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大格局小故事與平等的女性凝視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

故事很簡單,畫家Marianne來到島上給貴族小姐Hélo?se畫肖像,這幅畫將用於小姐的出嫁。

繪畫期間兩人相愛,最後無疾而終。

親手推開愛人遠離,所以也註定了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1

影片開頭不斷給Hélo?se(即燃燒女子)設懸念

01.Marianne教畫畫,學生從儲藏室拿出了她的舊作,因為畫上的燃燒女子,她的情緒不再平靜。

時間線跳到她們的初相識。

02.Marianne甫到島上,向女僕打聽Hélo?se,原來她一直住在修道院。我們對修道院的刻板印象會給予Hélo?se一個溫馴的模糊輪廓;

03.Hélo?se的母親告訴Marianne,Hélo?se不配合畫像,不同意婚事,Marianne只能表面上陪Hélo?se散步,秘密觀察作畫。咦,這位貴族小姐似乎並非沒有反骨?

04.臨散步前,Marianne從女僕口中得知Hélo?se的姐姐為了逃婚跳崖自殺,Hélo?se是代姐姐出嫁;

05.Marianne下樓,從她的視角見Hélo?se全身藏在深色斗篷裡。

沒等她跟上,Hélo?se打開了門,白光照耀。

五層面紗。

《詩經》裡的伊人「在水一方」,李白寫「美人如花隔雲端」。讓人著迷的事物總要帶點神秘感和距離感

這位貴族小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長什麼模樣?疑惑在心中生根發芽。

解謎時刻同樣可以很驚艷。

Hélo?se走在前面,Marianne跟在後頭。

斗篷帽子隨著Hélo?se的步伐而掉落,露出金色的頭髮;她突然向崖邊狂奔,彷彿要重蹈姐姐的覆轍,但到了崖邊她的動作戛然而止。

直到這時,Hélo?se才轉過頭來,讓我們看清她的面孔。

電影已經過去了20分鐘

在消費主義和商業片大行其道的時代,開頭三分鐘就能決定一部影視作品的生死。

然而女主之一在20分鐘後才正式與觀眾見面,這種嘗試不可謂不冒險。

文藝片如何抓人眼球,我學到了一招_(:3」∠)_(腦子說會了,手說你不會)

除了這匠心獨運的開頭,席導在整部影片中只用了兩首背景音樂

一首定情,一首收尾

反過來想,是否正因為這部時長2小時的影片僅有不到10分鐘的音樂,才使得這2首音樂與出現音樂的場景如此深入人心。

並且,整部劇的場景構圖非常美,美到震撼。

彷彿將人帶到了18世紀的法國,每一幀都像一幅油畫,背景聲是空白的自然的,更能感受細膩的情感推進。

開頭、聲音、構圖,每一點都是讓人難以自拔的幫手。

2

影片的故事脈絡很簡單,共4位主演人物2首背景音樂,地圖僅在上,兩人相識、相知、相愛時間更是只有短暫的10來天

但就是一個這麼簡單的「小」故事,卻擁有高屋建瓴的大格局

《燃燒女子的畫像》用平等的「女性凝視」衝擊了主流電影圈,以一種全新的、被大多人忽視的女性視角重新定義了電影

英國著名藝術批評家約翰·伯格說過,觀看畫作或其他事物的過程,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自發或自然,觀看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慣例和習俗。

凝視是心理學及文化研究中的一個用語。

拉岡將凝視定義為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鏡映關係,即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折射之後,構成了人自己的再現。他並用此概念,來說明男人和其凝視客體女人之間的關係; 莫薇進一步將拉岡的概念用於攝影和電影,認為在電影中女人受到男性觀眾的凝視,因而女性演員會以受到這種父權式期待的方式(如溫柔、性感)來展現自己。

