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燃燒女子的畫像 | 永遠前進,永遠燃燒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本文首發於公眾號"NEW字幕組"
作者:啾迪
想為燒女圖寫篇文章的念想在做完電影的那刻就一直醞釀,因害怕文字無以表達而一再擱置。
法國凱撒獎上曾性侵幼女的波蘭斯基獲得最佳導演獎,#MeToo運動參與者阿黛拉·哈內爾(電影女主之一)憤然離席的舉動,立刻讓我想到海報上眼神無畏身處篝火之中的她,她是真正意義上的「燃燒女子」。
我無法談論藝術與私德的關係,但我希望僅從這部作品出發同大家分享感動的瞬間和我領悟到的女性力量。
(以下內容含劇透,謹慎觀看)
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法國,畫家瑪麗安(Marianne)受雇為將要出嫁的洛伊斯(Heloise)作肖像畫,拒絕這門婚事的洛伊斯不肯露臉端坐著讓畫家作畫,瑪麗安只好藉著陪她散心為由觀察並記錄她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
但兩人的眼神越發熾熱,在相互審視中熟知了對方的情緒和動作,也因此產生了感情。這樣的關係在如今的社會中都不一定有圓滿結局,在當時更是不可能有結果。
我不希望這部電影被簡單解讀為女女愛情片,也不想這種結局被定義成悲劇。相反,這樣淡如水的講述方式中藏著對感情的重新定義和女性意識的覺醒。
瑪麗安的女畫家身份在當時背景下本就是突破,然而也因女性身份受到諸多限制。業界不允許女畫家為男性裸體作畫,也默認女畫家不能參展。
瑪麗安偷偷畫男模的行為,和借用父親名字參加畫展的舉動,都體現了她的獨立意識和對世俗的反抗,或許也正是這樣特別的堅毅吸引著洛伊斯。這讓我想起另一位女性先鋒——借用哥哥名字發表詩文的美國著名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她們都在禁錮女性獲得藝術成就的背景下產生了反抗意識。
此番反抗在今天看來頗為前衛,卻又在時代背景下充滿無奈。肖像完成時瑪麗安聲稱要毀掉這幅畫,她憤怒於作畫的目的是讓洛伊斯出嫁,自己卻沒有辦法和洛伊斯有結果。她深知應該反抗,卻又無奈於無法反抗。
儘管出嫁早成定局,但兩位主角在此直面充滿禁忌的同性感情已經是一種時代突破。
女僕索菲墮胎的情節看似沒有必要,實際是對女性的極高尊重。瑪麗安發現索菲懷孕後,並沒有對其私生活評價,而是詢問「您想要孩子嗎」。得到「不想」的答案後,兩位女主也並未過多追問,而是一路陪伴索菲嘗試各種方法墮胎。這其中隱含了對女性本身生育願望的關注,和對女性身體自主選擇權的尊重。
最後聊聊兩位女主感情裡前後對照的浪漫細節。
01
瑪麗安曾彈奏的音樂
片尾洛伊斯獨自聆聽的交響樂
瑪麗安為洛伊斯彈奏音樂時,洛伊斯開始熱烈地注視著這個懂音樂會作畫的女人,算是兩人感情有微妙變化,觀察主客體轉變的時刻。而電影最後,洛伊斯表面無聲卻內心翻湧地聽完同樣的交響樂,正是對這一段短暫但刻骨銘心的愛戀的回顧與告別。
02
俄爾甫斯故事中的「回頭吧」
離別時洛伊斯要求「回頭吧」
神話故事中,俄爾甫斯前往地府請求神靈歸還自己亡故的妻子,地府要求俄爾甫斯在離開地府之前不能回頭看妻子。然而俄爾甫斯卻在邊界之前回了頭,妻子也再次墜入深淵。在對此情節討論時,洛伊斯認為也許是妻子主動讓丈夫回頭。兩人最終要分別時,瑪麗安堅定地奔向門外打算離開,卻被洛伊斯在背後叫住「回頭吧」。這最後一次對視讓我覺得悲傷又浪漫。
03
瑪麗安自畫像所在頁碼
肖像中洛伊斯手指停留的頁碼
臨近分別時,瑪麗安又畫了一副洛伊斯的肖像以作紀念。洛伊斯也希望有畫像可以懷念對方,最後瑪麗安在一本書的28頁留下了自畫像。幾年後,瑪麗安在畫展上看到洛伊斯的肖像,發現她已為人母,多少有些失落,但注意到洛伊斯手裡的書停留在28頁時又露出了欣然的微笑。這互相銘記,互相珍藏的感情怎麼能說是悲劇呢?
從電影回到現實,如果說有什麼改變,那就是女性力量隨時代進步變得更加堅定。
你看離開凱撒獎後繼續和抗議者同行的阿黛拉·哈內爾(洛伊斯扮演者)有多勇敢,有多美。
但許多局面還沒有改變,所以需要我們每個人永遠前進,永遠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