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大眾狂歡夜,他人修羅場-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昨天下午,看了好萊塢傳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新片《理查德.朱維爾的悲歌》。這部片子是東木老爺子(中國人習慣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稱為東木)凡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繼《薩利機長》,《美國狙擊手》之後,導演第三次將鏡頭對準了歷史上真實而平凡的小人物,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成。
(90歲高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該片改編自《名利場》雜誌1997年一篇同名報道,講述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安保人員理查德·朱維爾發現奧林匹克公園有炸彈,及時上報情況,疏散人群。雖然最後炸彈還是發生了爆炸,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傷,但他的舉動,阻止了更大悲劇的發生。電影情節很簡單,對人物的塑造卻很紮實。影片前30分鐘,用不少筆墨,將理查德.朱維爾的形象塑造得豐滿、具體。
中年男子,未婚單身,身材肥碩,其貌不揚。與母親一起生活,沒有朋友和社交。從事安保工作,曾經做過縣上警察局副警長,由於執法尺度問題被迫離開了警局。他最大的志向是回到警局,成為正式執法人員。 影片通過幾件小事,重點刻畫理查德.朱維爾的性格特點。電影一開始,他在辦公室推著後勤車,無所事事,一路偷聽同事的談話。一個頭腦簡單,渴望社交的肥仔浮現在屏幕上。為同事準備文具和巧克力,又表現出細緻、溫暖的一面。在大學擔任保安時,他態度強硬地闖入學生宿舍,制止學生喝啤酒,引發學生對他的投訴。讓人看到一個一根筋,有點「二」的形象。甚至有一瞬間,我隱隱懷疑,他到底是衷於捍衛規則,還是享受執法特權?幾件小事,一個社會底層,形象癡肥,特別把自己的工作當回事,認真細緻到吹毛求疵的保安形象被塑造出來。他就是我們身邊會遇到的普通人,讓人說不上喜歡,但也不至於討厭。 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後,奧林匹克公園每天晚上都會進行露天演唱會,公園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雖然FBI,亞特蘭大警察都在現場維持治安,但理查德.朱維爾還是一絲不苟地做著保安的工作。
一天,理查德.朱維爾在公園的長椅下發現一個無人認領的背包,他堅持當做可疑包裹,要求警察升級給特別行動組。他的堅持讓同事和警察都覺得大驚小怪。在特別行動組還未到達現場時,他主動拉出安全警戒線,上躥下跳警告附近群眾迅速離開。特別行動組抵達現場後,確認背包裡有一枚重型炸彈。與此同時,911接到了一個自稱在奧利匹克公園放置了炸藥的匿名電話。幾分鐘之後,還來不及做排彈工作,炸彈就爆炸了。幸而理查德.朱維爾之前疏散了大部分人群,且設置了安全警戒線,此次爆炸並未造成更大傷亡。直到此時,在場的安保人員及群眾,才對理查德.朱維爾的細緻和認真報以掌聲和敬意。
奧運會期間發生爆炸事件,各大媒體立刻進行了報道,普通人理查德.朱維爾的英雄事蹟一時傳遍亞特拉大。FBI對於沒有提前發現並阻止這次爆炸案件感到非常惱火,在接下來的調查中不由自主的將目光聚焦到理查德.朱維爾身上。這個人,是否有可能為了博取出名,而安置炸彈呢?對理查德.朱維爾的進一步調查,發現他有偏執的性格,對安保工作迷之熱愛。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FBI仍將他作為爆炸案件的首要嫌疑人。 九十年代,新聞媒體的競爭趨向白熱化,記者挖空心思想拿到「頭條」。《亞特蘭大憲報》一名女記者色誘FBI探長,從探長口中得知當前爆炸案的首要嫌疑人是理查德.朱維爾。第二天一早,《亞特蘭大憲報》頭版頭條的文章披露了這一信息,一時間,輿論譁然。
幾十家媒體包圍了理查德.朱維爾與母親的住所,24小時不停的進行拍攝。消息報道後,FBI騎虎難下,只能正式宣布對理查德.朱維爾立案調查。在FBI和媒體的輪番轟炸下,理查德.朱維爾與母親的住所被翻個底朝天,吸塵器、保鮮盒、內衣盒子都被當做證物拿走;垃圾桶被翻查,過往履歷被曝光,家裡裝上竊聽設備,最好的朋友被指控為理查德的同性戀人,接觸過的人都被FBI引誘作證指控。他的一切都被放在顯微鏡下進行審視,報紙上是對他過往隱私一輪又一輪的「深度解讀」,電視上是關於他是否恐怖分子一場又一場的辯論。
FBI和媒體,共同製造了長達數月的輿論轟炸,雖然沒有一個有效的證據能證明理查德.朱維爾是爆炸案兇手。然而,在不間斷的聚光燈下,在電視屏幕上,在鋪天蓋地的報紙中,在7*24小時監控和監聽中,理查德.朱維爾和母親的生活已經完全被毀了。
爆炸事件發生之後88天,由於未蒐集到任何有效證據,FBI不得不撤銷了對理查德.朱維爾的指控,並正式向他道歉。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此事對理查德.朱維爾的聲名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當看到FBI正式撤銷指控的文件時,一直表現平靜的理查德.朱維爾大放悲聲。若干年後,真正的炸彈凶手被抓獲。
看完電影,我想導演為何要把鏡頭對準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普通人?因為這樣的事情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影片中有一段話: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兩股勢力,將這個普通人聯合絞殺,一個是代表著公信力的美國政府,一個是代表真相的美國媒體。任何一個普通人,面對這樣的絞殺,都無能為力。
1. 執法機關的權力邊界影片中,FBI對理查德.朱維爾的關注是偶然的,對他的調查是片面的,對他的指控是毫無證據的,其中甚至有幾段釣魚執法的情節:FBI欺騙理查德.朱維爾要做採訪,要求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署文件。代表著政府公信力的國家安全機構,在國家權力與公民自身利益的邊界上,應該有清晰的規則。應對公民的人身權利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護。權力,應該是被關在籠子裡的老虎,一旦失去控制,就會成為傷人的猛獸。而政府放出的猛獸,一旦傷害到老百姓,將引發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信任及對抗。
2. 媒體的操守影片中,《亞特蘭大憲報》的女記者為了獲得第一手信息,算是拼了。在獲得信息後,不加證實,不計後果,不考慮對當事人的影響,不負責任的向公眾曝光不,引發輿論狂潮,這樣的情況,如今互聯網上,一樣比比皆是,流量至上,更加肆虐。掌握著公眾喉舌的媒體(包括自媒體),如果連最基本的行業操守都無法堅持,整個社會無法辯知真假的時候,再談道德和法制,只能是緣木求魚罷了。
3. 普通人的思辨任何人,當放到放大鏡下仔細觀察時,都有這樣那樣的瑕疵,都有大大小小的缺點,都是不完美的。是否因為不完美,就可以被完全否定?是否因為有瑕疵,就可以被懷疑?當輿論眾口一詞誇讚某人、某事的時候,普通人需要保持一些冷靜,走遠一點,多一些觀察。當輿論高度一致唱衰某人、某事的時候,普通人需要換個角度,多一些思考。所謂的思辨,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事情有全面的觀察和認知,得出完整和準確的推論。多一些理智的思辨,就會少一些理查德.朱維爾這樣的哀歌。
希望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不再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
更多文章請添加午夜午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