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個人筆記-《燃燒女子的畫像》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燃燒女子的畫像》

·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一直以為會有情節來解釋開頭那副與電影同名的圖畫是如何被創造的,但是沒有。篝火晚會上的呈現那場景就是一切,而這幅畫的創作過程凝結了多少思念和遺憾,全由觀眾猜測和感受。

· 沉默地燃燒著的裙裾。篝火晚會上的經典一幕看得熱淚盈眶。先是瑪麗安望向艾洛伊茲的時候是隔著掀起熱浪的篝火,在火星攢動稍稍有些扭曲的空氣裡金髮的艾洛伊茲看起來更加美好,但卻切實地存在著(相比身著白衣的幻影)。當她走出那片篝火發現裙角開始不受控制的燃燒時,身邊的人立刻湧上前滅火,她像一個木偶一樣頹然倒在地上。非常喜歡這一幕。不只是畫面上的美,能感受到心臟驟停以及隨後難以平復的心潮起伏。

· 油畫質地的電影。據豆瓣短評電影光線的選取全都是自然光或者燭光,因此光線都較為柔和。沒有什麼觀影疲勞感。

· 關於類比。關於有人會把電影比作女版的cmbyn,其實倒也不算是踩一捧一?確實也在觀影時聯想到了cmbyn,一是因為同樣都有的借書情節,二是最後一幕的長鏡頭都直擊人心(演員的微表情真的十分優秀,結尾處配合著維瓦爾第的《夏》,被震耳的樂聲所淹沒的哭泣,也算是另一種層面的無「聲」處見驚雷。這種壓抑感的掩蓋恰到好處。)但兩部電影的畫面質感,色調選取和人物情感的特徵和呈現方式都有比較大的不同。最一致的是兩部都是我心目中非常優秀的同性題材電影。

· 兩股間的鏡子。電影裡其實多次選取了鏡子作為畫面主體進行拍攝,劇情至後段我們發現,凝視者其實也是被凝視者。瑪麗安作為畫家習慣了對於模特艾洛伊茲的凝視,殊不知自己也在被凝視著,觀察著。當然,唯有她注意到這一點時,她們才能平等地展開情愛關係。「主客體之間的輪轉,最終彼此觸碰,蝕魂蕩魄。」(by豆瓣用戶@冰紅深藍)瑪麗安在畫贈與艾洛伊茲的自畫像時把自己的頭拼接到了側臥的艾洛伊茲身體上,這是否也算是一種身心的交融?

· 關於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的故事。直到畫展場景我才意識到分離時那一句「回頭吧」的含義。神話裡俄耳甫斯因為在光暗交界處選擇回頭再次失去了愛人。而最後的分離場景中,兩人的身份互換,艾格伊茲不匆忙地追逐著要開門離開房子的瑪麗安,她說:「回頭吧」,瑪麗安從門口轉過頭來,一半的臉沐浴著陽光,一半的臉湮沒在黑暗裡。她急促地甩門離開,目光釋然和絕望參半的艾格伊茲身上的光被對半關上的門扉奪去,只留下了一聲殘響。然而,回想起燭火邊閱讀故事的那個夜晚,瑪麗安說,或許俄耳甫斯是有意轉頭的,最後他選擇要把愛人留在記憶裡。雖然不喜歡主導權完全傾向一邊的設定,但這樣的猜測給了電影中的這個故事一個比較詩意的結局。兩人都曾埋怨對方不夠勇敢,這是否也是之後相處可能有的摩擦埋下的隱患。不過他人感情的事憑誰都無法輕易下定論,生活、境遇本就是瞬息萬變的。不如把一切留給那個海邊洞穴裡的吻。

· 愛人的幻影。夫人外出之後的日子裡,空曠的別墅裡空氣變得不那麼壓抑,只有三個年齡相仿(或許?)的女性最簡單而真誠的對白。而也是在這之後兩位主角才能短暫地解除情感上的自我克制。然而,畫作的誕生本來就決定了這段感情會是be,瑪麗安說 :「因為畫這幅畫是為了把你嫁給別人」。終將到來的分離像鬼魅一樣始終纏繞,這也是瑪麗安時不時會看見身著白裙的愛人的幻影出現的原因。

· 電影中關於女性主義的情節:被束縛的生活以及被指定的婚姻;艾洛伊茲姐姐的自殺其實也早就埋下了一些不安的因素;瑪麗安最後只能以父親的名字參與畫展;女性畫家缺乏繪畫男性的權利。「因為他們害怕我們創造出傑作」

· 說一個與主劇情關係不大但是很喜歡的鏡頭:三人一起去荒野中採摘可以讓蘇菲墮胎的植物,三人同時從及腰的麥浪中直起身來,很美,恍惚間感覺看到了米勒的《拾穗者》:

【放在一起看也沒有很像哈 就感受下意境和質感(心虛ing

· 分離前夜,兩人穿著白色的睡裙在床上相對而臥,瑪麗安看著昏昏欲睡的愛人說:別睡、別睡、求求別睡… 這很真實。她們互相說著她們會永遠記得的畫面、場景、感受。我能夠感同身受,在過分充沛卻又無法釋放完全的感情面前睡眠是可以舍棄甚至應當捨棄的東西。用詩人的話來說:

所以時間不多,我們要縮短睡眠

把你經過的河山,清晨,把你經過的人群

都對我重複一遍

——余秀華《無題》

· 最後想放一個語言永遠無法描述的畫面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