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越老越剛的伊斯特伍德的右派宣言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本文為木棍電影原創,歡迎關注木棍,點讚轉發評論,必能收穫好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年出生,今年5月即將年滿90歲。一般人在這樣的年齡,別說拍電影,別說繼續工作,可能都臥床不起、老年癡呆了。
但「好萊塢老砲兒」伊斯特伍德老而彌堅地還在自己奮鬥終生的電影事業中,以旺盛的創作欲和表達欲,繼續策馬揚鞭、拓土開疆,而且絲毫不在意別人投來的異樣目光。
近幾年他執導的《美國狙擊手》《薩利機長》《騾子》,每一部都堪稱佳作。老爺子獨有的牛仔氣質,也被他賦予在電影當中。你甚至能夠想象到,他桀驁的頭顱上頂著牛仔帽,紅脖、青筋和銀髮映襯著他犀利憤怒的目光。
中國觀眾稱他為東木,源於他英文名Eastwood的直譯。東木這個名字又不失形象地表現出他又剛又硬的個性和電影風格,就像一塊硬邦邦的木頭。
在他即將邁進90歲的門檻時,東木老爺子又拍出了這部《李察朱威爾事件》。名字如此拗口,第一眼看了甚至不明所以。可看過之後還是要為東木擊節叫好,他再次把電影當做武器,噴出火舌射向他眼中社會的癥結與不公。
1、真實事件題材折射出現實的殘酷與悲哀
東木在2011年執導的歷史傳記片《胡佛》之後,就開始將視線從歷史和虛構的人物,轉向到現實中的平民英雄。而且,他都從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中提取素材。
《美國狙擊手》中的克里斯·凱爾、《薩利機長》中的機長薩倫伯格、《15點17分,啟程巴黎》中的三位普通乘客、《騾子》中的東木自己飾演的斯通,都取材自真實事件,人物也都有真實原型。
這部《李察朱威爾事件》也同樣如此。
故事的主人公理查德朱維爾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擔任百年奧林匹克公園日常巡邏執勤任務的一名普通保安。
7月27日,正在舉辦演唱會的公園裡發生了爆炸案,造成2死100餘人受傷。爆炸發生之前,理查德率先發現了可疑包裹,並第一時間提醒滿不在乎的同事報警,待確認了炸彈之後開始和其他安保、警察疏散人群。
他的舉動顯然減少了爆炸發生後造成的傷亡人數,一下子成了國家英雄。可僅僅3天後,理查德卻被亞特蘭大當地報紙《亞特蘭大憲法報》報道為FBI的頭號嫌疑人。
理查德從英雄到嫌犯的轉變,是源於FBI基於「犯罪側寫」對理查德的懷疑。很多犯罪事件中的案犯,往往是第一個報警、第一個到達案發現場的人。箇中緣由是這樣的案犯有著扭曲的心理,他們通常生活中鬱鬱寡歡不得志,不被人理解和重視,或者幻想成為英雄人物,就會自己犯下罪行,再第一時間出來指認或充當英雄,以獲得受到認同的滿足感。
理查德恰恰十分符合這種犯罪側寫出來的畫像:身處社會底層的白人肥胖男性,大齡未婚跟母親住在一起,曾經當過警察卻因過度執法被開除,把當一名好警察當人生理想,家中還藏有大量槍支甚至手雷。
於是,FBI的官員在沒有任何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試圖通過誘導、監視、控制等手段給理查德定罪。雖然最後理查德在律師的幫助下洗脫了不白之冤,可他本人和他母親內心受到的傷害卻也不可挽回。理查德在事件發生11年後因心臟衰竭去世,年僅44歲。
另一方面,以《亞特蘭大憲法報》為代表的媒體在事件中也扮演著並不光彩的角色。女記者利用色誘從FBI探員口中得到理查德成為嫌疑人的消息,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便公之於眾,引得輿論迅速轉向。大小媒體的記者們也跟FBI的探員們一起,將理查德和他母親的家堵得水洩不通。
所謂「哀歌」,正是理查德所經歷的這一切,讓我們通過電影這些了解到真相的觀眾所能感受到的難以言說的悲哀。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樣一個平民英雄蒙受冤屈?又是誰,應該為這樣的悲劇負責?
