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出走巴黎》影評:金羊觀影團||國家,民族,文化和我

出走巴黎影評
Vol.17,《出走巴黎》by 那達夫拉皮德。

那達夫·拉皮德似乎是今年柏林的大贏家。《出走巴黎》勇奪金熊的同時,其過往執導的《教師》《警察》被發掘、觀看並被封之為另一種文本性極強又總有電影之神青睞的獨立影像風格。這種接近於「形而上」的影像將拉皮德個人的歷史、思考與討論融合在一起,略顯厚重又充滿創造力。

本期共十三人評分 十一則短評 均分7.7

poster by @德卡的羊


Opioion 1:seven points。

@仲夏之門 @香香菲舞 @海鷗馬步(僅打分)

影片眾多標籤元素很有衝擊力:以色列男主的全裸卻不色情的出鏡、被攝影師調教的場景、穿梭在法國熱力亂舞的酒吧裡、移民處對申請者進行強硬的文化灌輸、女主的歐洲音樂與以色列男主的叫囂的對比等等,沒有耽於膚淺的外部衝突渲染,而是以身體—政治為視角切入,探尋了回歸原始動物狀態的個體在文明社會面臨的障礙。是否拒絕自己的母語,將記憶交付給他人,就能擁有逃往異鄉的通行證?Lapid創作思維的亮點,正在於抓住了一個人在重構自我身份過程中,所無法跳出的根本性悖謬。

但就於觀感而言,整片看下來會覺得順滑度有些強硬;幾處不同人稱視角的手持快速移動,看似迎合視覺情緒,其實略顯刻意。在對人物內心波動的呈現上,許多段落的鏡頭語法都是格外靈活、前衛而精準的,被攝者得以擺脫機械化行為,升級為真正」在場」。但將目光拉遠來看,其隨性跳躍的影像組接又隔斷了情緒自如釋放的空間。一方面聚焦於主體攜有的矛盾性,同時又要依靠發力點的不斷游移和滑動來強化困境表述。以至於多次反抗徒勞後的刺痛感,更像是藉由觀者自覺的形而上「意會」產生,而非面向台前的誠實剖白。 不過,影片中多處對仗甚為用心:比如開篇的赤裸坦誠和開門歡迎,結尾的穿戴整齊和大門緊閉;再比如前半程的「別抬起你的頭」,和後半程的仰望歐洲文明的黑暗空洞,等等。 私以為本片不存在明確的主觀立場,移民的進入與接納國的收容過程中的大量問題,已經在影片中被充分羅列堆砌,需要觀者自我覺察與評判。或許這更像是一次導演局部策略技巧(運鏡)的勝利,卻與整體架構(文本)關係不大。

Opinion 2:eight points~

@下次開船 @卡佛啪啪卡夫卡

「一個不說母語的人,等於殺死一部分自己。」以一個尋找認同的故事包裹政治隱喻。

男主不僅與《教師》中的男孩同名,而且也都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後裔。父子當兵時的高原受凍以及兒子越境逃亡的再次受凍,既是身份位置升降的隱喻,也是逃離劇變的東歐的祖輩身份政治紊亂之延續,猶太社會內部矛盾的撕扯是拉皮德作品潛文本的復現。這種自我與他者的混沌被唇環封印並在異域「重生」之後被召回,轉化為有關母語與外語、表達與詞彙的對抗。當作為自我標識的「故事」被出賣被收繳為債務,琴弓和槍支的對偶在此時提出,預示了「交易」本質的不平等並在結尾給予男主反戈一擊。赫克托爾的幽靈同時降臨於米歇爾和拉夫,他一往無前的勇猛和致命的榮譽感本並不被荷馬讚賞,只是這一次屍體不是被敵人遊街而是被家人拖回特洛伊的,這也許是拉皮德更無奈的諷刺。「不要抬頭」,閉目塞聽是奧德修斯平安度過海峽的訣竅。

手持攝影展示巴黎街景,上下左右瘋狂晃動,是迫切,也是凌亂。主觀視角多次指向地面,他在看什麼?「巴黎的美只是給不了解它的人看的。」伴著交響樂曲,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拷問,如此之後才發現,國與國之間不過都是「出走巴黎」罷了,怎麼逃也逃不掉。

