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厭世媽咪日記》影評:崩潰的母親背後,是現代女性育兒面臨的三重困境
厭世媽咪日記影評《厭世媽咪日記》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美式」喪偶式育兒的故事:
馬洛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兩個熊孩子加上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讓她精疲力盡、非常憔悴。在她的生活即將崩潰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叫厭世媽咪日記的保姆,厭世媽咪日記像極了卡洛年輕時候的樣子——年輕、熱情、迷人、有思想、有活力,她拯救了卡洛,讓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在一切都在好轉的時候,一場車禍把事情的真相解開了——原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厭世媽咪日記這個人,而是馬洛因為壓力太大出現了精神分裂,她幻想出了一個叫做厭世媽咪日記的人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境。謎底解開之後,卡洛的生活終於也迎來了新的篇章。
這部電影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真實的還原了一個女人當媽之後的種種現狀:臃腫的身體、油膩的頭髮、繁重的家務、雜亂的房間和隨時要跟熊孩子作鬥爭的疲勞和壓抑……這些東西充斥著媽媽的生活,而美貌、智慧、理想、追求和自由這些詞則離她們越來越遠。
這讓無數的媽媽產生了共鳴,沒有孩子的女性則在看完電影後後背陣陣發涼,慎重考慮「要不要孩子」這個嚴肅的話題。
無獨有偶,在太平洋的另一邊,一名叫金智英的韓國女性和馬洛擁有相似的困擾。表面上看她是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和體貼的丈夫,實際上生活的洪水已經快讓她窒息了:作為兒媳她逆來順受,作為妻子她任勞任怨,作為媽媽她無堅不摧,可她唯獨不能是她自己。她在育兒和家務的泥沼裡拼命掙扎,企圖自救,卻也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由此可見女性育兒的困擾是全球性的,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育兒的挑戰是永恆的。這兩個媽媽是很多媽媽的縮影,我們能從她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看到家庭生活的種種真相。
面對焦慮,馬洛失控了,她幻想了一個全能的人幫助自己做好了那些自己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在這些焦慮的背後,是現代女性育兒面臨的三重壓力:
一、經濟:家有四角吞金獸,鍋裡無米難成炊
用金錢,我們可以買到一張安全網,它可以緩解壓力,提供各種資源,增強對抗命運無情衝擊的柔韌性和修復力。——安妮·瑪麗·斯勞特《我們為什麼不能擁有一切》
跟馬洛的精疲力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弟媳。馬洛的弟弟家也有三個孩子,但是每一次馬洛的弟媳出場都是美美的,似乎完全不被育兒困擾。
最直接的原因是弟弟家的經濟狀況要比馬洛家好很多:小一點的孩子有保姆看管,大一些的孩子有幼兒教育學碩士帶著。大人們吃著廚師準備的精緻晚餐,而鬧騰的孩子則在另一間房間跟保姆一起吃健康的兒童餐——生孩子對弟媳婦來說最大的痛苦就是懷孕的9個月不能去健身。
生育是人生當中的一件大事,它需要足夠的財力支持才能順利度過。
但是現實中很多媽媽卻因為沒人幫忙看孩子,不得不在生育之後辭掉工作全身心帶娃,這就導致家庭收入銳減,掙錢的壓力全都集中到了爸爸一個人身上。
與之相對的是現代社會養一個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台高速運轉的碎鈔機。家長想給孩子提供好一些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從月嫂、輔食奶粉、繪本玩具到早教興趣班,一樣都不能落下,經濟壓力可想而知。
很多人都會糾結過要不要請保姆的問題,覺得可能沒有必要。
現實情況是生孩子是對一個人體力和精力的巨大挑戰,這個時候如果有條件請一個月嫂或者保姆,能夠最大限度的緩解媽媽的疲勞和壓力。這樣一來,不僅媽媽們可以得到充足的休息,孩子也能夠得到精心的照料。媽媽開心,孩子才能健康不焦慮。
你說請還是不請呢?
需要錢的時候不是只有孩子小的時候,前一陣子,廣州媽媽的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火了整個朋友圈。
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女兒暑假需要去美國遊學,還需要上鋼琴課、游泳班、各種培訓班,還要請阿姨,這樣一算,僅僅是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的開支。
這位媽媽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人父母的共鳴。很多父母感嘆拼命努力也只是達到了育兒的入門級別,如果想要孩子發展的更好,就需要父母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持。
當然普通的父母不需要給自己和孩子這麼大的壓力,但是養孩子過程中很多必要的花費是非出不可的:比如學費、補習班、興趣班等等。
養娃的成本沒有上限,對一個身心疲憊的母親來說,如果沒有必要的財力支持,那麼她的崩潰就是必然的。
二、人力:一個好漢三個幫,麻煩伸手幫個忙
一種「隱晦的假定——假定男人與女人對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有著各自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男人並不覺得養育孩子有多麼重大的意義,而女人則將其稱作人類體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們為什麼不能擁有一切》
如果錢不夠,可以用人來湊。
表面上看馬洛的老公沒有硬傷:他會努力的掙錢、下班輔導孩子作業。但是他也並不會幫馬洛做更多——吃完晚飯以後,回到臥室帶上耳機殺幾盤遊戲,就開始倒頭大睡。
