達為的不是自己的清白,而是將大愛放在第一位,這又怎能不讓人動容,可能理查德這個人物形象不像薩利那樣充滿英雄氣質,但觀其行,品其心,是配得上「平民英雄」的稱號的。

很多評論說這個電影最大的問題是劇本完全在理查德身上,只給其他配角個臉譜化和流水賬的設定,這一點我是不贊同的,要知道這部電影唯獨入圍金球獎、奧斯卡獎的並不是保羅·沃爾特·豪澤,而是飾演理查德母親的凱西·貝茨,包括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律師以及與理查德之間的友情刻化都是有內容的,母親和理查德一樣,也只擁有了三天原本屬於他們的榮譽,之後就是千夫所指,無數的媒體騷擾,無數的罵名指責,已經FBI無數次的讓他們感到毫無尊嚴的搜查與誘供,最催淚的的一句話莫過於母親淚流滿面的抱著理查德說:「我該怎麼保護你?」這個無妄之災對於這個家庭的傷害無疑是毀滅性的,即使是清白過後,這種傷害也是不可磨滅的,同時原本屬於他們的榮譽,也隨之煙消雲散,最值得玩味的一個鏡頭就是FBI還物證的時候,母親試圖抹掉保鮮盒上用馬克筆標記的證據編號,但沒有塗掉,正如他們內心中的傷痕,誰又能擦的掉呢?

這裡邊我想談一下我國的張志超案,今天聽說出獄的他由於出現身體不適已經入院檢查了,明顯能夠感受到這個16歲開始受冤入獄的少年已經和這個社會脫節,父親祖父由於他的事情已經與他天人兩隔,他與母親內心的傷痛也並非是一紙宣判書就能夠撫平的,對於這類事件不多談,我只希望媒體能夠還他們平靜的生活,少一點打擾,少一點曝光,或許時隔多年之後,某一個小報道告訴我們——他還好,就足夠讓我們內心感到溫暖了,媒體的閃光燈並不具備太陽的普照,而關注的重點可以轉移到當年執法者的身上了,並不應該讓這個遭遇人生最大打擊的少年去負擔這麼重了。

PS:張志超和王廣超這對兄弟感情真是不錯,王廣超是真有仁義之心,看電影的時候看到律師和理查德之間的友誼,就想到,有時真正的友誼能夠度過一切難關。

說回電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先生在結局還是把哀歌稍微的扭轉了下,讓理查德又回到了自己所喜愛的警界工作當中,但真實事件中,理查德最終還是鬱鬱而終,那個充滿笑容的憨大哥形象從《亞特蘭大憲法報》的第一篇認定他為兇手的報道時,可能就從這個世界上破滅了,這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不忍吧,讓這個充滿壓抑的故事,留下了一絲希望。

很多人質疑片中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的設定,比如女權反對電影中性賄賂的設定,但殊不知其人本就在美國相關報道中存在相關事蹟,而更多的人認為電影中最後流淚的片段有些轉變的不合邏輯,從電影角度來講我是支持這個觀點的,整體角色的劇本性格設定來看確實有點出戲,但如果結合原型的話,我覺得也可以理解,因為原型確實也是由於此事最終定性是冤枉了理查德,凱西記者之後的處境並不好,而且也是鬱鬱而終,相比於理查德的肥胖體質因素影響,可能凱西受到內心的責難更重吧,畢竟理查德沒有做錯什麼,她是實實在在的做錯了,而且如果她真的是那種完全無故道德的人的話,也不會首此影響,所以可能這種設定的轉變,也是側面認可了凱西的內疚,這並不止於引起各種指責。

對於警察的設定確實有點臉譜化,或許是受限於篇幅,警察的設定多多少少有點單薄,而且主警官肖這個人的塑造確實有點敗筆,想表達的很多,但最終呈現的又有點碎片化和單一化,支撐不起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

不過更多的人批評這個電影的原因是源於指責東木導演夾帶私貨這個觀點我是感到很可笑的,近期不知道從哪又流行了這種說法,什麼這個人寫文章夾帶私貨,那個人拍電影夾帶私貨,這些人腦子裡裝的是黑芝麻糊嗎?還是自己從來沒創作過任何類型的作品,你寫東西不表達自己觀點你寫他幹嗎?就為了幹活掙錢嗎?還是跪久了不知道站著什麼滋味兒?難道創作者表達創作者自己的觀點本身行為是有問題的嗎?比如你當公務員寫材料,為城市拍宣傳片,那你確實不能夾帶私貨,因為你幹的是公事,我寫自己的文章,拍自己的電影,表達任何的觀點也是自己的權利,這有什麼問題嗎?沒有思想的軀體那是行屍走肉的奴隸,甭管他說的對與錯,我可以反對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最後,期望這個世界不再有冤屈,不再有冤魂,有功者得賞,有罪者伏法,此為大同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