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女性·覺醒·愛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女性的反叛與覺醒
那是個什麼時代?那時的女畫家還不被允許畫男性裸體,因為社會默認缺乏男性敘事的作品是不成功的,所以她們又被默許可以私下創作,當然,沒有作品署名權,她們的創作只能為男性的成功添磚加瓦。女性們只能依附於自己的父兄和未來的丈夫,才得以擁有社會屬性。但即便如此,她們依舊是隱形的,不被看見和承認。
上一輩的女人們大多是隨波逐流的命運,身不由己。埃羅伊斯的母親當年從意大利嫁到了法國,不甘地順從了自己的命運,若干年後,又站在了當年壓迫者的位置試圖通過操控女兒的人生來彌補當年回不去的缺憾。
但年輕一代女性在覺醒。
姐姐選擇了對自己的妹妹說抱歉,抱歉讓她來接替自己,然後「勇敢」地跳下懸崖反抗本不可逆的命運。這是軟弱的她可以選擇的最激烈的抵抗。
從小在修道院的妹妹埃羅伊斯因為姐姐的變故被改寫了人生,走上代姐出嫁的老路。但是過程中遇到瑪麗安,點燃的不僅是她的愛情,更是她對掌控自己命運的自由的嚮往。所以儘管知道最後依然是離別,還是偷得浮生幾日狠狠地愛了一場,喚醒了自己。即使後面遠嫁為人婦走上了被規劃好的道路,那個隱祕的頁碼,那幅愛人半裸的肖像,都是她的暗中對抗。
作為畫家,瑪麗安帶著自己的繪畫工具乘船,風浪中工具落水,她幾乎毫不猶豫跳船救畫,過程中,她的果敢堅毅已躍然屏幕。一船的男人冷漠不為所動,只有她自己心底知道,手上的畫筆和畫布是她唯一可以通向自由的路徑,是她的保命護身符。因此她愛過,墮胎,婚姻,都不足以束縛住她的腳步,她以一己之力打開了一絲裂縫,寸步不離地守在自己的事業前,給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群像增添了獨立的筆觸。
甚至包括戲中的女僕,年紀輕輕意外懷了孩子,嘗試各種方法將孩子打掉了。那種痛之刻骨,只有女性能懂,只有女性能看見,也只有身為女性的瑪麗安能作為一個畫家去記錄這一刻。這些隱秘而沉痛的代價,從來都是女人自己的事。過程中,男性的全然缺位也是對這個男權社會的深深控訴。
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女性們得以在迷迷濛濛中看見自己獨立為人的自由與價值,守望相助。
一場事先張揚的愛與離別
「你可曾愛過?」即將嫁給自己甚至不認識之人的埃羅伊斯這樣問道。
愛情降臨時可有徵兆?你我可會知道?答案是會的。就像仲夏暴雨前夕,低沉的氣壓,潮濕的空氣,萬物在地下淅淅索索,而彼此在偷偷的凝視和觀察中,情愫滋生,暗流湧動,靜待那一場暴雨來襲,百蟲齊鳴,蛙聲鼎沸,緊接著暴雨傾盆,電閃雷鳴。
愛情,終究是會發生的吧,避無可避。在畫家瑪麗安悄悄觀察著埃羅伊斯的雙頰、耳垂、髮梢時,在埃羅伊斯聽瑪麗安描繪自由的美好時,在她們彼此一次次的凝視和試探中。
「燃燒女子的畫像」。從一開始學生無意中揭開瑪麗安塵封的記憶,那火好像又將她燒起來,走進那段抹不掉的回憶,到剛認識埃羅伊斯,在深夜手執燭火細細觀察她之前未完成的肖像,她的冷漠和神秘已然將瑪麗安深深吸引,那火已開始燃起。直到她們終於互通心跡,在夜晚的集市上直視對方直面自己內心澎湃的情感,埃羅伊斯的裙角燃起,那是愛情中的奮不顧身,是澎湃熱烈,也是飛蛾撲火。
自此以後,從修道院出來未經人事的埃羅伊斯終於了解了愛是什麼,完成了懵懂嫁人前的蛻變和成熟。
愛是彼此渴望的耳鬢廝磨,是害怕離別之期將至的抵死纏綿,是忍不住嘴角上揚的快樂,也是不能廝守的憤怒,是即使有了家室但還是緊握第28頁肖像的隱秘思念,是觸見記憶中愛人痕跡的淚如雨下,還有多年後遠遠凝望不去打擾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