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夏》影評::為什麼「搖滾」總能讓我們熱淚盈眶

夏影評

對於搖滾樂的認識是從一些舊的報道中,是1989年的王府井,是「眼鏡蛇」「面孔」整裝待發的時候,是「唐朝」「黑豹」「呼吸」最初的模樣,還有後來的何勇、張楚。那時候,他們都還年輕,驕傲不遜寫在臉上。

說起中國搖滾樂,他們便是最初的光芒。

今年夏天,馬東帶著《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昔日的搖滾男兒轉眼成了丈夫、父親,談起妻女的時候滿眼柔情,回到音樂的時候又充滿了力量。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有些音樂過去這麼久了,聽起來還會熱淚盈眶。

現在明白了,有些音樂不是好聽,而是聽那些音樂的時候我們正年輕,就像刺蝟樂隊唱的,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

最近看了俄羅斯導演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的作品《夏》,又叫《搖滾夏》。這是一部關於搖滾的電影,也是關於愛情和友情的電影。

電影的背景是八十年代的列寧格勒,就像八十年代的王府井。一位年輕的音樂家維克多·崔被齊柏林和大衛.鮑伊的音樂吸引。和所有懷有夢想的音樂家一樣,維克多·崔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夠被寫進搖滾的歷史。機緣巧合,遇見了生命中的貴人,於是人生開始變得與眾不同。

作為俄羅斯導演,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並不算是熱門導演,他的作品也不多,在《夏》之前,還拍攝了《門徒》、《背叛》、《扮演受害者》、《尤里日》等電影。《夏》拍攝於2018年,是一部關於前蘇聯的搖滾回憶,和眾多音樂一樣,《夏》中有對時代的記錄,有對搖滾音樂的記錄,也有對八十年代中一個個熱愛音樂的鮮活生命的記錄。

看完《夏》之後,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紅勘演唱會的一些記錄,那個年代真好,容納了所有的瘋狂和夢想,成就了永恆的記憶和不滅的希望。所謂的懷念,大概就是懷念那個時代的一切,因為那時我們正年輕。

當然,搖滾樂在《夏》中除了作為背景音樂和聲音之外,它還有一系列複雜的功能屬性和意義象徵:

人物通過搖滾樂可以關聯起特定生活空間中的動態行為。

在搖滾樂的節奏律動中實現自然隱喻體現生命歷程。

以搖滾樂為紐帶書寫所處環境和時代的特點。

搖滾樂和畫面的組合喚起人們對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嚮往。

所以,《夏》絕不僅僅是一部「搖滾樂」電影,它包含了這四種不同的功能屬性,將其串聯起來,構成了整個前蘇聯八十年代的搖滾記憶。

搖滾樂和行為:

在電影中,直接受到搖滾樂影響的是維克多·崔,他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開源於齊柏林飛船和大衛·鮑伊,在老牌搖滾樂隊的指引下,維克多·崔走進搖滾樂的高牆內。

一半是夢想、一半是激情。試圖衝破社會規則的蘇聯搖滾,肆意揮霍的青春和肉體,摒棄了所有和搖滾相關的標籤,通過更加純粹和直接的方式來表現蘇聯搖滾的力量。

同樣,受到音樂指引的還有維克多·崔遇見的麥克和他的妻子娜塔莎。他們的相遇猶如電光石火,讓音樂的感召成為一種靈性的體驗。如果

此階段的音樂是舊的歷史和新的時代之間的分界,傳統的蘇聯音樂已經被全球化的摩登時尚和自由搖滾裹挾,維克多·崔、麥克和娜塔莎他們的經歷和情感便是蘇聯搖滾時代裡的故事主題。

無論是致敬翻唱還是MV式的拍攝手法,他們和音樂的故事都注定被寫進歷史,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的歷史印記。導演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並沒有在電影中控訴時代,但在這樣的背景中,很難不讓人忽略電影的政治背景。

在電影裡,搖滾樂已然不是一種穩定的意向,而是從整個前蘇聯文化內部生長起來的文化元素,是前蘇聯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因此而決定了一部分人的行為和選擇。