主流影視界往往因循用「男性凝視」的方法來講述故事。

男性凝視是在視覺藝術和文學中,從男性的、異性戀的角度來描繪女性和世界的行為,它將女性作為性對象呈現和表現出來,以供男性觀眾欣賞。

畫家這個職業選取得非常巧妙。

其一,18世紀法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其中不乏女性,然而在男性書寫歷史的環境下,這部分女藝術家的存在被抹去。

女人在男性凝視之下,只能成為被窺視的標本,或者賜予美名「繆斯」。

電影描述的女畫家是遲到的對女性藝術家的刻畫,而她與貴族小姐的短暫愛情在當時當地也是可能發生的,讓這個故事具有信服力

其二,畫家作畫的過程需要凝視被畫者,畫家是凝視的主體,小姐是凝視的客體,類比男性凝視,男性是凝視的主體,女性是凝視的客體/他者/物化

影片不用抽象的詞彙解釋凝視,直接讓女畫家與貴族小姐在繪畫的過程中道出凝視的另一面。

▲ 還順便調了個情。是否想起尼采那句「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女性或多或少都會被男性凝視所塑造,甚至是狎玩。

在社會約定俗成的男性凝視之下,她們學會了表演。以一種更被大眾,被男性喜歡的模樣去展現自己。

發展到極端,可以舉例深諳此道後損人利己的綠茶

前段時間我在知乎看到一位姐妹分析半藏森林令男人神魂顛倒靠的是什麼本事,看完後感慨:果然還是女人了解女人。

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影片的導演加編劇)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女性凝視不單是指怎樣去拍女性裸體而不物化,這不單是視覺呈現的問題,而是你是否分享鏡頭注視下的女性自身的體驗。
重點是,你是在與她共情(are you with her),還是在觀看她(or are you looking at her)。

Hélo?se的扮演者呆哈(Adèle Haenel)也說過,她在前期準備時把劇本分為三個部分,讓肖像的被凝視者變為凝視的主體

要抹除男性凝視,去掉生理權力,拍攝女性真實的模樣,應該要看她如何獨處

影片創造了一個極佳的條件——孤島

2小時的電影,出現男性角色的鏡頭不超過10分鐘,而且都是路人。

這一點同樣引來許多批評家置喙。

另外,為了迎合觀眾,女性常常需要展示臉龐、身材,或者笑容清純,或者身材火辣。

但影片中直到1小時15分鐘後,燃燒女子Hélo?se才在火光中露出第一個笑容。

突破在於,席導抹除男性凝視後塑造了難以被取悅的Hélo?se這一角色,這樣的女主角很少見,因為容易引起觀眾的不滿。

這一處兩人的情愫終於被緩慢地緩慢地推到了頂點,而背景音樂卻充斥著悲傷。

一群18世紀的農婦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反復吟誦一句歌詞:"Non possum fugere."

「我無法逃脫。」

阿卡貝拉起源於中世紀的教會音樂,只以人聲清唱。所以這一幕更具有宗教色彩悲壯殉道感。

深深的震撼了我。

不被歷史記錄的女藝術家只能藉父親之名展出畫作,上流社會的貴族小姐逃不開父母之命。

平等的女性凝視不僅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同時找回了缺失的女性創造。

讓女性擁有了自己的聲音。

3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應該在這之前。

以前人們認為女性作為客體,對藝術似乎只能起到「繆斯」的作用。

而席導在影片中推翻這個概念,指出繆斯正是男性凝視下的物化。

Hélo?se在影片中是繪畫的參與者,也是創作者。雙方互相配合。

繆斯這概念附帶著一種被動,女人被盲目崇拜,處於被動,僅僅因為其優雅存在而有啟發性,這就掩蓋了其思想以及她作為共同創作者的事實。
而且我們常常見到女性從藝術史中被抹除,即使她們是畫家音樂家小說家等等。
特別是繆斯的形象已被縮減為僅為靈感服務的、不發聲的,但她本該擁有去為其作品做貢獻的一席地位。<席導L'Invite?發言>

當抹除掉主導的男性凝視,席導同時抹除掉了社會階級的主導

伯爵夫人離開後,畫家、貴族小姐與小女僕的相處發生了變化。

一開始小女僕謹小慎微,Marianne打聽Hélo?se的消息時,她明知道上一個畫家為什麼沒能畫成,卻三緘其口。

但後來,

Marianne和Hélo?se一同幫小女僕墮胎,三人一起開心地玩撲克牌,聽故事。

眼前這一幕如何分辨階級?

