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經我們口中講出的故事終將變成我們
燃燒女子的畫像影評「回過頭來「 艾洛伊茲對愛人說。 最終,她也仿效神話裡面那樣,做出了像詩人的選擇。 「暴風雨即將來臨,昆蟲都感知到了風暴,百蟲齊鳴,蛙聲鼎沸,接著暴雨傾盆,電閃雷鳴」 誰又能說愛意來臨之前不是一場暴風雨。大雨滂沱之前,必有種種跡象,醞釀許久,鋪陳許久,終如洪水洩閘,無人再能阻擋。 「您會游泳嗎?」 「不。」 「那這樣十分危險。」 「不,我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游泳。」 游泳,彷彿成了陷入愛河的隱喻。 瑪麗安的下意識克制,艾洛伊茲的進取探索,鋪平開來。 「你真的會游泳嗎?」 「我還是不知道。」 「你飄得不錯。我們回去吧?」 「我終於理解你看我的眼神了」 海邊,瑪麗安向艾洛伊茲坦白了自己畫家的身份,艾洛伊茲表示,今天是下水的日子。 愛上一個同性是危險的,愛上為自己畫寄給未婚夫肖像的人是危險的,充滿未知的下海游泳也是危險的。 但,埃洛伊斯還是這樣做了。 畫作完成,艾洛伊茲評價道:我看不到生命力的鮮活。 瑪麗安反駁:那只是曇花一現,一位追求生命力的畫像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他的真實本質。至此,我感受到的還是對於兩者性格以及感情的隱喻。艾洛伊茲十分氣憤,不滿於所愛之人僅僅將其視作所描繪之對象,用冷冰冰的技法與光線運用。瑪麗安不知道是反駁別人對作品的評價,抑或是對這份感情的再次退縮,搬出這些所謂的當下都是轉瞬即逝,毫無意義的論調,但心裡早已動搖,同樣,這樣的動搖是對於肖像,同時也對於艾洛伊茲。她是自己解放於由男性主導的藝術圈的條條框框,奔向真正的藝術,也解放於由社會道德範式所統領的感情世界,奔向自己內心真實感受。 讀俄耳浦斯,兩人通過對故事的討論,達成了對未來的默契共識。這時必須要將兩人的身份考慮進來了。艾洛伊茲是富家小姐,愛讀書,愛自由。瑪麗安是畫家的女兒,本身也是一位畫家。因為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考慮進家庭親人,職業生涯,社會名聲,不太可能將全部投入感情。而也正是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讓他們更有可能做出詩人,而不是凡世俗人的抉擇。未來,對他們已經毫無意義。此時此刻,波濤洶湧的愛意,使編年都被廢除。 「燃燒女子的畫像」在影片裡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開頭,瑪麗安的弟子將老師藏在儲物間瑪麗安為艾洛伊茲的在草原上裙邊著火所畫的像。第二次是,在瑪麗安第一次完成肖像之後,自己將之前的畫家所畫的艾洛伊茲的畫像親手用蠟燭點燃。第三次,是在火堆旁艾洛伊茲的裙邊著了火,也就是第一次出現的畫作的真實場景。 第二次燒畫的時候,兩人的關係還沒有捅破。瑪麗安燒掉了畫像,也即是燒掉了自己的念想,想著即將完成工作要離開了,與使自己的心動的人就此別過。這與瑪麗安一直塑造的克制,躲避的人物性格相吻合。第三次,兩人隔著火堆對視許久,艾洛伊茲的裙襬沾上火星燒著了,她也渾然無所謂的樣子。在暗無邊際的曠野裡,即使野火在身,有愛人的注視,又有什麼需要害怕和慌張的呢?沒有過分的求生慾望,沒有歇斯底里,冷靜地走向自我毀滅,直到女僕拿來毛毯滅火。這又何嘗不是艾洛伊茲走向愛情的寫照呢?不加已控制地追求愛情,直至被家族強加於人的命運將兩人分離。 回過頭來說最開頭初見去海邊散步的一幕。艾洛伊茲奮力奮力奔向海邊,最終在懸崖前停下,回頭說:「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一死了之?」 「迎風奔跑。」 有選擇權利的人是不會理解那種對自由迎風奔跑的渴望的。也正因為如此,當選擇了回頭的時候,這個故事更變成了一種絕美。 回過頭來說最開頭初見去海邊散步的一幕。艾洛伊茲奮力奮力奔向海邊,最終在懸崖前停下,回頭說:「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一死了之?」 「迎風奔跑。」 有選擇權利的人是不會理解那種對自由迎風奔跑的渴望的。也正因為如此,當選擇了回頭的時候,這個故事更變成了一種絕美。 別的電影大多是情節帶出情感線,但在這部片子裡面,情節本身就是感情的隱喻。到底是我們塑造了生活,還是生活塑造了我們呢? 回過頭來。」艾洛伊茲說到。