搖滾樂和隱喻:

搖滾樂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力量,和其他的音樂類型不同,搖滾樂代表著反叛。在這反叛的外衣下,搖滾樂又給很多故事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和背景。

在搖滾樂中,可以窺探到不甘寂寞的少年在音樂中燃燒青春,可以窺探到隱藏在俱樂部的煙霧繚繞中的夢想,可以窺探到用音樂的方式進行瘋狂的發洩和反抗。搖滾樂,成就了蘇聯搖滾樂之父維克多.崔最美好的時光。

電影中,搖滾樂代表著一種隱喻,比如對當下政治的隱喻,對社會禁錮的隱喻,對無趣生活的隱喻。這些隱喻是電影更深層的部分,也是這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我看過很多藉音樂之手來批判社會的電影,有些因為過於直接而落入俗套,有些因為角度刁鑽而沉入歷史。

《夏》在隱喻上拿捏的恰到好處,整部電影看起來就像對一個特定群體的描述,實際上內容包含了那個時代的所有內容。愛情、友情、理想、抗爭、選擇等等,是年輕人的精神群像。

電影沒有刻意表達導演的政治觀點,所有的隱喻都埋藏在音樂裡,透過音樂,我們可以看見年輕一代真實的渴望。

搖滾樂和時代: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人維索茨基病逝。此時,在聖彼得堡,維克多·崔和他的音樂正在走向舞台。

歷史就這樣不經意的承前啟後,前者是記憶,後者是當下。前後交織,勾勒出一個時代的遺憾和可能。或許正是因為有了死亡,所以每個時代才有每個時代的意義。只是在八十年代的前蘇聯,搖滾代表的反叛力量是最璀璨的註腳。

搖滾樂之所以特殊和時代有著很重要的關係,就像八十年代北京,中國搖滾崛起的年代。八十年代的前蘇聯,同樣也是這樣的情境。

搖滾樂是一個時代的風景和符號,它注定成為那個時代永遠的名詞,不管後來的歌者如何演繹,都無法超越那個時代。因為那是一筆定格在歷史中的精神財富,是一種無法複製的精神狀態。

在互聯網異常發達的今天,我們的體驗和獲得都太容易,所有本來存在在生活中的激情都被網絡衝散了。我們在網絡上尋找志趣相投的人,通過文字和情緒來度量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那個遙遠的八十年代,一切都是面對面,愛或者不愛,都是面對面解決的。

在這部電影中,沒有那麼多的時代故事,或者說故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部電影的節奏和氛圍,蘇聯搖滾青年的八十年代,對比同時代的其他國家,有很多似曾相識的地方。但由於每個國家的社會環境不同,這也使得《夏》多了一種不一樣的表達。

搖滾樂和懷舊:

音樂和懷舊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其實不單單是搖滾樂,今天聽李宗盛、林憶蓮、王菲等歌手巔峰時期的音樂依然是懷舊。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懷舊,並不是那些音樂有多少,而是聽那些音樂的時候,我們正年輕。

看完《夏》之後,大致瞭解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蘇聯,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1988年,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由此導致了一系列政治波動。九十年代初,蘇聯開始走向解體。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夏》其實也是時代的輓歌,它記錄了八十年代最後的瘋狂,所有的反叛都意味著新生。那時正年輕的人如今也已雙鬢斑白,對他們來說,那個動盪的八十年代是他們人生的高光時刻。

光彩照人的搖滾樂手,青春率性的自由表達,躁動的詩意,止乎於禮的怦然心動。麥克的妻子娜塔莎說,「我想吻維克多。」麥克說,「那你去啊。」在某種意義上,音樂消解了愛情的神聖,或者說,神聖的愛情有了另一種表達。而這一切,都只發生在八十年代的《夏》。

寫在最後:

音樂結束了,激情和反叛的八十年代也結束了,留下了維克多·崔和他的音樂。就像無數個充滿幻想和詩意的歷史階段一樣,包裹著很多年輕的生命,讓他們熠熠發光,然後又帶著他們退出歷史舞台,留下無數故事和傳說,成為後來者的談資。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