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燒不掉的永恆《燒女》God Tier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有多少人從b站來的!!?好吧我就是 說真的我實在是太厭倦反抗命運的故事了,也許現實中這種反抗是無限的,但是我總想在電影中得到一點平靜的氣息。燒女給了我一點平靜。很巧的是我先在b站看了解說,當然這讓我在真正看電影的時候缺少了隨之悸動顫抖的瞬間。但我還是覺得,當理解,代入後,你選擇接受了它的傲慢。 我是個高三黨,距離高考還有不記得了。我不想去倒數,該來的總會來。 我找了一個肝完作業的十二點半。被黑暗包裹著總能讓我感到安心,當然還有一點是黑暗會讓這個電影每一幀美到極致。 說到女同不能避開的就是社會和性別....嗎?為什麼一定要對性別加以評判?還是有人覺得自己在性別競爭中沒信心了?自信點好嗎?不會因為一個電影改變一個人性取向好嗎?只是因為遇見了那個人。 如果女主換成一個貧窮的畫家小子,故事依舊具有感染力,依舊可以發展下去。我們只是不提倡當時的包辦婚姻,這點自由在當今還是可以緊握住的。電影沒有刻意展現女性女權主義,沒有高揮道德旗幟,沒有因為關注了一個領域,而諷刺沒有提到的領域,而是淡淡的在講,love is love,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無關性別,僅此而已。
ok我們回到電影本身 回不到了!我太喜歡洛可可藝術了啊!!!!!!!!巴洛克時期的末尾是什麼頹廢神仙。當然現在影視有點洛可可泛濫了。電影以繪畫入戲,貫穿全劇,加入了音樂《四季》,成為結尾又一次的高潮。ok停停停 我想通過我淺薄的知識背景解釋一下為什麼電影中那麼多人身肉體。 影片的時代背景定在18世紀的法國。從十四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到十六十七世紀的宗教改革,再到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讓處於風口浪尖的法國成為理性的藝術王國。人們終於從關注上帝,變成關注人本身。藝術是無聲反抗教皇統治的手段,愈演愈烈,畫風真實自然,連聖母瑪利亞和耶穌都變得柔和親民。
所以其實那個時候是一種極致的關注。成為一種風俗和習慣之後,一切又是那麼的正常了。 有人說一個人會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肉體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周圍人都忘記了你。就像我離開你,並不是我真的不愛你了,而是在波盪起伏之前,我選擇割斷了這條延伸的直線,讓這個故事形成一個圓環,再形成一個球體,飽滿又美好。像是俄爾普斯的那個回頭,如果離別已成定數,那麼真摯的道別,讓我記住你的容顏,可以成為永恆。 結尾那個戲劇神聖的回頭,應證了俄爾普斯的神話,一個呼喚了對方,一個不加思考的回了頭。從此神話般的詛咒上身,再也不曾相遇,一次是畫,一次縱使是真身,眼神也未曾交匯過。兩個人選擇接受現實,即使你知道那就是深淵。如果我面臨的現實如同死亡,但你會一直記得我,我甘心接受。 不只是愛情,所有你珍重的人,達成這樣的默契,都是一種美好。
我們跳脫出電影中的感情部分,燒女不僅是展示一種情感,還是一種處理事情的方法,很多不捨的東西,如果能真正的記住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影響你一生的內在精神力量,便也是永恆的。 所以燒女不是悲劇,是個happy ending。一個比真正意義上的相伴更加肯定,沒有未知的結局。
另外我太喜歡那段撩與反撩的對話了
「你心神不寧,便會雙手緊握」 「你倍感尷尬,便會咬住雙唇」 「你心存芥蒂,就會目不轉睛」 「當你注視畫中人,我又注視誰呢?」 「當你詞窮理虧,就會扶額」 「當你不好意思,就會挑眉」 「當你局促不安,就會氣喘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