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Retourne-toi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每一年LGBT類別下總會有這麼一個命題重複,我視它們為summer love,這個設定不一定要在夏天,但是一定是特地隔離出來的setting,是一個還未開始就已經被設定好結束的短暫關係,是要在某種限制(宗教、地位、階級、權力之類)下需要反抗的impossible love,而且一定要試探、要強烈、要愛欲、要纏綿、要自我懷疑、要自我否定、要掙扎、要猶豫、要放棄、要後悔、要接受、要難以釋懷。這是summer love。
Marianne有一個短期任務:在島上畫肖像,與Heloise相遇,享受短暫的愛慾歡愉,又不得不分離,結局是M H 以及我們所有觀者心知肚明的,所以從開始就沒有人抱有期望,但又是她們的愛意激起了那10%的希望,就是這絲希望牽引著我們走向傷痛。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挺多人看過這部片之後總提到cmbyn:從一個有時限的任務開始,情感連結,物理上的分割結束。沒有刻意對比,summer love類型的片子自然就很像,但我不覺得它們是同一個東西。
這部片子於我而言特別的意義是什麼、出彩在哪?
第一,我喜歡片子裡的細節線索,篝火、Orpheus、28頁的畫像、四季均有復現:portrait of lady on fire這幅畫作為倒敘的開頭就出現了,直到故事中點才出現原場景,這個場景是他們之間的重點線索與轉折點,篝火旁的acapella與她們之間曖昧的氣氛,以及之後聊天提到親吻對方的欲望,立刻轉場到海灘旁的第一次親吻,lady on fire這一幕是她們欲望的釋放、親密的開始,她們共同記憶中的痛點;
第二,喜歡Orpheus在這個故事裡的意義,從姐姐墜崖的過去、H奔向懸崖、完整故事第一次以H講述的形式出現,M多次回頭看到H的幻影,離開時聽到「回頭吧」,到最後油畫上愛人的告別,都在說著她們是故事裡的愛人,但是她們共同的愛把對方推向懸崖。
第三,眼神,特別喜歡兩位演員的演繹,她們都是眼睛裡有東西的,我個人的觀點是同性題材更在乎眼神的對話,所謂gaydar也是這樣,所有的親密關係都圍繞眼神展開,兩人之間的情愫不需要親吻、觸碰才能被覺察到,看到她們看對方的眼神,我就能獨出讀出「I fuckin want to kiss this girl (and make love : )….";
第四,親密scenes如此動人且溫柔,看什麼片我都總是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看過的所有les片裡的sex scene在腦中對比,雖然大多數都不相上下,但這片子裡她們倆太柔軟了,甚至可以觀察到她們一開始的眼神都射出敵意與殺氣,但在床上卻變得如此如此溫柔帶有情意,用嘴給對方餵水也是一絕(給我暴擊)……
第五,女性視角,這部片子特別地安排在1760s的法國、上層階級、禮教束縛,女僕角色的情節安排也很有意義。其實在這一方面它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小姐》以及《指匠情挑》,婚姻是被安排的,愛與生活是不自由的,女性畫家是沒有資格畫男性身體的,墮胎的傷痛是獨自承擔的,等等。在MH兩人之外的世界,女人不被視為人,而是工具,華麗一些的工具,只有在她們親密世界裡對方是多麼柔軟的存在。
兩個部分的設計尤其巧妙:第一開頭十多分鐘一直以M的視角敘事,以三人稱刻畫H,而H的真面目遲遲不出現,這長長的鋪墊給她第一次回頭(她們第一次對視)賦予了很沉的重量,這種神秘性從這裡一直貫穿到她們親密關係的開始,前戲做得很足!;第二結尾M說「這一次視線未曾相交「,之後summer in G Minor響起,是長達三分鐘的H在鏡頭前帶著笑容哭泣,她逐漸變得激動,又有甜蜜的回憶,又有常年的壓抑,我腦中響起「它在描述一場暴雨來襲、百蟲齊鳴、蛙聲鼎沸,緊接著暴雨傾盆、電閃雷鳴……「。 (看過之後我再聽維瓦爾第就總是想流淚……)
我個人很喜歡看這樣濃縮的故事,它很純真,總讓人感覺窺探到了愛的真正奧義,好似壓抑與鏈條轉移到我身上,而我同人物一起渴望著掙脫束縛,哪怕是短短一瞬的自由。同時它還是反永恆的,因為它相信愛的最美一面的時效性,愛情總是在短暫的時間裡爆發展現生命力,時間線一旦拉長就變得瑣碎、冗雜、赤裸、黯淡。但這也是我每次看完此類型後深思的一點,這種隔離會讓我有一種厭惡感,因為設定總是在一個小島或是一個莊園(像淨土似的)隔離的環境,它像是一個fairytale的框架,它把同性之間的愛欲純淨化且神聖化,它不僅僅是離我們很遠,還是untouchable的,像是我在地圖上畫出一個區域,讓你們之間感性的同性之愛、之依賴、之脆弱性都在這個區域裡發生,這裡沒有別人來judge你們,你們也不能告知他人,所以它是安全的、是具有神秘性的,慾火在這裡自由生長,也在這裡被澆滅,這裡是慾火的誕生地與墳墓,與外部世界互不相犯,而到了外部世界,這些殘餘的情感是需要被隱藏的。我不喜歡這一點,因為它告訴我一個讓我惱怒的真相:純真而美好的愛情與這個世界距離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