東木把這個真實故事搬上銀幕,將矛頭直指官僚與公權力,以及媒體權力的濫用。其背後,是官員與記者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對他人的傲慢與偏見,固執己見的作風這些人性之暗。
從這個角度講,《李察朱威爾事件》與東木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薩利機長》有異曲同工之妙,主人公都是拯救了百人的英雄,卻被迫陷入與質疑他們的官僚主義者孤軍奮戰的鬥爭。
2、古典主義拍攝手法下的戲劇張力
與《薩利機長》不同的是,《李察朱威爾事件》並沒有採取插敘閃回的敘事手法,而是用最古典的拍攝方式,平鋪直敘地線性推進故事的展開。
古典主義是介於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電影風格,是以連貫性剪輯技法為主體的影像風格。這樣的技法相對明確,又不失故事性和戲劇性,敘事清晰,因果明確,視聽講究,場景考究。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兩端,即是紀錄片和先鋒電影。而劇情片大抵都可歸為古典主義範疇,只不過側重的方向和程度不同。
顯然,東木老爺子近幾年從真實事件中取材的方式,讓他的電影風格更偏向於現實主義,或者說是更加純粹的古典主義。
《李察朱威爾事件》更為明顯。影片前30分鐘,通過對理查德在當上奧運會保安之前很多年的經歷描述、對白處理,交代了這個人物的背景和性格特徵,為後續爆炸案的發生及此後他的遭遇及反應,做了言簡意賅又充分的鋪墊。
之後對整個爆炸事件的描寫,蒙冤與反抗的故事推進,都在東木冷靜隱忍的鏡頭裡徐徐展開,畫面色調也是一如既往的冷清。電影更像真實事件的再現,無需刻意煽情,由觀眾自己去體會感受角色身處的境遇。這樣的手法,讓電影透著一股真實肅穆之感,也增加了理查德所陷困境的沉重之感。
影片高潮處,理查德和律師與FBI對峙的那場戲,導演用簡單的人物正反打凸顯出角色的張力和情節的反轉。一開始的鏡頭,是兩個陣營分別的雙人鏡頭,隨著交鋒的進行,特寫鏡頭集中在理查德和FBI的湯姆肖身上,從陣營的對峙到一對一的交鋒,創造了循序漸進的緊張感。
演員們精湛的表演為影片添色不少。
理查德的飾演者保羅·沃爾特·豪澤在形象上簡直與原型人物神似。他很好的把握了這個角色身上長期被人歧視而缺乏自信,又對自己人生目標執著,對他人甚至官員充滿善意的特點。
影片中理查德的眼神一直很游離,他不太敢正視周遭的陌生人,包括警察、探員和記者,甚至對母親和幫助他的律師目光也總是閃躲。但最後那場與FBI的對峙戲,他終於能目光如炬的盯著對面的湯姆肖,充分說明了他心態上的巨大轉變,那是一種曾有的理想信念坍塌後,對公權認知的轉變,對官僚作風的反抗。
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理查德的律師沃森·布萊恩特,這位憑《三塊廣告牌》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演技派,在本片中將沃森的正直、友善,以及面對總是不聽話的理查德和蠻橫無理的FBI官員時的無奈都很好的詮釋了出來。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飾演理查德母親的凱西·貝茨,她在片中是情緒變化最劇烈的角色,那場記者發布會上的演講表現出來的緊張、悲痛、委屈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不愧為當年憑《危情十日》拿下奧斯卡和金球獎的雙料影后。她憑藉本片也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女配的提名。
3、意識形態和政治傾向的作者表達
對於美國老右派代表的伊斯特伍德來說,他的電影一直都毫無顧忌地輸出著他自己的政治傾向。儘管《李察朱威爾事件》的拍攝手法相當冷靜,但其中太容易看出東木所要表達的政治觀點。
在美國,左翼政黨是民主黨,他們宣揚服務廣大民眾,主張平權;右翼政黨是共和黨,則遵循保守主義,政治主張偏向中產階級、精英階層。
對伊斯特伍德來說,懲惡揚善、開拓進取、個人主義、經驗主義、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職業倫理,都是他認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價值觀。他對自己所信奉的這套價值觀、人生法則、處世態度沒有絲毫懷疑,並且在作品中用更為堅定的姿態斬釘截鐵的宣揚出來,向世人一次次袒露心跡。
在好萊塢越來越左傾的情況下,只有年近90歲的東木老爺子還如此倔強。身為共和黨黨員,東木老爺子就曾經對著椅子上「看不見的奧巴馬」吐槽了十幾分鐘。
保守派基於基督教義有著善良和正直的價值取向。理查德就是典型的右派好人形象。影片一開始的交待中,理查德是一個最普通的人,為人生活保守甚至形象欠佳,但謙遜單純,職業理想是懲惡揚善,以保護他人為己任,午休時間在遊戲機上展示了天賦異稟的槍法。這讓他在後來成為他律師的沃森心中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有一個細節也很能體現理查德的善良,他在公園執勤看到孕婦,就把自己作為安保人員配發的瓶裝水送個了孕婦。
在被FBI開始調查時,律師沃森讓他少說話,他卻站在政府的角度分析和配合。母親的保鮮盒被拿走,他說那可以用來裝炸藥;官員讓他模仿恐怖分子打電話,他就配合著說了好幾次。
而知識分子、媒體和FBI則是左派作風。
理查德在大學當保安卻闖進學生宿舍過度執法引起投訴而被校長開除,正是這個校長在之後爆炸案發生後僅憑自己的主觀印象就向警方舉報了理查德。女記者為了報紙頭條和銷量,向FBI探員湯姆肖進行性賄賂獲取獨家消息。政府在無證據情況下強行調查,導致理查德和他母親尊嚴和隱私遭到肆意踐踏。
媒體代表的社會監督,和政府官員代表的公權執法,在右派眼中是一種虛假醜惡的民主。相反,右派需要維護真相,堅守尊嚴。
於是,伊斯特伍德在電影中藉沃森之口告訴理查德,那幾位FBI官員不能代表政府,他們只是為政府打工的蠢蛋。藉理查德母親之口,在記者發布會時斥責了公權的傲慢無理,展現了他們所遭受的傷害和誤解。
其實,理查德是不是兇手,一個簡單的從案發現場到電話亭的計時測試就能搞清楚。後來伊斯特伍德在影片中讓奧利維亞·王爾德飾演的那位女記者,在理查德的發布上留下悔恨的淚水,算是為媒體找回的一絲尊嚴和慰藉。
東木老爺子就是這麼越老越剛,他堅守著自己的右派價值觀,為這個問題重重的社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電影裡理查德說:如果像我這樣的人蒙受冤屈被捕了,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會有人挺身而出嗎?
原創:木棍
編輯:木棍
公眾號:木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