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厭世媽咪日記》影評:讀後感一篇
厭世媽咪日記影評11月的讀書會,我們大家一起看了一場電影。
本來預定放《找到你》,我沒打算來,怕太喪,結果到了現場,因為某些原因換成了《塔莉》,更喪了……說是反婚反育宣傳片也不為過。
但是,認真看完電影,還是挺有感悟。
婚育與否,說到底都是一種選擇,沒有一種選擇是絕對好的,或者絕對不好的。我認為自己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了:任何一種選擇,都是有各自的代價的。
現場嘉賓分享了幾個問題,我也在此寫寫自己的感悟。
1、電影對你觸動最大的部分是什麼?或者說哪個情節最讓你動容?
《塔莉》這部電影,看似留了一個有希望的結局,和前面的麻木、無望、絕處逢生又從高處跌落形成對比,但實際上,這也是被電影美化過的。
我覺得生活中,要麼一開始就反抗,要麼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反抗成功,要麼,就是習慣了這種狀態,還以為這就是常態了。
可是,即使無法改變,知道「我還可以不這樣過」,就挺重要的。它在提醒我們永遠都有選擇。
2、電影編導說:「工作和家庭之間沒有所謂的平衡,只有犧牲。」你如何看待工作和家庭的關係呢?
我經常看到被這麼提問的人吐槽說,怎麼總是只問女性這種問題,而不問男性?確實如此。
我們可以經常見到在外工作的男人,留下老婆孩子在老家,感覺習以為常,只要他還不出軌,並且往家裡寄錢,就是絕世好男人了。而角色調換,卻聽著非常驚悚。「什麼?你不怕你老公出軌嗎?」
一個成年人,要平衡工作和家庭,都不容易。要如何做到,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是家庭的主人公,主動付出努力。
很多人會說,你喊我幫忙,我會幫的啊。幫?這就叫不把自己當主人公。
以前我和父母同住的時候,我覺得家務不就是做飯、拖地、洗衣服嗎?每天就這三件事做完就行了。現在一個人住,才知道,家務活遠遠不止這些。除了老三樣,還有物品採購、整理、維護,啥都要自己去弄。
又有人說,那你可以請阿姨啊,有錢還解決不了問題嗎?
那好吧,請 3 個阿姨,就不用做事了嗎?要知道指揮也是一種工作啊,而且很費腦力,不然公司總經理都在幹什麼呢?總經理有那麼多僱員,ta 就不用工作了嗎?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把自己當作家庭裡的主人公,那麼 ta 眼裡就沒活,沒活的人,是乾不好任何工作的。
3、你們在家庭裡如何分工合作?
剛才已經回答了這一題了。。。
4、你在選擇「隊友」的時候,怎麼判斷他不是一個「豬隊友」?
這麼說吧,我覺得判斷不了。但是,這不代表不需要做任何判斷。
以前我不是很在意對方的家庭條件,覺得不重要,但是經過事實證明,家庭條件蠻重要的
類似這種硬性條件,就比較好判斷。但是比硬性條件更重要的軟性條件,就不是那麼好判斷了,人畢竟是一種複雜的動物。
盡量拉長相處的時間,不要急於做決定,聽別人的判斷標準作用不大,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就可以了。當然,前提是對自己要誠實。
即使判斷出來了,那也只能代表一段時間的狀態。人是會變的,隨機應變吧。
5、都說要做自己,做自己的前提是找到自己,請問你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呢?
最開始是衝著這個問題,打算寫一個單篇,結果,真的下筆時,卡了好幾天。
我確實找到自己了,毫無疑問,但是要問是如何找到的,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了。
通常情況下,人的改變,大概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頓悟雖然也存在,但如果沒有量變的累積,頓悟不會發生。
又或者,即使頓悟了,那也是淺層次的,虛有其表,今天熱血沸騰想要改頭換面,不出三天,立馬打回原形。
所以找到自己的第一條是:不要指望找到突然的自我(伍佰叔叔開始唱歌了……)。
自己是個什麼樣子呢?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找到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和世界碰撞的過程。
每一天,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和世界發生互動,哪怕是一個人,你也會接觸到各種信息。
「這件事是這樣子?這個人會說這樣一句話?」這些念頭出現的時候,就是了解自己的契機。
把自己和這個世界碰撞的信息搜集起來,像編寫一本字典那樣,慢慢地,一個「自己」的形象,就出現了。
【這就是我】你感嘆著,我是這樣子啊!你看著自己,彷彿看到了最愛的人。
找到自己的人,就一定會愛自己。愛自己的人,就是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