▲ 小女僕在刺繡,畫家在倒酒,貴族小姐在切菜

而抹除掉社會階級的主導後,一切擁有了解放的色彩。

兩人的情色——這一行為往往建立在支配的基礎上,也變成了平等的合作的關係。

Marianne也獲得了解放。

她比Hélo?se自由的是她可以選擇自己的婚姻,但局限的地方在於她陷入藝術的規則中。

傳統束縛了Marianne,Hélo?se見識不如她,卻活得比她清醒。

在這一場互相凝視的關係推進時,Marianne也找到了新的自我。

最後的悲劇是雙方的選擇,她們通過合作而相愛、縱情,也通過合作完成了訂婚肖像而分離。

古希臘神話中俄耳浦斯因為在走出陰界的最後一刻回頭看了歐律狄刻一眼,導致夫妻永遠天人相隔。

影片中讀到這一段詩,Marianne和Hélo?se做出了不同的解讀。

首先是小女僕的質疑:「他不能因為思念和不捨就回頭,這理由不成立,別人特意跟他說了不可以回頭。」

我第一次讀這個神話時也這麼想!!

Marianne為俄耳浦斯做出了藝術家的解讀

▲ 「作為詩人的選擇」這句台詞出來,我雞皮疙瘩都起了

Hélo?se站在妻子歐律狄刻的角度來思考,使得神話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從被動轉為主動

而影片中Hélo?se對Marianne說的最後一句話正是:回過頭來

▲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4

關於兩人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相遇,我傾向於認為Hélo?se在劇院裡也看見了Marianne.

看完後意難平啊意難平……說點題外話小八卦。

Marianne的扮演者(Noémie Merlant)糯米長得好看還很全能,唱歌演戲導演……和呆哈一靜一動,很有CP感(〃'▽'〃)

而呆哈是法國電影界的女權主力。

呆哈參與了#MeToo,她第一部作品《惡魔的孩子》的導演給她的人生造成了巨大創傷。

2020年凱撒獎頒給QJ犯波蘭斯基,呆哈憤然離場,這件事引起了較廣的爭議。

她行事很虎,像有多動症。但越了解她,越喜歡她。

呆哈接受採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無論作為女性群體還是男性群體,都不該是本體論的主導者,世界真理永存。
如今的我們在為未來女性打造歷史,爭取歷史權。
這部電影沒有直接講政治,但政治體制無處不在,我們無處可逃。
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由男權統治的政治制度之下,在這種制度之下,女性注定會成為男性的附屬品,被社會強行賦予妻子、母親和女兒的身份。

本來想說這對CP我磕了,但再一看——

呆哈與席導相識十二年,兩人曾是戀人。正是因為席導,呆哈才重回大熒幕。

而這部作品是席導專門為她而作,打磨了五年。

我:「……」

算了算了,老了磕不動了,謝謝你們幫我練法語聽力(只能聽懂Bonjour之類的我眼淚掉下來)……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第二性》,波伏娃)

這部大格局小故事與女性凝視的《燃燒女子的畫像》中有溫暖的力量,這力量很柔和但很強大

燃燒是解放是殉道是火種,

愛與力量會傳遞下去。

看完後我深深的佩服席導,同時也深深的感恩她。

謝謝上傳聽譯的採訪視頻的小夥伴們_(:3」∠)_

B站(一鍵三連是必須dei!):AV89828093 / AV81146902 / AV94427860 / AV90486226 / AV68290672

微博(謝謝小夥伴整理):@朗姐圍脖

圖片來源:豆瓣(《燃燒女子的畫像》、瑟琳·席安瑪),電影截圖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