@德卡的羊 @幽幻

依舊是拉皮德的攝影機遊戲,鏡頭玩的依舊花哨,幾處跟隨鏡頭的視點切換簡直驚嘆,攝影機的存在感越強,便越能發覺其虛假,諸多迷惑性影像手法與故事本身的有機結合,共同揭示城市的假面。文本比較複雜但是後半段也略顯失控,出走巴黎的概念從詞彙拓展到了人性乃至社會,很有力也很無奈,頗具社會寓言性。想探討的東西非常多,可供拆解的段落也很多,但最後整體有些語焉不詳,找不到一個宣洩的點。不過至少還能感知到拉皮德意圖探討文化與地域的自我認知與反應,突如其來的動力是對國別差異的根本否定,哪裡都一樣,只得憤怒的撞擊無法開啟的「門」

@純肉鍋貼

出走巴黎之「同」,指一義相同;所謂一義相同,其內涵指構組的系統性,立義的單一性,細辨一義的同中之異,影像風格也如「出走巴黎」的釋義一般,一種模糊,在意群之中試圖找到一個清晰的釋義邊界最終是徒勞,而真正的意義在出走巴黎群的差異間浮現,開頭鬼魅的視點切換已經給電影定下基調,本片又是空間的、政治的,隨著視點的分離與模糊帶來主觀性的模糊指向對於政治的指涉:第一人稱的主觀凝視、與導演的凝視兩種生產方式導致的空間變化同時其中過渡被模糊,對於空間的摸索化為徒勞,或許徒勞正是本片的意義,是「國」的不可言說,當局者迷而旁觀者也不清。

Opinion 3:six points?

@思路樂 @果樹

是拉皮德慣用的對人物的標籤的深度解讀,這一次外化了人物本身卻隱藏了更具文本性的重構與象徵,同性情愫軟化了主題的攻擊性也掩蓋了大多數議題的表達,以至於男主看似成了全片最大看點。前半部人物與故事的相互映照很高級,影片從一無所有開始,先以簡單的詞彙呈現狹義的出走巴黎,再到組詞成句,凝句成章,再從講故事上跳脫,更聚焦於人物狀態,最終討論了個體與集體(片中展現為國家與文化與價值觀)的關係,延展至廣義的出走巴黎。文明社會對待難民的漸變態度,語言凌駕於國家的地位,用牆來溫柔的接納,最後卻用門來無情的拒絕。

在各種鏡頭的設計中,刻意強調出攝影機的存在,讓觀眾察覺甚至是推敲這種「導演——攝影機——觀眾」的三位一體遊戲。很多地方鏡頭的力量都外化到影響到了觀感,文本層面可供解讀的地方很多,但仍舊無法忽視後半部沒能和前半部熔為一個整體的問題。

Opinion 4: nine points!

@迷丁中的站起來 @門之海 @卡列寧(僅打分)

是很好啊,放在今年新片裡也是五星起評的那種。 攝影機、動作、詞語、軀殼、思想之間的拉鋸、撕扯、衝撞、束縛與被束縛。整個影像節律之波譎雲詭,把一個形狀上破裂失重的現代寓言劇通過主角如於神遊中口述的咒語所黏合(語言即密碼),這種形式上的猛烈衝擊我感覺以前也不多見。話語經由文化秩序的打磨才富有意義—— 「同義」 地接近某一思想真實,但同時亦是對人之自由內在的囚禁與剝離。

而且我覺得拉皮德拍裸體才是真的把裸體當做擺脫了外形的異化物,那幾場戲都非常精彩。至於指涉這指涉那的我真的不關心,畢竟好的電影還是看影像上有沒有進步性吧,這玩意兒才跟觀眾最貼近。

蕭沆:「人棲居在語言而非國家之中,語言即一個人的祖國。」


歷期評分TOP5:

1.《痛苦與榮耀》 8.0;

2.《出走巴黎》 7.7;

3.《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7.6;

4.《你的鳥兒會唱歌》 7.5;

5.《太空生活》《江邊旅館》 7.4;


see ya ho bong ba sua sua sua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