養育孩子做家務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嗎?至少從電影中可以看出一直是馬洛自己在忙進忙出。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女人有了老公後每週得多做七個小時的家務活,而對於男人而言,結婚則意味著每周少做一小時的家務。有了孩子後,家務活負擔會進一步加重,如果孩子數量超過三個,妻子們每周做家務的時間會增加到28個小時,而丈夫僅為10個小時。
所以我們看到養育三個孩子對馬洛丈夫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影響,他照例把所有的家務和育兒事物扔給馬洛,然後心安理得的打遊戲、睡覺。
目前的社會當中,幼兒園以前的兒童缺乏靠譜照顧是一件很常見的事,這也加劇了媽媽們照顧孩子的艱難程度:沒有完整的睡眠,不能好好吃一頓飯,就連上廁所,也都要膽戰心驚。
以前家裡的長輩會幫忙帶孩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歐美社會早就不流行隔輩帶娃,日本和韓國也漸漸的走上了這樣的模式,即使在中國這樣傳統的社會,父母幫助帶孩子的情況也越來越少,這樣以來媽媽獨自帶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多。
得不到丈夫支持又失去來自上一代的幫助,媽媽們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
克勞迪婭在《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書中指出:專心照顧一個完全無法自理的嬰兒,結果自然就是另外一個人的生活完全失控了。當社會期待一個母親的生活恢復到孩子沒有出生之前那樣,身心都迅速回到孕育孩子之前的狀態,此時,想要給予嬰兒所需的專注不僅很困難,甚至根本就不可能。
媽媽自己一個人帶娃,包攬所有的家務,還要承擔著老公的不滿——馬洛的丈夫會在馬洛給孩子們吃冷凍披薩的時候抱怨——這就相當於在疲憊不堪的駱駝背上又放了幾根稻草,即將和媽媽生活一起崩潰的還有媽媽的心理健康。
在日劇《坡道上的家》中,年輕媽媽安藤水穗因為長期的疲勞、恐慌和精神衰弱,不小心鬆開了抱孩子的手,讓孩子掉進浴盆淹死了。
這個媽媽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辯護律師說,自從生了孩子,她就一直被困在家裡,還患上了嚴重的產後抑鬱症。可是即使是這樣,也需要日夜帶娃,不停的做家務。
另一邊孩子的爸爸卻為了好好休息,一星期內有5天住在外面的賓館裡,剩餘的時間即使在家也要挑三揀四;婆婆每次來都不願幫忙,只是不停的指責她沒有帶好孩子,她就這樣陷入了喪偶式育兒的黑洞,走上了萬劫不復的道路。
養育孩子是一個家庭的責任,如果把這個責任推到媽媽一個人的身上,那媽媽很可能會失控。
身為母親,我們要做的是讓爸爸們參與到育兒生活當中。我們不用自己一個人守護家庭,爸爸是平等的關愛者,學會適度地放手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相信爸爸,不要事必躬親;孩子不是宇宙中心,你自己才是。
三、自我:為娘本非籠中人,九天仙女下凡塵
生孩子對一個受現代教育的女人來說,不僅僅是身體的劇痛和時間的付出,還有一種最珍貴的東西的喪失——那是一個女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那是她盡力從傳統女性束縛中掙脫出來的勝利品。這種珍貴的自由,需要許多年的積累,而生孩子這件事幾乎一夜之間就把它顛覆了。心理的變化才是致命的:你不再瀟灑,你不再自由,你患得患失,你的社會認可急劇下降,你陷入一個尷尬的局面。——《生育對話錄》
為什麼卡洛要幻想出厭世媽咪日記這樣一個形象呢?因為厭世媽咪日記就是年輕時候的她,就是她想要找回的那個樣子:年輕、美麗、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眼睛裡有熊熊燃燒的生命火焰。
厭世媽咪日記就是馬洛的「自我」。
很多人只看到了生育給母親帶來的巨大的生理變化,卻忽視了生育帶來的心理變化。
從有了孩子那一刻起,你就不得不跟你之前的人生說再見,跟瀟灑、自由、魅力、夢想說再見。
主持人李艾參加節目的時候曾經提到自己的一個朋友,說她有一次推著孩子出去,有那麼一剎那想把孩子丟棄在公園,然後回去重新開始一段人生。
很多媽媽都要面臨這個矛盾:她們想要保存自我,但又不得不為面前的這個小生命負責;她們想讓別人來幫助照顧孩子,又認為自己對這個小生命有巨大的責任,一刻也不能放鬆……她們在這種巨大的矛盾當中來回搖擺,眼看著養育嬰兒的責任心不停地吞噬自我。
這種心理變化帶來的複雜心情會讓媽媽們痛苦不堪,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人能夠理解,這種痛苦加上生育之後嚴重的睡眠不足和過度勞累會讓媽媽們的生活逐漸扭曲,心理也會產生極大的變化。
厭世媽咪日記是馬洛生孩子之前的人生,那個時候她是個單純的「女性」,而不是某個孩子的「媽媽」,她有慾望、有需求、有夢想,馬洛和厭世媽咪日記的交流是她自我的交鋒,也是一個深陷生活的母親的內心的自我纏鬥和自我救贖。
電影當中有一個明顯的隱喻,那條把馬洛從水裡救出來的美人魚其實就是馬洛自己,她是馬洛的自我,是馬洛苦苦尋求的曾經和未來。
結語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道:「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
時至今日,仍有無數女性在育兒的困境中掙扎,家庭、文化、社會給了她們重重枷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女性通過努力找到了自我,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更有越來越多的伴侶不再拘泥於刻板的性別分工,分擔了家務和養娃的責任,這些都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努力尋求自我。
走出女性育兒的種種困境需要家庭、社會和伴侶的一起努力,也許這一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未來可期。
就像趙南柱分享《82年生的金智英》的寫作動力時說的:我有一個女兒,她希望長大之後當太空人和科學家,我希望,我相信,我也由衷的期盼,我女兒的夢想有實現的可能,而這世界上的每一個芭蕾少女夢,都可以去追尋更遠大的夢想。
希望世界上的每一個芭蕾少女夢,都能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